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我們需要做什麼?放眼未來,經濟和實體制造能力更關鍵

自一月份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在中國首先爆發以來,已經延續了近5個月的時間,新冠疫情逐漸變成了全球性大流行疾病,它絕不僅僅是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事情。目前全球新冠肺炎感染者人數已經將近三百萬,而疫情震中美國甚至快突破一百萬大關,據統計,全球範圍內受到疫情影響的國家高達七十多個。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世界各國本是一體,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疫情過後的經濟恢復,也需要世界的通力合作。我們應當將眼光放得長遠,為後疫情時代做出準備。

疫情過後我們需要做什麼?放眼未來,經濟和實體制造能力更關鍵

經濟全球化下疫情的影響更為巨大

當世界還處於傳統的經貿模式時,一個國家國內需求的降低只會減少其對口貿易國家的出口,一個國家的生產模式突然停止也只會造成其對口貿易國家的損失。然而,在經濟高度全球化的今天,各國的貿易已非簡單的雙向貿易,而是多邊,形成價值鏈的貿易共同體。一臺汽車的組裝甚至可以牽扯到數個國家的生產,一旦某個環節出現問題,那麼供給側和需求側價值鏈上的國家都會受到影響。

疫情過後我們需要做什麼?放眼未來,經濟和實體制造能力更關鍵

疫情過後的恢復考驗國家經濟生態

新冠病毒疫情作為大流行病,其對經濟產生的衝擊與傳統的因素諸如金融危機等是不同的,它並非直接對經濟的內部機制產生影響,新冠對經濟的損害主要集中在外部機制上。由新冠疫情引起的各國政府對於如何正確應對疫情、如何在世界各國間通力合作、如何準確判斷疫情的防控力度、這些措施與行為通過供給與需求渠道對於經濟的影響比疫情本身直接對經濟的攻擊更為厲害。

疫情過後我們需要做什麼?放眼未來,經濟和實體制造能力更關鍵

仍需將實體產業作為發展中心

在疫情期間,雖然實體產業遭到了暫時性毀滅衝擊,線上商業模式時代似乎已經到來。然而,實體經濟始終是經濟發展的基石,在大力推行線上經濟的同時,實體經濟的支撐作用不可或缺。

疫情過後我們需要做什麼?放眼未來,經濟和實體制造能力更關鍵

​值得注意的是,經濟全球化和全球價值鏈最本質的地方不會改變,有所變化的是全球化的模式和直接推動力。就如我國七八十年代非常流行的:“要想富,先修路。”大力發展實體制造業依然是我國不變的致富之路,我們必須牢牢將實體制造業的發展作為經濟活動的中心,腳踏實地,線上與線下相結合,“軟硬兼施”雙管齊下,警惕經濟變成“空中樓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