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國戰敗後,美國對德軍俘虜的駭人聽聞的萊茵大營慘劇

二戰德國戰敗後,美國對德軍俘虜的駭人聽聞的萊茵大營慘劇

萊茵戰俘

1945年5月8日德國戰敗,在柏林無條件投降。德國二戰戰敗一共簽署了兩次投降書。第一次向英美蘇投降,但是由於政治問題蘇聯要求德國向蘇聯簽署第二次投降書,這是戰爭史是獨一無二的。德國投降,納粹的俘虜的命運如何?他們以什麼樣的狀態和想法面對以後的人生?

任何戰爭的勝利都會留下揮之不去的陰影。二戰全線投降的德軍瞬間產生了大量的戰俘,如何處理這些戰俘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問題,考驗著每一個戰勝國的道德問題。我們國家真的是禮儀之邦,在對待戰俘的方面可以說是全世界之最。日本人對待戰俘是非人類的,但是一旦我們的軍隊獲得了日軍戰俘大多是十分優厚的。國民黨把日本人受壓在集中營裡,做一些基礎工作、吃飽穿暖,每一段時間用來交換一些國軍的俘虜。中共一共俘虜大約7000的人軍,在延安組織了思想教育,有許多人參加了二戰的反戰同盟,日軍俘虜的待遇甚至好過部分中共的部隊。在日本8月無條件投降之後,我們用了全國8成的運輸力量。把日本戰俘從中國大地上運抵日本,並沿線去保護戰俘以防他們被人報復性殺害,可謂是以德報怨。

我們來看看歐洲的戰場,二戰之前的德國有著完善的戶籍管理制度,可以把人口統計精確到個位數。在1939年到1945年戰鬥之後總計失蹤人口130萬人,和美國隊長中的納粹軍團指揮官紅骷髏被轉移到太空不一樣,這130萬人大多數應該都死在了這場世紀大戰中。對於這130萬人有至少有四成的人死在了萊茵大營!

從1945年2月10日以前盟軍俘虜了德國軍隊約30萬人。到4月21日的時候B軍團元帥瓦爾特·莫德爾簽署了B軍團解散命令後自殺,美國總計在萊茵河地區俘虜了135萬德國士兵。美國無法有效的疏散戰俘到達法國,只能在萊茵河沿岸建造一個臨時的戰俘營。萊茵大營就此展開。1945年4月30日曾經不可戰勝的阿道夫·希特勒自殺身亡。德軍開始全線投降,5月8日德國簽訂投降書。自5月2日到5月9日,德軍的戰俘從135萬激增到500萬人,全部待在了萊茵大營中。由於一戰的殘酷和對於現代戰爭保障機制的混亂,世界各國參加了《日內瓦公約》其中便有對於戰俘的保護條款,即對於戰俘要保證他們的飲食、居住、健康保證。面對500萬戰俘的美軍,他們想要負擔起這些戰俘無疑是十分吃力的。於是350公里長的萊茵河沿岸,以1萬人為單位分割露天居住了500萬德國人,美國人非但不管不問還阻止其他組織的援助,簡直令人髮指。

掌握大量被繳獲德軍物資的美軍很少向俘虜們發放帳篷,'萊茵大營'裡的絕大多數俘虜都只能象圈內的牲口一樣以天為被,以地為床。方陣內的人均佔地面積是3-5平方米,幾場連陰雨之後,大營裡面就變成了一片泥潭。沒有任何勞動工具的戰俘們開始自己動手改善住宿條件,他們利用餐具和罐頭盒做鏟子來挖掘地洞,把食品包裝箱的紙板當作建材,一點一點地摳出了能為自己遮風擋雨的地洞。這些地洞通常在地表以下1.5,米-2米處,洞口寬約半米。缺少支撐的小地洞在夜間下雨時極為危險,經常因滲水而坍塌,導致不少戰俘被活埋在洞裡。沒有任何人統計過就這樣死去的人究竟有多少。也沒有人去挖掘出這些死者。在大營最終被美國人的推土機整平後,這些死者便永遠地成為了萊茵河流域土地的一部分。

據統計,在1945年4月到7月的4個月時間裡,“萊茵大營”中約40%的戰俘是以睡地洞的方式熬過來的,超過50%的人一直睡在露天,只有6%的人得到了帳篷。

初到“萊茵大營”的德國戰俘根本想不到文明和人道的美軍會在這樣的露天野地裡安排他們住宿長達數月,他們甚至連衣帽都不肯脫掉,以為很快就會另有去處。當他們意識到在這裡要經受一場生死考驗時,一切自尊和傲慢就必須拋開了。講究乾淨和秩序的德國人開始了一種近似於老鼠和豬狗的生活,戰俘營裡遍佈地洞,汙物滿地,瘟疫橫行。

大營裡沒有洗漱設備,沒有醫療器械,沒有消毒設備,沒有醫療措施,對傷病員的治療和護理主要由戰俘中的醫護人員自己解決。每個方陣內只設有一個簡易的地溝茅廁,很多病弱無力的人因為缺少體力穿越骯髒混亂的人群到達茅廁,常常在棲身之地排便,致使營地的環境日漸惡化,痢疾、傷寒、壞疽、肺炎等疾病開始在各營地蔓延,形成了對瀕死人員的最後一擊。

看守大營的美軍嚴禁戰俘和外界發生任何聯繫,附近的居民如果向戰俘提供食品,發現後立遭槍擊。當地的德國管理部門如果向戰俘提供生活物資,發現後立即查辦甚至處決當事人。瑞士紅十字會曾嘗試給“萊茵大營”提供食品、醫藥和生活物資,這些物品在到達之後,又被艾森豪威爾下令運回瑞士。

二戰德國戰敗後,美國對德軍俘虜的駭人聽聞的萊茵大營慘劇

萊茵大營

二戰德國戰敗後,美國對德軍俘虜的駭人聽聞的萊茵大營慘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