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君王為什麼自稱寡人?

紀克福


古代君王常見的自稱共有三種,朕,寡人和孤。

其中“朕”在最初只是“我”的意思,平民士大夫,皆可用於自稱(屈原在離騷中曾使用過這個稱呼),但在秦始皇開創帝制以後,秦始皇認為自己功蓋三皇五帝,創了皇帝這個稱呼,不知道為啥,他在同時規定非天子不能自稱朕,於是“朕”就變成天子獨有了。

“孤”在五代十國,三國時期及戰國時期使用者較多,但不難看出這些時候國家都沒有完全統一,距離“天子”還差了一些,而這個稱呼同樣沒有限死僅能君王所用,曹操曾說過“設使天下無有孤”,這個時候的曹操剛吃下赤壁大敗,並沒有加封魏王,僅為割據一方的軍閥,使用此稱呼也沒有不妥。

“寡人”意為寡德之人,中國人的謙虛從古至今,即使身居高位,仍不能忘。但這個稱呼並沒有固定為君主專用,一國太子或割據一方的諸侯王都有用過此稱呼,而在唐朝以後幾乎沒有皇帝會在自稱寡人了。


星途史話


很多影視劇裡面會看到這麼一個畫面,就是皇帝有時候會對著大臣或者其他人稱自己是“寡人”或者“孤”。看到這一幕,我想很多單身的朋友會白眼翻到天,心裡面估計在想:“蒼天呀,就您這還寡人,後宮佳麗三千還寡人,那我們這些單色狗怎麼辦。”其實不要急,皇帝自稱“寡人”、“孤家”的還真不代表著什麼,純粹就是自謙可能。那小喵今天就和大家來看看古代那些帝皇的自稱吧。


首先我們來說的就是“寡人”。現代很多單身男女都喜歡用“孤家寡人”來自嘲,可謂是無比心酸的感覺。可是這兩個稱謂在古代可不是單身狗的意思,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君王用來稱呼自己。

孤家卻坐擁天下,寡人卻佳麗三千,這是什麼操作?一切都是君王們自己拍自己的馬屁罷了。

首先我們來說帝皇口裡的寡人是什麼個意思,

寡人是指寡德之人,一般做古代帝皇的自稱,主要盛行於秦朝之前。古代的皇帝稱為天選之子,例如周天子,這意味著能當上皇帝君王的,都是品德優秀的人,才能受上天眷顧。但是皇帝或者諸侯王總不能在和別人交流的時候稱自己優秀的天子吧,這個和周禮有所違背,那該稱呼啥,那便是“寡人”或者“孤家”了。根據《戰國策·齊四》記載:

“雖貴必以賤為本,雖高必以下為基,是以侯王稱孤、寡。”

可見,寡人最開始是諸侯王的自稱,而則是諸侯國裡面較弱者的自稱,都是謙稱。

其實寡人孤家就是皇帝和諸侯們的自謙之稱,也變相告訴天下人自己的權威是獨一份的,是不可挑戰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古代君王那麼喜歡稱孤道寡的原因。

稱孤道寡,自誇一下

孤家寡人之後就是朕了,更加的接地氣稱呼,這多虧了秦始皇。

相信很多朋友看清代戲都會發現,這時候的皇帝不再稱呼自己孤家寡人了而是稱“朕”,為啥呢?難道清朝皇帝比較真實,不自誇了?這還多虧一個人,那就是秦始皇。

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掃滅六國成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秦國。為了彰顯自己的功業和權威,他選了一個專門的官方稱謂,那就是

“皇帝”,而對於皇帝的自稱他也選好了,那就是“朕”,這些都被後來的皇帝所沿用。

而在成為皇帝自稱之前,“朕”單純就是指人,秦朝之前人人都可稱朕,據《爾雅·釋詁》記載:“朕,身也”。這就是說朕在秦朝之前是平民百姓都可以用的自稱,只是秦始皇把它變成了皇帝專有的自稱而已。

除了寡人孤家、朕這些現代人熟悉的字眼外,古代君王還用過這些字自稱。

要說我國最早的文明歷史,那麼夏商周應該是繞不開的,而在這個時間段裡面也誕生了最早的皇帝自稱,雖然那時候還沒有皇帝這個稱謂。那麼最早的皇帝自稱或者說是君王自稱是啥?那就是“予一人”。

