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起家的私募有做強做大基因

經過30年的長足發展,我國期貨市場交易品種不斷豐富完善,市場規模穩步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深度和廣度進一步拓展。與此同時,國內期貨行業也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既熟悉衍生品交易特點又懂得風險管理和對沖的專業性衍生品應用人才,凱豐投資的創始人吳星就是其中一員。

立足產業研究,吳星領悟到“套利”精髓並在市場上有所斬獲後組建了私募公司——凱豐投資。第二年公司即發行了首隻產品,在8年時間裡將投資領域拓展到商品、債券、股票及相關衍生品,從而在中國百億私募俱樂部中佔有一席之地,儼然成為中國本土私募發展的一個典範。

依託產業研究成長 找到“套利”金鑰匙

做期貨的人有一種天然的博弈型思維,戰鬥戰鬥戰鬥直到在市場中活下來,從而歷練出一種非常強的適應性與進化能力。吳星及其率領的凱豐投資就是這樣“蹚”過來的:不斷變革,不斷優化,不斷成長與迭代。認識吳星,才能理解凱豐投資背後的運作邏輯,才能找到從期貨市場成長起來的優秀私募成功的基因。

吳星是在中國期貨市場發展的第13個年頭闖進期貨行業的,趕上了期貨市場清理整頓之後的規範與全面發展時期。他是幸運的,一入行就入職了行業內率先走產業研究之路的中國國際期貨(中期),加之他本人非常勤奮,善於分析歸納,因此很快就在產業研究上摸到門道,領悟到套利精髓。憶及這段經歷,他一直對期貨行業心存感激。

吳星在期貨公司的起點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研究拓展速度很快。“以發傳單、打電話、拉客戶為起點,我逐步成為小麥期貨研究員,並將研究領域逐漸擴展至研究包括豆粕、玉米、棉花在內的農產品品種,直至被任命為公司農產品研究負責人。”吳星告訴期貨日報記者,2004年,出於客戶的需求,他開始研究農產品套利。

而令他對產業與套利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莫過於對交割環節的一次調研,這在當時是非常稀有的機會。2004年7月5日起,大商所在豆粕期貨交易中引入廠庫交割方式和期轉現制度。當時中期承擔了廠庫交割的主要調研工作,吳星也跟隨大商所參加了調研。在他看來,時值期貨行業大開發、大進步、朝著正規產業研究方向發展的階段,他和同時期的期貨從業人員是真正依託產業、服務產業成長起來的。

隨著產業研究經驗的積澱與能力的鍛造,吳星在2008年被評選為中國期貨業第一批“最佳農產品分析師”,在期貨業內初露鋒芒。而後,他先後在新湖期貨、中證期貨(後更名“中信期貨”)任職營業部總經理、總經理助理等職位。

與此同時,吳星加大了對產業研究的深度和廣度,繼續在商品期貨套利研究上深耕細作,如開設了“對沖王”“產業基金”等模擬交易盤,搭建多種對沖組合等。在半年左右的模擬盤運作期間,以不超過2%的回撤率與10%左右的盈利率,逐漸獲得業內認可。

堅守和拓展能力圈 “進化”基因突顯

2012年,全國證券期貨監管工作會議召開。時任證監會主席的郭樹清為當年金融市場定調,他提出“要加快培育和發展市場中介機構,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引進成熟市場的機構、人才、產品和技術,有效提升境內機構的專業服務水平,推動基金公司向現代資產管理機構轉型。”這一消息讓吳星倍感興奮,他認為,“恰逢金融大時代,凱豐揚帆要遠航”,那時正是從研究員轉型資產管理的絕佳機會。

在此契機下,吳星辭職創業,建立了凱豐投資。

吳星早年對期貨投資中套利策略思想的理解,是通過細節研究尋找到相關聯品種間的差異,比如需求的替代、互補關係,使用相關工具對沖掉宏觀環境的影響,形成一個具備相對確定性的對沖套利組合。掌握了套利思想精髓的吳星,在公司創立之初就建立了兩個經典的套利策略。一個是買豆粕拋豆油,另一個是基於買CPI(消費者物價指數)拋PPI(生產價格指數)的邏輯,構建了一個跨產業的組合即買豆粕賣螺紋鋼。這兩個策略為凱豐投資帶來了豐厚的投資回報。

凱豐投資的投資視角在實踐中不斷拓展,開始做跨界嘗試。“在利率環境寬鬆的時期,股票對流動性的彈性會更大,而商品的反應則會慢很多。2015年,我們買進了股指期貨,偶爾拋點商品來對沖風險。”吳星說。

吳星帶領團隊以期貨投資著手,公司資產管理規模在前三年就從6000萬元迅速增長到40億元。因為心中有更遠大的夢想,他帶領公司開始了從純期貨策略向宏觀策略的進階之路。一步一個腳印,凱豐逐漸將債券、股票納入投資範圍,在這個過程中,基於產業鏈的細節研究成為他們投資領域拓展的基石。

