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旅遊標誌原來是這件國寶!它是甘肅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馬踏飛燕,一個名字很美的國寶級文物

,也是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64件(組)稀珍文物之一,為甘肅省博物館鎮館之寶。同時,馬踏飛燕形象於1983年10月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

中國旅遊標誌原來是這件國寶!它是甘肅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馬踏飛燕出土於甘肅省武威市雷臺漢墓,整體高34.5釐米,長45釐米,寬13釐米,重約7.15公斤,青銅器鑄造,現藏於甘肅省博物館。馬踏飛燕造型生動傳神,天馬昂首嘶鳴,三足騰空飛馳,蹄踏玄鳥龍雀,極富浪漫主義色彩!

中國旅遊標誌原來是這件國寶!它是甘肅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一、名稱之爭:不叫馬踏飛燕,叫馬超龍雀?

關於“馬踏飛燕”的名稱,學術界叫“馬超龍雀”,文物部門用“銅奔馬”,還有“馬襲烏鴉”、“凌雲奔馬”、“銅鷫鸘馬”等各種雜亂稱謂。

“馬超龍雀”這個名稱是文化學者牛龍菲最早提出的,他根據西漢張衡《東京賦》“天馬半漢,龍雀蟠蜿”的文獻資料,將其命名為“超越風神龍雀之行空天馬”,後被《人民日報》的記者李肇芬在報道中簡稱為“馬超龍雀”。

牛龍菲認為,“馬踏飛燕”等名稱並沒有揭示出這件文物深邃的精神內涵,人們把它叫“ 銅奔馬”,其實它並沒有“奔跑”。馬應是“行空天馬”,飛燕應是“蟠蜿龍雀”,天馬神遊星河,龍雀回首驚視,體現莊子“逍遙遊”的理想,是一種超然物外的境界。

中國旅遊標誌原來是這件國寶!它是甘肅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在大眾傳播領域,“馬踏飛燕”更加深入人心。這個名字似乎比“馬超龍雀”更琅琅上口,也更加通俗傳神,能讓人很容易就聯想出一幅絕美的意境。龍雀是秦漢時期神話傳說當中的風神——飛廉,在歷史上幾經變異,它真正的形象確實無從查找,或許龍雀就是燕子。

雖然有的專家學者稱,雜亂不一的稱謂不利於文化精準傳播,但筆者覺得“馬超龍雀”被錯叫“馬踏飛燕”,其實算是一個“美麗的錯誤”,老百姓早都叫熟了,也不失其原本神韻,所以沒必要過多糾結。

中國旅遊標誌原來是這件國寶!它是甘肅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二、出土之地:西北雍涼之地,武威雷臺漢墓

出土“馬踏飛燕”的武威古稱雍涼之地,東鄰銀川,西接西寧,南領蘭州,北通敦煌,古時素有“通一線於廣漠,控五郡之咽喉”之重地之稱。歷史上的武威既是軍事戰略要地,又是商埠重鎮,車馬相交錯,歌吹日縱橫。

武威有悠久的歷史 、 燦爛的文化 ,歷史的長河曾在這裡拋灑過晶瑩的珍珠 。公元前 121年 ,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派騾騎將軍霍去病率萬騎出隴西 ,大敗匈奴,佔領了整個河西地區,為顯示漢軍的武功軍威而在這裡設置了武威郡 。

中國旅遊標誌原來是這件國寶!它是甘肅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三國時期,武威是全國十三州之一 ;東晉十六國時期,四個涼國都曾於此建都興國 ;隋末唐初李軌在武威建立大涼國,武威成為顯赫一時的 “五涼古都”。2001年5月,國設立地級武威市,武威於1986年12月被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雷臺漢墓位於武威城區北關中路,一座距今已有1700多年曆史的墓地。1969年10月, 當地貧下中農在雷臺底下發現了一座漢墓,後來甘肅省博物館會同武威縣文化館進行清理,儘管此墓曾遭盜掘,仍遺存尚多,出土遺物231件。

中國旅遊標誌原來是這件國寶!它是甘肅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雷臺漢墓出土了各種銅俑共45件,銅馬39件,銅車14輛,銅牛1件,銅凳1件,這種成組的銅車馬,為以往發掘中所少見。而且,這些銅車馬鑄造十分精緻,正如《後漢書輿服志》所言:“一器而群工緻巧”,顯示了漢代青銅雕鑄藝術的傑出成就。

中國旅遊標誌原來是這件國寶!它是甘肅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三、文化底色:原始馬龍崇拜,浪漫主義精神

“馬踏飛燕”的文化內涵比現代人直觀所見要深刻得多,它具有中國傳統龍鳳文化的時代痕跡,是中國古代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完美結合。

武威是馬龍崇拜的原生地之一 ,太皞後裔在向西南和西北拓展和遷徙的過程中, 都與崇馬族相遇,於是衍生出馬龍崇拜。《周禮·夏官·廋人》雲:“馬八尺以上為龍,七尺以上為騋,六尺以上為馬。”古代先民對馬圖騰的崇拜,本質上是一種對龍圖騰崇拜的遷移。

中國旅遊標誌原來是這件國寶!它是甘肅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馬在漢很多朝代都功績卓著,曾被廣泛地用於交通驛站、軍事行動、民族和親、自然農耕等各個方面,這種圖騰崇拜是一種與社會、經濟、軍事息息相關的動物崇拜。《後漢書·馬援傳》載馬援呈表請奏造馬式所言:“馬者,甲兵之本,國之大用。安寧則別尊卑之序,有變則以濟遠近之難。”

“馬踏飛燕”的時代正是馬龍流行的年代,龍文化是當時民族崇拜的主流,馬文化的興起跟“神仙迷”漢武帝有很大關係。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在馬背上呼風喚雨,一生金戈鐵馬,卻又羨慕黃帝能乘龍飛昇,只得把現實中的駿馬類比神龍。於是,從文人、道家、術士,到一般民眾,開始將龍馬視為一體。

中國旅遊標誌原來是這件國寶!它是甘肅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淮南子》一書中甚至有“龍生萬物”的理論,其中就有“應龍生健馬”之說。那時的民眾耳邊縈繞著文人方士“天馬者,乃神龍”的類似言論,以及絲綢之路暢通後西部傳來的馬龍崇拜的信息,全民崇拜馬龍,反映到藝術創作上,自然就有了“馬踏飛燕”的傑作問世。

“馬踏飛燕”作為中國旅遊的圖形標誌,既體現了中國旅遊文化底蘊的深厚,又寓意著事業的龍馬精神,可謂天成之作。

中國旅遊標誌原來是這件國寶!它是甘肅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