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貴瘦硬方通神?別再過度解讀了!

蒼頡鳥跡既茫昧,字體變化如浮雲。

陳倉石鼓又已訛,大小二篆生八分。

秦有李斯漢蔡邕,中間作者寂不聞。

嶧山之碑野火焚,棗木傳刻肥失真。

苦縣光和尚骨立,書貴瘦硬方通神。

惜哉李蔡不復得,吾甥李潮下筆親。

尚書韓擇木,騎曹蔡有鄰。

開元已來數八分,潮也奄有二子成三人。

況潮小篆逼秦相,快劍長戟森相向。

八分一字直百金,蛟龍盤拏肉屈強。

吳郡張顛誇草書,草書非古空雄壯。

豈如吾甥不流宕,丞相中郎丈人行。

巴東逢李潮,逾月求我歌。

我今衰老才力薄,潮乎潮乎奈汝何。

這首杜甫的《李潮八分小篆歌》,寫出了篆書的發展歷程,也表達了其外甥李潮在小篆書體上的成就。尤其詩中“書貴瘦硬方通神”一句,影響著當今的書法家。

書法真的是瘦硬才好嗎?我看到過很多文章,有站在時代背景下牽強附會的,有引經據典來證明這句話是真理的。然而就是沒有根據這首詩的語境來解析的,偏偏置身詩外,斷章取義,擇出這麼一句環顧左右而言他。

詩中所言“書貴瘦硬方通神”對應的是前一句“苦縣光和尚骨立”,“苦縣光和”說的是《苦縣光和碑》,此碑為漢代小篆書體(詳情已無法考證),以此引申出外甥李潮瘦硬的書法特點。與時代背景和評判書法好壞的標準並無太大關係,還是勸大家不要憑自己的臆斷過度解讀為好。

翻開唐代開元以降的書史書論,卻找不到李潮的名字。杜甫在詩中盛讚一字百金的書法家竟名不見經傳,不排除創作此詩是為其外甥站臺揚名的可能,若無此詩可真要消亡在歷史之中了。古人說的“文人相輕”是針對彼此沒有交情的陌生文人,有交情的都是“文人相捧”,更何況是自己的外甥?

書貴瘦硬方通神?別再過度解讀了!

杜甫書法《嚴公九日南山詩》拓本

杜甫不光詩寫的好,書法也不遜色,有作品《嚴公九日南山詩》流傳。他的書法雄渾跌宕,節奏憑生,有很深的翰墨功底。但絲毫看不到“瘦硬”,推崇“瘦硬”自己卻不寫“瘦硬”,若以此作為書評準則,這件作品便毫無欣賞價值可言了。

瘦硬和肥美都是書法的創作形式。瘦硬表現骨力,肥美表現筋血,兩者沒有高下之分。顏真卿、蘇東坡的字皆以“肥”成名並流芳千古,就已說明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