這個稱呼是最早的君王自稱,根據《禮記·玉藻》記載:“凡自稱,天子曰‘予一人’”。可見那時候的天子就是自稱“予一人”,就是我一人的意思,可謂有趣。

到了東周末期,周天子勢力已經不能壓制諸侯王的勢力,於是在諸侯國楚國又誕生了一個君王的自稱,不穀(也做彀)。這個名稱是楚國王君的自稱,意思是不夠的意思,還是一個自謙之詞。

楚王自稱不穀

結語

無論是孤家寡人還是朕等,這些帝王用來自稱的詞眼雖有自謙之意,可本質上卻是君王權威的高高在上,真正想要告訴別人的也是權力的不可挑戰,一旦被挑戰,那麼言語的自謙將化為殺人的劍。


愛鏟史的貓


關於古代君王自稱寡人的原因,我曾在一則相聲中聽到這樣的說法:

說是田氏伐齊後,田姓代替姜姓成為了齊國的國君,故事就是發生在齊宣王田闢彊時期。齊宣王娶了一位醜娘娘叫鍾無豔,不僅武藝高強,而且脾氣特別暴躁。後宮有幾位不懷好意的妃子,有些想害鍾無豔,有些想害齊宣王,結果被鍾無豔發現後全部都殺死了。齊宣王不明真相,聽到這些妃子被殺的消息後愣了半天,自己嘀咕著:

“都死了,一個都沒給我留……現在我才明白,為什麼我叫寡人!”

當然,這只是相聲裡的一個包袱,古代君王自稱寡人並不是指自己“孤身一人”,而是指自己是“寡德之人”

古代君王自稱寡人,既是謙虛,也是規矩。這種自稱在春秋戰國時期用得比較多,而且都是諸侯王在使用,為什麼諸侯王要如此謙虛呢?因為在那個年代,各方諸侯雖然雄霸一方,但上面還有頂頭上司,那就是天子。

據目前主流的說法,夏商周時期的天子一般稱為“餘一人”,不過我覺得這個稱呼有點怪,很難與天子聯繫起來。不管怎樣稱呼,當時的天子就是地位最高之人,也是“德行”最高的人。諸侯王是天子分封的,所以地位必須要在天子之下,德行自然也不能超過天子,於是諸侯們就以“寡人”自稱,表示自己是“寡德”之人。這樣既表示出謙虛,也能夠體現出天子與諸侯之間的“君臣之別”。

古代君王稱謂的變化

春秋戰國時期,一般的諸侯王以寡人自稱,如果是一些小國則自稱“孤”:

《禮記·玉藻》:“凡自稱,小國之君曰孤。”

此時自稱“孤”也是一種自謙和規矩的體現,因為春秋時期周天子對各諸侯國的管控已經越來越弱,各諸侯國之間互相吞併的事情常有發生,那些被侵佔後損失城池的諸侯國就成了小國,此時也就不能再與大國相提並論。因此為了區別於大國,這些小國的君主就以“孤”自稱,這些稱呼體現出儒家“君君臣臣”的等級思想。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成為歷史上第一位皇帝,他也為皇帝的自稱爭取到了一個專用字——朕。

秦始皇之前,“朕”是非常普通的自稱,一般人也可以稱自己是朕。比如大街上倆百姓碰面,其中一位問:“好久不見,上哪去?”另一位答:“朕上街吃臭豆腐去,你要一起嗎?”那位忙擺手:“朕吃不得辣,謝謝!”

那時候“朕”字就是這麼普通,但是秦國丞相李斯不知為何對這個字情有獨鍾,他建議秦始皇將這個字收納為皇帝專用,“天下皆朕,皇權獨尊”,以後誰要敢用這個字就是僭越,那就要殺頭了。除了自稱以外,李斯還提出廢除周朝遺留下來的“分封制”,改為“郡縣制”,也就是從秦始皇開始就不再分封諸侯了。

然而秦朝只傳到二世就滅亡,楚漢爭霸時期,項羽為了拉攏各方勢力,再次拾起了已經廢除的分封制,大肆分封諸侯,此時寡人和孤的自稱又開始在歷史上流行起來。只是這時候的孤已經不再是小國君的自稱,而是諸侯王的雄稱,比如東漢末年的袁術、孫權、劉備和曹操等人皆以孤自稱。

結語

寡人的自稱從唐朝以後就越來越少,一方面是因為秦始皇帶頭稱朕以後,歷代皇帝都採納了這樣的自稱,另一方面則是在後來的朝代中,皇權更加集中,諸侯的勢力越來越小,於是“寡人”這種諸侯王專用的稱謂也就自然消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