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野】攀枝花市東區:先行先試探索“黨建+治理”新模式

攀枝花市東區牢牢把握黨建在基層治理中的引領作用,堅持黨建帶群建,以“紅色韁繩”牽引城市、農村、來攀“新居民”“三駕馬車”並駕齊驅,不斷提升基層社會治理能力。

多元化城市黨建

以“一核多元•共建共治共享”為理念,採用“支部建在小區、組織覆蓋樓棟、黨員聯繫家庭”工作模式,建立小區、網格、樓棟黨支部,開展區域內幫帶服務活動;結合黨員特長,孵化吳良成工作站、許繼珍調解室、苟孃孃龍門陣室等社會組織,提供志願服務,收集民生需求。2019年,東區共建設小區黨支部活動室20個,化解小區鄰里糾紛500餘件,解決民生問題80餘個。

特色化農村黨建

推進農村“三委一中心”依法治理體系建設,在村“兩委”的基礎上,成立村務監督委員會、農村社區公共服務中心,共同決策大事要事,通過鼓勵當地農民入股、靈活安排復墾指標、開展村企共建等方式,發展土地合作、物業經營、鄉村服務等特色農村集體經濟。2019年,東區9個村(社)全部成立集體經合組織,集體收入均突破50萬,其中,100至200萬元3個、300至400萬元1個,400萬元以上1個。

探索新居民黨建

以農民工、康養人群等城市“新居民”為服務對象,在小區支部設立流動人口服務站、出租房屋管理站、公安執勤點、流動人口管理協會,由小區熱心公益的業主黨員和優秀社區幹部擔任小區支部書記,滿足新居民安全、辦事、辦證等實際需求。2019年,東區共為“新居民”提供各類辦事服務2萬餘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