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滅亡,先瘋狂----記“327”國債期貨風波

平淡中誕生,風險隱現

1992年12月28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首先向證券商自營推出了國債期貨交易。由於未對公眾開放,所以交投清淡,並未引起投資者的興趣。1993年10月25日,上證所國債期貨交易正式面向社會公眾開放。

1994年底,由於股票市場的低迷和鋼材、煤炭、食糖等大宗商品期貨品種相繼被暫停,大量資金雲集國債期貨市場,尤其是上海證券交易所。1994年全國國債期貨市場總成交量達2.8萬億元。

此後中國期貨市場的迅速發展,給參與者帶來了豐厚的利潤,同時投資者的風險意識,在瘋狂的賺錢效應下,迅速淡化。缺乏經驗的管理者,也一味追求市場規模和交易量,放鬆了風險控制。在風波爆發前的數月中,上證所“314”國債合約上已出現日價格波幅達3元的異常行情,但這並未引起參與者的足夠重視。最終導致了“327”風波的發生。

欲滅亡,先瘋狂----記“327”國債期貨風波

國債期貨誕生

危機爆發,泥沙俱下

1995年2月23日,財政部公佈的1995年新債發行量被市場人士視為利多,加之“327”國債本身貼息消息日趨明朗,致使全國各地國債期貨市場均出現向上突破行情。上證所327合約空方主力在148.50價位封盤失敗、行情飆升後蓄意違規。

多方代表--“中經開”(中國經濟開發信託投資公司,擁有財政部背景,已於2002年被關停註銷),空方代表--萬國證券(當時中國內地最大的券商)圍繞當時的327國債交割前的漲跌進行對賭,對當時的盤面形成的巨大的衝擊。最後階段,違規借用槓桿,內幕交易等違規現象頻出,16點22分臨近收盤階段,空方主力大量透支交易,以千萬手的巨量空單,將價格打壓至147.50元收盤,使327合約暴跌38元,並使當日開倉的多頭全線爆倉,造成了所謂的中國的“巴林事件”。

“327”國債風波中,保值貼補政策和國債貼息政策對債市的單邊上漲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在多空對峙的最後階段,其又受財政部公告的朦朧消息刺激而大幅飆升,致使價格嚴重脫離價值,迫使空方不惜蓄意違規,利用漏洞演出了“瘋狂的一幕”。而最後財政部的介入,作為非直接參與者,宣告空方最後時刻交易無效,使得局勢反轉,“政策風險”也最終成為空方失敗的致命因素。

欲滅亡,先瘋狂----記“327”國債期貨風波

空頭最後的瘋狂

覆巢之下,幾無完卵,歷經磨難,重獲新生

最終,萬國虧損56億人民幣,宣佈破產,跟風的中小投資者虧損巨大。萬國總裁管金生被判處有期徒刑17年。“327”風波之後,各交易所採取了提高保證金比例、設置漲跌停板等措施以抑制國債期貨的投機氣氛。但已迴天無力,因國債期貨的特殊性和當時的經濟形勢,其交易中仍風波不斷。5月17日,證監會作出了暫停國債期貨交易試點的決定。至此,中國第一個金融期貨品種宣告夭折。

但值得慶幸的是,事件發生之後,監管部門、交易所均健全了交易保證金控制、漲跌停板等規章制度,並建立了諸如持倉限量制度、大戶申報制度等的交易風險控制制度。“327”國債期貨風波以其慘痛的教訓,也成為中國期貨市場重視風險管理的開端。曾經夭折的國債期貨,也在沉寂了將近20年後,重獲新生。

欲滅亡,先瘋狂----記“327”國債期貨風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