出於中長期看好中國的權益類資產,也相信A股市場逐漸具備價值投資的土壤,同時凱豐的細節研究能力也將顯現出更大價值,吳星帶領團隊明確了“成為立足中國全球領先的宏觀策略資產管理公司”的定位,並圍繞宏觀策略展開投研、人才、管理、風控、產品等多維度調整,持續地自我進化和自我迭代。

“我們在2014年就開始配置債券,債券最大的好處是長期持有可以吃票息。我們把期貨交易裡期現對沖的思想應用到債券上,一邊通過槓桿持有長久期高評級信用債,一邊通過國債期貨對沖,獲得了明顯而又穩定的超額收益,同時也分散了風險,降低整體資產組合的波動率。”吳星向期貨日報記者介紹。

除了債市以外,凱豐投資也納入了股票資產。2015年A股經歷了快速的牛熊轉換後,政府大力引導股市健康發展,2016年被稱作是價值投資的元年,這正和凱豐倡導的研究理念相吻合。“2014年年底我們覺得股市有機會,但當時股市投機氛圍較濃,與我們的研究體系不匹配,所以只做了一點股指期貨。2016年2月兩次熔斷後,我們覺得股票的投資價值比較大,尤其是港股當時特別便宜,我們就從熟悉的週期股入手,開始買進一些港股週期股。”吳星說,之後他們慢慢摸索,不斷改進總結,同時增設了股票研究團隊,還提煉出具有凱豐特色的“五好”選股體系:好賽道、好公司、好產品、好結構、好價格。

“進化”,就像基因一樣融進了吳星也融進了凱豐投資的血液中。作為公司創始人,吳星在投研上一直身先士卒。“為了研究股票,我參加了中歐創投班,老師問我為什麼來上課。我說,我是做期貨投資的,對‘死’的理解很深刻,但不懂如何去‘生’,對‘生’的理解不夠。所以我來學習,就是要研究‘生’的價值,研究什麼樣的企業能做大,什麼樣的商業模式更好。”有員工說,以前總見吳星講起期貨來頭頭是道,但是慢慢地發現對於債券、私募他也能侃侃而談,再後來又發現他做股票也是一把好手。

在吳星眼中,凱豐要穩步成長,必須規模化複製自己的能力,堅持團隊作戰。現在凱豐的商品投資總監周欣曉卉從在新湖期貨便跟隨吳星,至今已超過10年。從能化研究員成長為投資經理,周欣曉卉在吳星的言傳身教和凱豐的投研框架下快速成長,在短短5年時間內取得了個人業績翻6倍的驕人成績。個人能力的成長、團隊協作與平臺的加持,為凱豐的長足發展帶來源源不斷的動力。

從一個交易團隊,到組建公司培養和吸引一批優秀研究員,凱豐投資用行動將“極精微,致廣大”的投資理念進行了充分的詮釋。他們把巴菲特投資第一原則——“能力圈原則”演繹得淋漓盡致。從最初的商品套利,到跨界套利,再到投資債券和股票,直到今年推出了固收增強產品。他們一方面堅守著能力圈,另一方面不斷學習新知識,不斷引進新人才,在學習研究中不斷拓展著能力圈,使得公司發展不斷適應市場的變化。

管理是核心競爭力 引進職業經理人

隨著中國資本市場進一步開放,行業監管趨嚴、競爭加劇,一家資產管理公司的長足發展,必然離不開清晰強大的企業文化、成熟的投研理念、完善的管理體系等因素。

早在2016年吳星就意識到管理能力是凱豐要打造的核心競爭力。那時公司處在轉型階段,隨著公司業務的拓展,管理水平跟不上發展需要,團隊融合、文化認同等問題逐漸凸顯,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2017年在凱豐投資發展歷程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因為這一年公司從年初60億元規模快速躋身百億私募之列。就在市場認為公司會乘勝追擊進一步做大資管規模時,吳星卻提出秉持“先做強,再做大”理念,管理規模的擴張要基於投研實力的夯實和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於是,凱豐投資主動放慢了規模擴張步伐。

同年,為了吸引優秀管理人員加入,也為了自己能從日常經營事務中抽身出來將更多精力專注到投資上,吳星三顧茅廬,聘請了曾在華潤集團擔任直管經理人、分管4家公司業務的王東洋來公司統籌全局。按照吳星的設想,凱豐需要將投研與管理進行專業化分工:吳星作為董事長,負責公司整體戰略規劃及投研工作的部署,王東洋作為總經理,負責戰略的執行落地和日常經營管理。

全球金融市場很快迎來了動盪不安的2018年,這一年中美貿易摩擦升溫,黑天鵝頻現,受市場系統性影響,凱豐投資也出現了有史以來的首次收益負增長。即便在百億管理人中依然排名靠前,但在8月初投資者年會上,吳星直言,這一年承受了很大壓力,有負投資者重託,令現場員工和客戶動容。

即便如此,經過再三考量,他仍決定在市場下行期堅持打造管理體系。

2018年,凱豐投資進一步明確抓管理,將管理水平當作核心競爭力,實行現代化管理制度。下半年,凱豐為加強宏觀、股票團隊實力,先後吸納了包括清華五道口金融學院特聘教授、公募優秀投資經理、新財富分析師在內的多個重要職位,與公司自己培養的優秀人才,共同組成了凱豐的投資決策委員會,通過體系化梳理,簡化贅餘的非核心業務,在市場不景氣階段打磨團隊、夯實能力。

