科學期刊上發表論文是一種與世界交流的方式

□本報記者 杜一娜

5月1日,《柳葉刀》總編理查德·霍頓接受中央電視臺《新聞1+1》節目主持人白巖松連線專訪。

理查德·霍頓在訪談時表示,中國現在是科學大國,是向《柳葉刀》系列期刊提交科研論文方面的領導者之一,中國的科學發展已處在世界領先水平,這得益於中國政府在過去20年對科研方面的投入,這是促使中國在這次疫情中取得成功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但遺憾的是,中國並沒有被認為是醫學和醫療科學領域的大國,而這次對疫情的有效防控的確反映出了中國的優勢。霍頓希望經過這次疫情後,更多國家能認識到中國在疫情中所作的貢獻,希望能夠看到更多中國科學家和醫學界的帶頭人活躍在世界舞臺上。同時,理查德·霍頓還表示,中國醫務工作者在一線治病救人的同時還不斷總結經驗,他們在科學期刊上發表的經驗之談,不應該只被看作是一篇篇期刊上的論文,而是一種與世界交流的方式。“如果沒有中國科學家及醫生從1月開始直到現在還在發表的論文,我們就不會有一個可靠的知識基礎應對這次疫情。”他認為,這體現了中國負責任的態度,必須要對中國的醫生和科學家表示感謝。

發表科學客觀的觀點與論文

據瞭解,創刊於1823年的《柳葉刀》,是目前世界上歷史最悠久、影響力最大的優秀醫學期刊之一。《柳葉刀》由愛思唯爾公司出版,如今已發展成為一個期刊矩陣,旗下包括綜合醫學期刊《柳葉刀》及19本專業學術期刊。從2008年開始,《柳葉刀》主導出版中國專刊,並於2010年設立《柳葉刀》亞洲辦公室。

在這次抗擊疫情中,《柳葉刀》作為最權威的醫學期刊之一,以科學嚴謹的治學精神、客觀認真的科研態度,向世界傳遞抗擊病毒的真相與科學研究進展。

今年1月最後一週,《柳葉刀》發表了5篇文章,向西方國家詳細描述了過去幾個月的疫情傳播情況,描述了這種新型病毒的特徵以及使用防護措施的重要性,提到了要使用病毒檢測、接觸者追蹤等措施,同時發出了病毒會造成疫情大暴發的提醒。

2月20日,《柳葉刀》發表了一份《世界公共衛生領域眾多科學家支持中國科學家、公共衛生從業者及醫務人員抗擊COVID-19的聲明》,針對“病毒陰謀論”表明科學、客觀的態度。

3月21日,《柳葉刀》發表社論,希望保護所有的衛生工作者。

4月18日,《柳葉刀》發表了關於“中國經驗”與“美國經歷”的社論,肯定了中國在抗擊疫情時快速、果斷的做法,同時批評了美國政客看待病毒的態度。

理查德·霍頓表示:“我們想要發表世界上最好的科學論文,我們也想成為一個平臺,不僅發表科學論文,還可以幫助促成變革,提升全世界人民的健康。所以,我們想成為一個渠道,孕育世界一流的科學工作並幫助其落地和改變世界,因此,聆聽世界各地朋友的心聲,與他們友好合作,幫助他們向世界講述自己的科學故事,所以《柳葉刀》的工作就是合作、協作、傾聽,攜手將研究成果推向最廣泛的人群。”

中國論文提供寶貴經驗

作為權威醫學期刊,自今年1月以來,《柳葉刀》系列期刊以最快的速度發表了大量有關新型冠狀病毒的文章。其中,包括來自中國學者以及醫務人員的投稿,以此向世界發出預警。比如,1月24日,發表的《武漢地區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的臨床特徵》一文,第一作者來自武漢市金銀潭醫院,文章對比了首批41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與SARS感染者存在的部分相似症狀,作出可能存在人際傳播的判斷。

截至4月30日,《柳葉刀》系列期刊發表各類關於疫情的文章521篇,其中包括中日友好醫院曹彬教授團隊的《瑞德西韋治療成人重症COVID-19: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多中心臨床試驗》、王辰院士團隊的《方艙庇護醫院:應對公共衛生緊急狀況的新理念》、喬傑院士的《2019-nCoV受感染孕產婦的關鍵風險是什麼》等論文,從多角度介紹了中國醫生在抗擊疫情中獲得的寶貴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