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初拓《全椒積玉橋殘刻》

劉二剛

這本《初拓全椒積玉橋殘刻》是我用一張畫換來的。“天下稀物常得之無意中”。當時便想寫一篇稿子告知同仁,後因工作太忙,一擱就是八年,今搬家,又翻出此冊,複印數字,與大家共享。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全椒在今安徽以東,毗鄰南京,是吳敬梓的故鄉。《積玉橋殘刻》共七十七拓片十八乘十八釐米,拓本前面有退公江克讓題識,抄錄於下:“全椒積玉橋,相傳漢初已有,而邑乘無考,今此橋已圯,得其當時石刻,字雄渾中寓蕭之意,幾欲頡頏瘞鶴,當是六朝人書,然用千字文編次,橋石似又在蕭梁以後……為古物無疑也……”所說瘞鶴(銘),現在鎮江焦山碑林內,宋黃山谷稱為大字之祖,史家對瘞鶴銘的考證尚不統一,有說顧況書,有說陶弘景書,有說王羲之書,好在石刻還在。此刻能頡頏瘞鶴銘嗎?因為時間也相仿,但如今知之者怎麼少之又少呢?我想一是不像瘞鶴銘刻在摩崖上,有文采,有故事、有名人效應;二是歷來書家正統多重帖學,此石刻大字屬民間“無名氏”書;三是時間已久,字跡漫漶,看不清,又是在全椒這麼個小縣城。石橋已不復存在。今天來看,上千快這麼大的字鑲在石橋上,當是煌煌鉅製,誠屬少見。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此橋是什麼樣子?字又是怎樣拓得的?下面退公先生還有識:“此字散佈橋衖(“衖”,弄的異體字。此字讀xiang,古“巷”字)石上,每石一方上刻一字,橋凡三大衖……”不知有沒有照片遺存?又記:“全椒石斷毀已數年矣,今重修始將橋下碎石盡出諸水,堆滿兩岸。(數年前橋上的字應是地方政府和鄉賢都知道的,而橋斷毀數年居然無人過問,時不太平歟,可嘆!)前月初,有吳生佩之、朱生理真於石上偶得六字,適陳君陰梅、徐君子銓見之攜以質餘,餘見其結構奇古,筆法皆原本漢魏,抒懷無不能置手,因命從盛生、峻居及小兒兆沅日尋求於亂石中,扶砂削蘚,拓至四十十餘字,皆千文,乃裝裱成山,藏諸家塾俾一生與兒輩臨摹並示此字搜得之緣起雲。丁已冬至後一日退公再志。”(丁已年為公元1917年) “總觀前後七十餘字乃積日退潮拓得,加以石質各殊,故墨未符合,今已搜求幾盡,皆盛生、峻居及小兒兆沅所新拓,甚非易,有已砌上橋座數日後即將真沒者,有已為石工所擬用,拓後即拖椎斷者,雖天寒墨凍,未敢一日稍奈石塊太巨又為合邑工程所繫,僅能貿二十餘字茂諸學宮,以存古蹟,噫嘻,惜哉!戊午正月上元日退公又題。”這是退公第二年的題識,這就比較清楚此拓片來龍取脈了。可想而知,在那天寒地凍的情況下,民工一邊施工,幾個文人一邊在亂石堆中搜字拓片,難免磕磕碰碰,當時地方政府也顧不得這些, “原石毀去大半” 此拓就就更珍貴了。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那年我西行遠上褒斜谷尋《石門銘》、《石門頌》、《楊淮表記》諸石刻,因為1960年代中期國家興建攔截褒水大壩,數千年古刻瀕臨滅絕之危,幸虧陝西省委責成工程部門將“石門十三品”從摩崖上切割下來運至漢中博物館可謂不幸中之有幸。全椒積玉橋斷塌,本可就此刻石保存下來讓學者研究,這要比褒斜谷工程瘞銘附江打撈 工程簡單得多,而僅靠幾個文人之力又是可想而知的,僅此拓片而已。退公先生題記最後有想“謀付之石印以公同好”,有沒有人為之承鉺印,不得而知,起碼市上我從未見過。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退公何許人?冊頁後面還有惠同先生的一跋:“老友退公素擅書名,頻年以古書法提倡後進,其哲嗣兆沅以童年執筆竟能脫盡恆畦,洵未易才,近忽發現已毀積玉橋殘石上千文字,退公大加歎賞,謂:黃涪翁稱大字無過瘞鶴銘,此石刻直方駕之。且此字筆趣有超逸者、有疏宕者、有雄渾者,雖非出自一手,而其為六朝書則無疑。並堅眾人之信,餘甚嘆為知言,退公則日令兆沅尋於亂石中剜苔剔蘚每拓成一字必與餘互相欣賞,退公又奔告諸鄉老,謂如此珍品當共寶貴,今獲庋藏於聖廟,惜所存已無幾矣。昔瘞鶴銘得陳滄州藉以臨摹書法必由斯駸駸入古,則退公之功焉可以沒。爰識其崖略雲。時已巳年仲冬下浣梧叟呵凍書。”所說“庋藏與聖廟”就是文廟,或即退公所說的“學宮”,當時已“所存無幾”,以後說不定就散落到人家的牆基或豬圈了,有誰去找呢。從惠同先生的跋中又透出一看法,即“此字筆趣非出自一人之手,而為六朝書則無疑。”若真是這樣多有趣,能者皆書,或一字或幾字,刻成後洋洋大觀集於三大衖橋上,還是六朝人會玩。我們今天研究古字、古碑、古人,考其史更得其趣。許多感嘆姑且化為後戒罷。(本文轉自劉二剛先生的博客)


初拓《全椒積玉橋殘刻》複印本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民間“無名氏”書《全椒積玉橋殘刻》


積玉橋為全椒古代第一名橋。舊志載:漢初已有橋,《康熙縣誌》載“去縣東百餘步,一名市石橋。晉簡文帝鹹安元年,大司馬桓溫討袁瑾,簡求救於符秦,秦遣將軍王鑑,張犛帥步騎二萬救之。溫遣桓伊等擊鑑。犛於石橋大破之,即椒之積玉橋也。”又《宋史》載“金人大戰積玉橋,即此地。”積玉橋宋嘉衤右二年(1057)建石橋,明代多次復修。清宣統元年(1909),橋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