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村的新“願景”

遠景村的新“願景”
遠景村的新“願景”

10月9日,海南日報記者走進陵水黎族自治縣遠景村,映入眼簾的是整潔乾淨的村道,村道兩旁綠樹成蔭,花香果香撲鼻,偶爾傳來的幾聲鴨叫,給整個遠景村增添了亮麗色彩。

遠景村擁有得天獨厚的優美田園風光和肥沃良田,但過去是鄉村環境髒亂差,村集體經濟薄弱。近年來,遠景村將基層黨建、產業發展、美麗鄉村建設及環衛整治有機結合,圍繞“鄉村旅遊、特色產業、庭院農業”三點融一模式做文章,鄉村容貌煥然一新,不少村民也寫就自己的小康故事。

脫貧生態同步走

9日,當海南日報記者走入高妮村民小組脫貧村民馮智榮的家中時,看到他家的院子乾淨整潔,門前是各種果樹,院內有精緻的花圃,低頭啄食的家禽被圈養在院子一角。

“原來村裡舊房、爛房多,想著有地方能住就行了。” 馮智榮將思緒拉回到從前,“那個時候沒什麼錢,家裡一般都不怎麼打理,也顧不上生活環境乾不乾淨。”

後來,馮智榮在村幹部的幫助下,依靠扶貧政策,積極發展提蒙谷鴨養殖和聖女果種植業,並在2018年成功脫貧。如今,看著自己兩室一廳的新房,他高興地說:“我這是趕上好時候了,在政府的幫助下住進了新房,村裡也進行環境整治,生活上了正軌。”

聖女果是遠景村的主要種植作物之一,這種紅色小果子也成了近年來遠景村村民脫貧增收的好幫手。大坡營村民小組村民潘傑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我畢業之後就回到村裡,種植聖女果已經有15年的時間了。” 潘傑說。

15年時間裡,潘傑善於學習,不斷改進提升自己的種植技術,如今已是有名的農業“土專家”。“今年,村委會聘請我去做技術顧問,能為自己的家鄉建設出力,我特別高興。”潘傑說,他也收到不少來自外省邀請,看中的都是他的聖女果種植技術。

“去年,我還去雲南的村裡做技術指導,還被山西聘去做技術顧問,但是我最想在村裡將聖女果種得更好些。” 潘傑有些得意地說道。

這與遠景村積極推動“庭院經濟”不謀而合。“庭院經濟”最有特色的廣廊村民小組提出了“五個一標準”,即每家每戶按照:一塊菜地、一片林地、一個果園、一圈畜禽、一個瓜棚的標準來打造,把美化庭院與生產增收相結合。

抱團發展謀長效

2017年,遠景村返鄉青年週歲雲吸納了40戶貧困戶,在上旺村民小組發展提蒙谷鴨養殖。為了尋求長遠發展,他還帶領貧困戶在2018年底辦起了生態自然的農家樂——鴨塘夜色。

走在鴨塘夜色農家樂的鵝卵石路上,既有濃濃的鄉土氣息,又不乏藝術審美的情趣。

“‘鴨塘夜色’是我們的招牌,我們不僅要將招牌打出去,更要帶動更多的貧困戶加入,為建設美麗鄉村出力。”週歲雲介紹道,走進餐飲區,木製的地板在鞋子的摩擦下咯咯作響,木製的桌椅整齊地擺放著,木樑上懸掛著一些花朵和柳須,秋風拂面,農家風情顯露得淋漓盡致。

週歲雲說,來消費的顧客以本地人和“候鳥”居多,同時很多項目設施還在拓展當中,目前集中做農家樂、垂釣和兒童樂園三個項目。

“下一步,我們會修建民宿,把遊客留下來,同時菜園區還計劃開展自主採摘體驗活動,讓遊客切身體驗到農家生活的樂趣,其他活動也在謀劃當中。”週歲雲信心滿滿,農家樂未來將會被規劃成集吃住遊樂一體化的農家院,增添自然產值,讓村民們吃上生態旅遊飯。

遠景村在建設過程中,還著力發展集體經濟,於2019年打造了遠景苗木花卉培育基地,在利用好村中資源幫助村民促增收致富的同時,壯大村集體經濟,加強鄉村基層治理,截至目前該基地產值超過百萬元。

走進遠景苗木花卉培育基地,放眼望去,排列整齊的金椰子樹長勢良好,百香果枝蔓倚在竹架上,竹架下方還培育著許多花木幼苗。在基地務工的村民正在幼苗間除草、施肥。

“以前過得很苦,現在我在基地工作,有穩定的收入,生活充實,咱也奔小康了。”遠景村脫貧戶林道強憨笑道,他日常主要是負責除草、施肥和摘果等工作,每月能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

原標題:

脫貧攻堅、生態保護同步走,村民收入與集體經濟共提升

遠景村的新“願景”

來源:海南日報

記者:梁君窮 見習記者 高懿

編輯:李乾 林博新

遠景村的新“願景”

歡迎投稿!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遠景村的新“願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