此外,基於公司整體宏觀策略定位,凱豐投資更加註重為客戶提供長期穩健的好產品,優化投資人體驗。圍繞這個目標,凱豐投資也不斷加強風控體系,將最初的產品整體淨值風控先後調整為投資經理整體淨值風控,之後又從投資經理單資產風控演進到投資經理策略風控。

“希望通過規則上的變化,儘可能降低未來意外事件出現時產生的影響,從而實現業績的穩定。”吳星表示,之所以如此強調風控,核心還是認為風控是公司的生命線,只有嚴格風控,公司才能行穩致遠。

堅持打造管理體系,逆勢進行團隊擴張,凱豐諸多的前期投入和積累在2019年得到了回報,收益逐漸轉正走高。

投研是核心生產力 打造“百年凱豐”

“對於資產管理公司而言,投研是核心的生產力,而管理是核心的競爭力。因此,我們一直朝著投研專業化、管理職業化、產品市場化這三點去建設和發展,構建凱豐獨特的品牌。”回顧發展歷程,吳星說,凱豐投資始終以投研為核心進行前瞻佈局。

據期貨日報記者瞭解,和公募基金常見的4∶3∶3的團隊配置不同,當前公司員工總數約120人,對於投研、市場和運營的人員配置大約是6∶2∶2。凱豐的投研團隊有70餘人,均來自海內外名校,或者有著非常豐富的從業經驗,全面覆蓋宏觀、股票、基礎研究、商品期貨、債券五大板塊,構築成凱豐戰術實力的根基,這就是凱豐投資核心生產力的來源。

“資管公司基本都是輕資產,是知識、資本密集型行業,所以人才就是最重要的資源,要順人性聚人心,追求組織與個人利益一致化。我們在選股的時候會認為,好公司首先就是要有自己能堅守的企業文化、價值觀,比如凱豐核心投研理念就是基於產業鏈的細節研究能力和基於安全邊際的比較研究能力,在這個基礎上構建確定性高、相對穩健的投資組合,那麼投研體系就要認同這個理念。把理念相同的人留下來,如果有能力再加上認可理念,就非常難得了。在這個過程中,能力強的人才就會給予更多的資源。”

今年凱豐還引入專業管理諮詢公司協助搭建職級體系,規劃員工的職業發展通道,讓每位員工都可以沿著自己的職業發展通道持續發展。

公司還實行股權激勵制度。凱豐曾經在2014—2018年拿出20%的股份進行股權激勵,收穫了非常好的效果。從今年開始,吳星再次拿出20%的股份,在未來3年對核心員工進行激勵。公司堅信,這些激勵體系能夠幫助把凱豐最核心人員凝聚在一起,向下一個8年再出發。

“現在很多人提起凱豐,會想到這是一家百億私募,但是百億凱豐只是強調我們的規模很大。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們希望凱豐不僅僅是一家中國百億元的宏觀策略頭部私募,更是一家以基業常青為目標的百年公司。”吳星表示,凱豐始終堅守長期價值主義思維,通過強化內部管理和業績導向的方式持續努力,朝著“百年凱豐”的目標前進。

期貨起家的私募具備做強做大基因。類似於吳星,還有一些人同樣出身於期貨市場,投身於資產管理領域,發展成為百億級私募。儘管這些私募擴大資產配置邊際,但是期貨已然融入他們的基因。期貨市場獨有的對沖思想、宏觀思維、全球化視野,使得這類金融機構在市場上具備天然的優勢,是天然的宏觀對沖基金。

對於這類私募機構的發展前景,吳星認為,從期貨交易起家的私募,往往具有非常強的適應性和進化能力,具備做強做大的基因。“期貨市場如同生物世界,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正因為期貨市場“存活率”非常低,那些長期在市場獲利的大佬都有很強的絕對收益思維。

他告訴期貨日報記者,除了3%—4%手續費成本以外,槓桿交易也將期貨投資的細節放大。因此,期貨市場被稱作是“生與死”的博弈,要想成為優秀的投資者,必須要有極強的進化能力,這種極強的進化能力體現在極度求真的態度、更細顆粒度的研究和多樣化的交易組合。“面對繁多的市場信息,我們只能極度求真,只有親自‘下水游泳’,才能真正感知到水溫的變化,只有真正貼近市場,才能感知到市場中任何細微的變化。通過自己跑產業鏈,來專注其中的各細節。”

另一方面,吳星認為,出身於商品市場的職業管理人,在期貨期權等各種衍生品工具的使用上沒有障礙,對工具的理解更充分。比如,可將其應用到股票策略,通過個股期權、股指期貨、股指期權等達到增厚股票策略收益的效果。“在商品期貨領域,管理人可以通過大量的套利對沖去實現收益。同樣,我們也可以通過比較研究,在大類資產領域比較商品、股票、債券的性價比,追求更具確定性的收益。”

本文源自期貨日報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