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礦業固體廢物汙染治理總體思路 徹底治理尾礦庫危局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轉變礦業固體廢物汙染治理總體思路 徹底治理尾礦庫危局

如何有效地利用好礦業固體廢物,變廢為寶,從而徹底解決尾礦庫的一系列生態環境與安全生產風險問題?專家提出,傳統的礦業固廢治理思路已經不能適應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必須及時轉變治理思路。4月26日至29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將審議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修訂草案。有專家建議,將充填採礦法的要求納入固體廢物汙染防治法,為礦業固廢回填地下采空區提供法律支持。

3月28日,黑龍江省伊春鹿鳴礦業有限公司尾礦庫4號溢流井發生傾斜,導致尾礦砂洩漏,嚴重影響下游地表水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安全,並對下游松花江水質安全帶來威脅。經過環境應急成功處置,4月11日凌晨3時的監測數據顯示,尾礦庫洩漏的特徵汙染物鉬已得到有效控制,呼蘭河鉬濃度全線達標。

這是最近一起尾礦庫事故引發環境安全風險的應急事件。此前,在我國現有的8000多座各類尾礦庫中,也曾出現過水體汙染或人體健康損害事件。越來越多的專家呼籲,轉變礦業固體廢物汙染治理總體思路迫在眉睫。

傳統治理思路亟須轉變

根據《中國環境統計年鑑2016》,礦業行業工業廢氣排放量0.84萬億立方米,佔我國總排放量的1.23%;礦業行業廢水排放量22.5億噸,佔我國總排放量的12%;礦業行業的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為14億噸,佔我國總排放量的45%,如果加上煤矸石,礦業固廢排放量佔工業排放量的80%以上。

除了尾礦庫事故,礦業固廢堆放大量佔地以及矸石堆場、廢石排土場產生滑坡崩塌的風險也很高。目前我國尾礦、廢石、煤矸石等礦業固廢堆存量約146億噸,且以每年20多億噸的速度增長。由此造成直接侵佔、破壞土地面積達1.7萬至2.3萬平方公里,並以每年20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近年來更是達到每年340平方公里的增加速度。

原環境保護部總工程師、中華環保聯合會副主席楊朝飛指出,多年以來,我國應對礦業固體廢棄物汙染的主要治理思路是修建尾礦庫、廢石排土場和矸石堆場用以堆存礦業固廢。這種管理思路只是避免了礦業開發過程中固體廢物的亂排亂倒等無組織排放問題,並沒有從根本上減少固廢的產生。

楊朝飛介紹,對礦業固廢實行綜合利用非常必要,不少地區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是礦業固廢綜合利用也存在著一定的侷限性。一是目前礦業固廢綜合利用主要是生產建築材料,而建築材料一般重量大,受制於運輸半徑的限制,市場條件苛刻;二是礦業固廢綜合利用與修建尾礦庫、堆放廢石山(矸石山)一樣,仍然不能根治採礦造成採空區的地面沉降塌陷問題;三是礦業固廢綜合利用數量相對固廢的排放總量仍然佔比有限,還不能從全局的、可持續發展的視角應對礦業固廢造成的生態環境汙染和安全生產隱患等諸多挑戰。

“傳統的礦業固廢治理思路已經不能適應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及時轉變治理思路,要求礦業企業將尾礦、矸石、廢石等固體廢物回填至地下采空區已經成為礦業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楊朝飛說。

回填不會產生二次汙染

礦業固廢回填地下采空區越來越成為人們的共識,不少地區和企業已經開始了這方面的積極探索。

以新疆阿希金礦露天坑治理及全尾砂井下膏體充填項目為例,原傳統充填技術水泥用量0.24噸/每立方米,而膏體充填技術下降為0.09噸/每立方米,每立方米節約成本40.5元。僅水泥一項就可年節約成本1012.5萬元。

湖南閃星銻業有限責任公司採用膏體充填系統後減少了對湘江流域的重金屬汙染,延長了礦山服務年限,從根本上消除了採空區安全隱患,保護了地下地表環境。且殘礦回收率達到60%,可回收77.4萬噸銻礦石,新增產值23.22億元。

楊朝飛指出,膏體充填技術在環保、安全、經濟、高效方面均具有巨大優勢。包括固體廢棄物利用率高、重金屬離子不滲濾、不對井下水和土壤產生第二次汙染;充填體強度高,可以使回填料完全接頂,有效控制採場地壓,提高生產安全水平,同時也減輕甚至避免採空區塌陷;使地表尾礦庫減量化進一步增大,在料漿中的水泥用量更加減少,降低充填成本以及提高礦產回收率等。

研究顯示,傳統的礦產開採方法,資源的回採率一般為40%至60%,而採用膏體充填採礦法後的回採率可達到85%至95%。當前我國的淺層資源已瀕臨枯竭,專家指出,今後深地化、智能化的礦產開採勢在必行,膏體充填採礦極大地穩定了礦區的地質條件,為礦山深地化的安全開採提供了有力技術保障。而該方式的唯一不足就是膏體充填系統建設前期的投資略高。

據介紹,我國在膏體充填領域的基礎理論、工藝技術、關鍵裝備等方面已有10多年的研究基礎,並建立了多個示範基地。國產化的膏體充填裝備已經基本取代了進口,一些裝備的性能甚至優於進口裝備,同時也有很多在各種不同地質條件下的金屬礦、煤礦、化工礦等礦山應用案例。“目前,全國累計有200餘座金屬礦山採用膏體充填採礦技術,技術和裝備的市場應用成熟度較高,普遍推廣已成為可能。”楊朝飛說。

徹底治理有待新政出臺

4月26日至29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將審議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修訂草案。此間,有關專家提出,擺脫尾礦庫危局,改變礦業固廢汙染治理思維定式,需要更多政策法規支持。

楊朝飛認為,國家要明確充填採礦法的技術路線,加快礦山開發從傳統的建尾礦庫、堆廢礦渣山,轉向將尾礦、矸石、廢石等固體廢物回填至地下采空區。為此,建議生態環境部將充填採礦法納入礦山開發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的編制內容和許可證管理;應急管理部將充填採礦法納入礦山開發建設項目的安全評價報告書。

此外,需加大對礦山生態環保的投入,將治理礦業固廢汙染納入國家“十四五”發展規劃。實施礦業固廢治理工程,對已有的尾礦庫、廢渣山要逐年回填削減,要優先解決危庫、病危廢渣山和地震帶區的尾礦庫、廢渣山,加快解決迫切需要治理的礦業環保的歷史欠賬問題。同時在有條件的地區還可以將工業廢渣和垃圾焚燒發電廠的飛灰進行無害化回填井下采空區。

楊朝飛建議全國人大將充填採礦法的要求納入固體廢物汙染防治法。具體增加礦山企業應將“尾礦、矸石、廢石等礦業固體廢物回填至地下采空區,回填料應確保無害化、安全化,不對環境產生二次汙染”,從而為礦業固廢回填地下采空區提供法律支持。

專家建議,加強礦業生態環境監管,將該監管提到各級政府工作的議程,嚴格監督礦業企業自覺執行國家有關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的法規和標準,嚴肅查處違法排汙行為;加快制定礦業膏體充填技術標準,規範礦業膏體充填技術使用;鼓勵深化礦業膏體充填技術研發,進一步提升該技術的環境、資源、安全和經濟效益;出臺財稅、金融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對採用綠色膏體充填技術的礦山予以支持和獎勵等。(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曹紅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