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千萬不要去設計航空發動機軸承?(上)

如果你是一個正在準備入職航空發動機設計所的職場新人,設計所的各個部門都在向你招手,請問你會心儀哪一處呢?

當然了,這肯定會牽扯到你在大學裡學習的專業,你的興趣,你的愛好,你的能力等等,但是聽我一句勸,千萬別去軸承設計部門,不然未來可有你受的。

軸承,航空發動機裡的關鍵零件

軸承可能各位朋友都見過,最常見的軸承大概就是下面的這個樣子,一般包括內環(內圈)、外環(外圈)、滾珠/滾棒(滾珠為球狀,滾棒為棒狀,可以統稱為滾子)、保持架等結構組成,世界上比較著名的軸承生產製造商有瑞典的SKF公司和德國的FAG公司,而中國比較著名的軸承生產商則包括哈軸和洛軸等。


軸承是工業中很常見的一種零件


常見軸承的結構

那麼航空發動機裡面為什麼會用到軸承這個零件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軸承的功能是什麼,軸承的功能用專業術語來講,就是在不約束物體特定某個方向上的旋轉自由度的同時,還能夠控制兩個物體之間的位置關係,說人話就是:讓一個物體在我需要他轉動的地方老老實實地轉動,而不是轉著轉著就不知道轉到哪裡去了。

所以你看軸承的內圈和外圈之間實際上是可以自由轉動的,但是如果你想讓內圈上下左右平移卻根本無法做到,這就是軸承中的“動”與“不動”。

而航空發動機裡面有一個轉動的大部件,叫做轉子,這些轉子的轉速很高,往往會達到一兩萬轉每分鐘,但是發動機本身是不轉的,所以航空發動機的一部分要轉,一部分不轉,這兩個部分之間就一定要有一個交界面,這個交界面就是軸承。

為什麼千萬不要去設計航空發動機軸承?(上)


航空發動機中轉動與不轉動的部件

換言之,我們需要一個部件來牢牢地攥住高速轉動的轉子,既要讓他正常旋轉,又不能讓它飛走,這個部件就是軸承。

軸承到底是怎麼工作的?

為了要搞清楚航空發動機的軸承有多難設計,我們先不去說航空發動機有多高的轉速、多麼惡劣的工作環境,我們先要了解一件事情:軸承到底是怎麼工作的?

普通人理解的軸承工作過程應該跟下面這個動圖差不多:

普通人理解的軸承運動的方式

就是很多個滾子支撐著外環,外環轉起來,就帶動著所有的滾子開始轉動——也就是說所有的滾子都會滾動在內外環的相對運動下轉動起來,所以他們都是均勻受力,而且整個軸承都會運轉地嚴絲合縫。

但是事情真的是這樣嗎?顯然不是。

比如說我們用汽車舉例。汽車的車軸上也會使用軸承,但是顯然,四個車輪不僅需要轉動,還需要承載整個汽車的重量,所以承載車軸的軸承還會受到一個豎直方向上的力,而在這個豎直方向的力的作用下,軸承的受力遠遠不是上面這張動圖裡面那麼地簡單明瞭。


汽車車軸使用的軸承

我們看看下面這張圖,是軸承在真實工作狀態下的受力,可以發現,因為軸承承載的物體往往會受到豎直方向上的力,所以每個滾子受到的力並非是均勻的。


真實情況下軸承的受力

而且在很多情況下,由於軸承需要允許滾子的受熱膨脹,因此內環、滾子還有外環,三樣東西並不是僅僅貼在一起的,而是在彼此之間留有一定的空隙,在豎直方向的力的作用下,很有可能軸承一圈數十個滾子,真正接觸的只有幾個。比如說下圖中,只有三四個滾子被內外環壓緊,所以軸承內外環之間的相對轉動,只會帶動這四個滾子滾動起來。


軸承往往只有幾個滾子會受力

那麼其他滾子呢?難道就在那兒罷工不動了?

我們只要打開軸承,就會發現往往滾子並不是一個挨一個地擠在內環和外環之間,而是又類似於豌豆莢一樣的東西包裹著滾子,我們可以通過下面兩張圖,分辨出來帶保持架和不帶保持架的滾子分別是什麼樣的。

而所有滾子一起運動的場景應該是這樣的:內環和外環只壓緊了三五個滾子,帶動這幾個滾子開始轉動,並且撞擊保持架,使保持架轉動起來,轉動起來的保持架又去撞擊其他滾子,最後才一起運動起來。

另外,對於某些滾棒軸承而言,保持架並不是會乖乖地呆在內外環之間,而是有可能上下浮動,所以保持架還有可能跟軸承內外環發生碰撞。


滾棒軸承和其中的保持架

所以軸承工作起來簡單說就是一個字,“亂”:你壓我,我撞你,你撞他,他還撞他,幾十個零件就是在這小小的空間裡面上演全武行,並且這可是在每秒鐘幾百轉的極高轉速下互相撞擊,所以軸承的困難之處就源於此。


下面我們接著看——為什麼千萬不要去設計航空發動機軸承(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