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中醫易 讀懂中醫難

讀了2012年3月26日《中國中醫藥報》的《中醫院首先要“姓中”》一文,筆者有些自己的見解。中醫應該瞭解“中”,讀懂“中”,重視“中”,才能更好地學習和運用中醫學。

首先要了解“中”

中者中國之意。中醫是祖國醫學,廣義的中醫學包括多民族醫學,比如漢族醫學、苗族醫學、藏族醫學、回族醫學等,狹義的中醫學指的是漢族醫學,也是人們常說的中醫。

中者中和之意。和是中醫的核心內容,陰陽五行是中醫學的最實質內容,不管是生理,還是病理都離不開陰陽五行的相互依偎、相互變化,如《老子》就說:“萬物負陰而抱陽”。也就是說,人類生命始終在“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的基礎上,成為大自然萬物之一。在治療上同樣離不開“損其有餘,補其不足”的“和陰陽”理論。

中者中目的也。達到目的就是有效之意,中醫學最講究“用療效說話”。療效分遠期療效和近期療效,中醫學在“遠期療效”方面有獨特的理論體系,就是“治未病體系”,這或許是中醫學傳承幾千年不衰的原因之一。也是其他醫學體系不能與中醫學相比的地方。故在老百姓心中早有“中醫治根”之說。

中者和諧之意。中醫學是醫學、文化等的結合體。其主導思想就是“天人合一,整體觀念,辨證論治”,所治療的對象不是病,而是患了病的人,即“病、人同治”。“醫者父母心”、“站在病人內心所想”等就是中醫學在長期實踐過程中形成的服務理念,“藥好不如心好”概括了醫者的德術大於技術,故有“治病不用藥”的美談。始終保持和諧心態為病人,為行業,為國家,為人民是中醫學的最高境界。

其次要讀懂“中”

當真正的瞭解中醫“中”的含義後,就不會再有“中醫是技術”這樣的單純理解。中醫學是貫穿在整個宇宙間的自然規律、生命科學、人文藝術、人與自然生存等多方面的結合體。中醫人要讀懂這“中”的含義及其價值,才能更好地為病人服務,為人類服務,同樣也是為自己服務。

中醫學有“學中醫容易,學懂中醫難;讀中醫容易,讀懂中醫難;用中醫容易,用好中醫難;看中醫容易,看好中醫難”的行業特殊性。不瞭解中醫,就讀不懂中醫。要讀懂中醫,筆者認為要從以下方面著手。

第一,要知道讀“中”的本質是什麼?“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連本質都是盲目的,必然不會有好的結果。“中”的本質是“調理陰陽平衡”,使自然界“少病”、人類“少病”、患者“病輕”,這就是“但願世人都無病,哪怕藥櫃起灰塵”的最高中醫境界。所以防病是中醫“中”的最大目標。

第二,要弄清為什麼要讀“中”?猶如近代中醫學家張錫純說,“人生有大願力,而後有大建樹。學醫者,為身家溫飽則願力小,為濟世活人計則願力大。”如果讀“中”是為了“身家溫飽”而當作“手藝”來學讀,大凡“沒有必要”。正如一位英國學者說的那樣,“把醫學作為一種技術來掌握是非人道的。醫生不應該是一個普通的技術員,而必須是經過嚴格培訓的科學家。”

若一定要用“付出與回報相等恆”來讀中醫、學中醫、用中醫,都是“非人道的”。筆者認為,一箇中醫的最高境界是“奉獻”,其回報自然是“但願世人都無病”。

當具備了“奉獻”的精神“家底”,瞭解中醫“中”的含義,讀懂中醫就不再是什麼難事了。

最後要重視“中”

中醫的最大法寶就是其“簡、便、效、廉”。然有的中醫卻不重視這四點,“中醫大處方”,動輒十幾味、二十幾味中藥的方劑,似乎相信“多多益善”,其實未必。

比如汪昂就有這樣的名句,“古人立方,分量多而藥味寡,譬如勁兵,專走一路,則足以破壘擒王矣。後世無前人之朗識,分量減而藥味漸多,譬猶廣設功圍,以庶幾於一遇也。然品類太繁,功治必雜,能無宜於此,而不宜於彼者乎?”這就是歷代中醫學家都有“用經方”而聞名的緣故。猶如老百姓總結的那樣,“藥對方,一口湯;不對方,用船裝”。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療效能衡量辨證用方的正確與否。這個療效不是單純的“目前有效”,而是要具備患者易於使用、價格相對便宜、“遠期療效”明顯等條件。

還有,“能中不西”、“能經(方)不大(方)”、“能短(療程)不長(療程)”、“能簡(單)不繁(雜)”等也是真正重視中醫的表現。

所以,真正瞭解了中醫“中”的含義,並且認真讀懂其含義的內涵,然後重視運用其內涵的“精闢”,才能學好中醫,更好地運用中醫為患者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