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之德育:中學德育工作就是要返璞歸真

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出租車司機的女兒,叫卡絲·戴莉,一直想當個歌手,不幸卻長了滿口齙牙。第一次公開演唱的時候,為了顯得有魅力 ,她一直想用上唇蓋住突出的門牙,看起來十分可笑,結果演出失敗了。

有人聽了他的演唱,認為他很有天賦,便坦率地告訴他:“我知道你不喜歡自己的那口牙齒。但那又有什麼關係呢?張開你的嘴巴,只要你自己不以為恥,觀眾是不會在意的!”卡絲·戴莉接受了他的建議,從此,她演唱時關心的只是觀眾,而不是自己的牙齒,後來她終於成了著名的歌星.

卡絲·戴莉是幸運的,她遇到了能夠通過她的外在表現,窺測其心理特徵的人.他可以通過卡絲·戴莉的心理特徵,用她可以接受的方式、鼓勵她勇敢地面對觀眾,觀眾是可以接受她的不足之處。卡絲·戴莉當時的心理我認為就是一種心理障礙,這個人非常高明,高明之處在於能夠把握卡絲·戴莉的心理特徵,通過卡絲·戴莉的青少年時期的心理特徵,對其進行開導,並且語言和語氣恰到好處,既不傷害她的自尊,又能起到激勵作用。

我們現在的學生就沒有這麼幸福了,我們的學生德育工作很多都是強制化教育,也可以說一種“聖人”教育,目標是把每個學生都培養成為現代的“聖人”,大多數是教育者的把學生都當著“聖人”,這就嚴重的違反了人的心理發展的最基本的規律,對於教育來說,也就違反了最基本的教育學和心理學原理。假如就按照“聖人”教育理論我們社會能夠把每個學生都能培養成為“聖人”或是“君子”,那麼又會出現什麼情形呢?《鏡花緣》裡有一個“君子國”的故事,很值得我們思考:

 一個叫唐敖的人,由於宦途受挫,跟隨他的妻弟林之洋到海外去遊歷。途中經過了許多國家,見識了許多奇風異俗。他們經過的第一個國家就是“君子國”。君子國裡的人,個個都以自己吃虧讓人得利為樂事(也就是孔融讓梨式的“君子”或“聖人”)。小說的第十一回描寫了君子國裡一名隸卒(在衙門裡當差的小兵)購物的場景:隸卒手中拿著貨物道:“老兄如此高貨,卻討恁般低價,教小弟買去,如何能安!務求將價加增,方好遵教。若再過謙,那是有意不肯賞光交易了。”賣貨人答道:“既承照顧,敢不仰體!但適才妄討大價,已覺厚顏,不意老兄反說貨高價賤,豈不更教小弟慚愧?況敝貨並非‘言無二價’,其中頗有虛頭。俗雲‘漫天要價,就地還錢’。今老兄不但不減,反要增加,如此克己,只好請到別家交易,小弟實難遵命。”只聽隸卒又說道:“老兄以高貨討賤價,反說小弟克己,豈不失了‘忠恕之道’?凡事總要彼此無欺,方為公允。試問哪個腹中無算盤,小弟又安能受人之愚哩。”談了許久,賣貨人執意不增。隸卒賭氣,照數討價,拿了一半貨物。剛要舉步,賣貨人那裡肯依,只說“價多貨少”攔住不放。路旁走過兩個老翁,作好作歹,從公評定,令隸卒照價拿了八折貨物,這才交易而去。接著小說又描寫了另一筆交易。這筆交易中的買方認為貨色鮮美索價太低,而賣方則堅持自己的貨色既欠新鮮,又屬平常。最後成交時買者盡挑了次等貨物,引起公眾議論,說買者欺人不公,買方只好將上等貨下等貨各攜一半而去。第三筆交易的雙方是在銀子的成色和分量上發生了爭執。付銀的一方硬說自己的銀子成色欠佳,分量不足,而收銀的一方則嫌成色超標,戥頭又過高。無奈付銀人已走遠,收銀人只好將他覺得多收的銀子秤出,送給了過路的乞丐(乞丐是從外國來的,君子國裡不可能有乞丐)。

由此可見,按照我們現在的德育要求,我們的德育就是一刀切地把我們的學生統一化要求,把每個學生都培養成“專門利人,毫不利己”的謙謙君子。如果每個學生都能按照我們的要求變成君子,固然是好,但君子國也矛盾重重,也就更容易產生“專門利己,毫不利人”的小人,“君子國”也就變成“小人國”了(乞丐就會充滿我們的社會)。另一方面,我們目前很多學校把不能量化的德育量化了:按開始成績分類,每次考試後,我們的任課老師和班主任都會認真研究研究學生的學業成績,每科90分以上為尖子生、每科80分以上為優等生、每科60—80分為中等生、每科60分以下為差生或者是後進生;按紀律表現分類,對老師唯命是從和積極替老師與學生排憂解難為優等生(從來不遲到曠課)、表現一般為中等生(偶爾遲到幾次但是不曠課)、經常遲到曠課和上課不注意聽講破壞課堂教學次序的為差生或者為後進生。於是乎,尖子生成為每個老師的驕傲、寶貝,含在嘴裡怕化了,拿在手裡怕丟了!也就是老師眼中的“君子”,他們所組成的一集體就是“君子國”,於是“小人國”(差生集團)也就相應的出現了。

當學生成為我們認為的差生時,我們又不能正確對待,對於老師認為的差生,就是當頭棒喝,一棒子打死完事。這樣老師圖個痛快或者發洩自己的憤懣,學生可能因此被激怒由順服的綿羊變成憤怒的餓狼,從此到處流浪,魂不附體,成為班主任和任課老師眼中釘、心中刺,老師和這樣的學生就分道揚鑣,“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差生”在老師眼中就越來越差,老師和班主任在他們心中也就成了萬惡的“舊社會”。這就是老師的不對了,也可以說這樣的老師不配做老師,因為他連最基本的心理學和教育學就不懂。學過心理學的人就知道:人在兒童時期依賴性很強,這是他對老師是言聽計從;到了少年時期,由於身心的發展,他們的依賴性逐漸減弱,獨立意識逐漸增強,他就極力想擺脫社會、家庭和學校老師的束縛,又由於每個人的個性不同,我們就更不可能對把所有的學生放在一起統一化要求了;到了高中階段,也就是學生基本成熟階段,這種意識就更加加強,我們就更不應該這樣做了。

有人可能又要說:“不那樣做?又應該如何做啊?”其實,我們的學生不能這樣來分類的,我們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個性的,不能因為他的分數低一點、紀律差一點、與老師頂撞了一下嘴等就把他化為“差生”。大家是想一想,如果我們老師偶爾遲到或與領導頂一下嘴,領導把您化為“差師”,您又如何著想?我們早就該拋棄過去陳舊的觀念,學生有點錯是很正常的,當他們做的不對時,您用“聽了卡絲·戴莉演唱的人說:‘我知道你不喜歡自己的那口牙齒。但那又有什麼關係呢?張開你的嘴巴,只要你自己不以為恥,觀眾是不會在意的!’”一樣的方式來告訴您的學生他的不足和錯誤,他應該如何做。這就是說老師必須遵循人的心理發育規律和教育學規律,否則,適得其反,您痛苦,學生也痛苦,我們要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君子國”,當然也沒有“小人國”。

孔子曾經說過:“有教無類”。實際上,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們首選要掌握好專業知識,一切事情按規律辦事,遵循人的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這才是德育的核心內容,是我們德育工作的“中心”!遵循規律,遵循真理,也就是我們的德育工作要回歸真理,返璞歸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