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不願領兵入朝的真實內幕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有一個問題顯然被人為放大了。這個問題就是林彪為何不掛帥出征,領兵入朝?

朝鮮戰爭爆發後,中共中央決定以十三兵團組建東北邊防軍。1950 年7 月7 日下午, 周恩來主持召開了保衛國防問題會議。參加會議的有朱德、聶榮臻、林彪、譚政、羅榮桓、蕭華、李克農、楊立三、李濤、許光達、蕭勁光、劉亞樓、滕代遠等。

從這份主要領導成員的名單中我們可以看出,與會者主要是中央軍委三總部、陸海空三軍及有關兵種負責人。作為野戰軍的領導人參加會議的,只有第四野戰軍的司令員林彪和副政委譚政。

會議討論了對東北邊防軍所轄部隊、人數、指揮機構設立與領導人選配置、政治動員與後勤保障、車運計劃與兵源補充等問題。由於這是一項關係重大的部署,會上沒有匆忙地作出決定,而是責成有關單位負責人進一步考慮商議後,在下次會議上再研究確定。

^

1950年6月28日,毛澤東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上發表講話,譴責美國干涉朝鮮內政、阻撓中國人民解放臺灣的侵略行徑

7月10日,周恩來主持召開第二次保衛國防問題會議,與會的基本還是上面那些人。會議經過討論,決定組成東北邊防軍。會議還決定以粟裕為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蕭勁光為副司令員、蕭華為副政治委員、李聚奎為後勤司令員。這項決定會後經周恩來斟酌修改,於13日報毛澤東批准。

中央決定組建東北邊防軍時,粟裕由於身體不好,正在青島治病。他得知中央的任命後,十分著急,便託羅瑞卿給毛澤東捎了封信,說明了自己的身體狀況。此前,周恩來和聶榮臻考慮到粟裕正在治病,而蕭勁光、蕭華二人一時也無法到東北邊防軍任職,便聯名致函毛澤東,建議東北邊防軍“先歸東北軍區高崗司令員兼政委指揮”,待粟裕、蕭勁光、蕭華赴任後再成立邊防軍司令部。毛澤東同意他們的意見。

此後,東北邊防軍的部隊建設、武器補充、物資籌措等準備工作一直在緊張進行中,但邊防軍的領導班子卻一直沒有建立起來。8 月下旬,朝鮮戰場呈現僵持局面,戰局發生逆轉的可能性增大了。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決策者開始物色新的出兵作戰領導人選。他們想到了林彪。

^

林彪

林彪是第四野戰軍司令員,時任中南局第一書記、中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南軍政委員會主席。組建東北邊防軍時抽調的大多是原四野的部隊,他本人也參與了東北邊防軍的組建工作,由他指揮作戰比較順當;同時他在四個野戰軍司令員中年紀最輕,又善於打硬仗、大仗,很受毛澤東的欣賞,出兵朝鮮肯定要與朝鮮領導人和蘇聯軍事顧問配合行動,林彪長期在東北工作,又曾在蘇聯治過病,對於朝鮮和蘇聯的情況都比較熟悉。總之,林彪確實是最合適的率兵出征人選。

從已經披露的資料分析,關於擬派林彪赴朝指揮作戰一事,毛澤東曾與中央書記處的幾名書記談起過,中央也曾在不大的範圍內醞釀過。但中央沒有正式討論過這件事,也沒有為此作出過正式決定。

9 月15 日,美軍成功地實施了仁川登陸,朝鮮戰局急劇逆轉,中國出兵步伐被迫加快。與此相應地,志願軍掛帥人選也就成為必須迅速落實的問題。

林彪拒絕領兵入朝

9 月下旬,林彪曾就中國派兵入朝參戰等問題與毛澤東做過一次交談。林彪認為:

我們國內戰爭剛剛結束,各方面工作都未就緒。美國是最大的工業強國,軍隊裝備高度現代化,一個軍就有各種火炮1500門,而我們一個軍只有36門。美國有強大的空軍和海軍艦艇,而我們海、空軍才剛剛開始組建。他認為在敵我裝備極為懸殊的情況下,如若貿然出兵,必然引火燒身,後果不堪設想。

林彪的意見自然無法為毛澤東所接受。以後的幾天,毛澤東又找林彪談了這個問題。

毛澤東最終沒能說服林彪,兩人分歧依舊。在這種情況下,林彪又向毛澤東談起了自己的身體狀況,說他每晚失眠,身體虛弱多病,怕風、怕光、怕聲音。一句話,體弱多病使他不能勝任掛帥出師朝鮮的重任。

^

解放戰爭中的林彪(前)

由於林彪明確表示不贊成出兵朝鮮,而且又說明了自己的身體狀況,毛澤東當然也不會再勉強他領兵赴朝。在10月2 日的中央書記處會議上,毛澤東說:

“出兵援朝已是萬分火急,既然林彪說他有病不能去,我的意見還是彭老總最合適了。”

10 月4 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擴大會議專門商討出兵援朝的問題。

派志願軍出國同美軍作戰,對中國來說,是一個牽動全局的大事。毛澤東要求大家擺一擺參戰的困難。

林彪發言說:我們剛建國不久,百廢待興,國力很弱,沒有能力再打大仗。特別是我們還沒有同美軍較量過。我還是那個意見:要慎重。我們國家已經打了二十多年仗,元氣還沒有恢復。我看還是加強東北邊防為好,免得引火燒身。

在隨後的幾天裡,他又多次表達過這樣的意見。

關於林彪的態度,曾擔任周恩來軍事秘書的雷英夫的回憶更詳細一些。雷英夫說:

“他在軍委常委居仁堂會議上說, 為了拯救一個幾百萬人的朝鮮,而打爛一個5億人口的中國有點划不來。我軍打蔣介石國民黨的軍隊是有把握的,但能否打得過美軍很難說。它有龐大的陸海空軍,有原子彈,還有雄厚的工業基礎。把它逼急了,它打兩顆原子彈或者用飛機對我大規模狂轟濫炸,也夠我們受的。因此,他不贊成出兵,最好不出兵。如一定要出,那就採取‘出而不戰’的方針,屯兵於朝鮮北部,看一看形勢的發展,能不打就不打,這是上策。”

10 月5 日,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繼續討論抗美援朝的決策問題。前一天剛從西安赴京的彭德懷錶態說:

“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爛了,最多等於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如讓美軍擺在鴨綠江岸和臺灣,它要發動侵略戰爭,隨時都可以找到藉口。”

聽完彭德懷的發言,毛澤東站起來堅定地說:

“彭老總說得好!我們出兵參戰的困難確實很多,但是,朝鮮是中國的友好鄰邦,中國人民不能眼看著美國侵略者對其肆行踐踏而置之不理;唇亡則齒寒,戶破則堂危。我們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

政治局會議結束後,毛澤東對彭德懷說:

給你十天做準備,出兵時間初步預定在10月15 日。

至此,關於由誰率軍出朝作戰的問題最終得到了圓滿解決。在以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沒有再提起林彪與毛澤東曾有過的那些分歧。但幾十年後,林彪叛黨叛國並受到歷史應有的懲罰,有人又開始重新解釋這段歷史,並有意無意地誇大了林彪不贊成出兵援朝這件事情的性質與影響。有人說林彪“反對出兵”,也有人說他是“裝病”“拒不入朝”,還有人說他在這件事情上使毛澤東“深感失望”“大為不滿”。這些說法顯然有違歷史的真實。

並非只有林彪不贊成出兵援朝

林彪到底有沒有病?回答是肯定的。1938 年3 月,林彪在山西境內為友軍誤傷,子彈從前胸進入,洞穿右肺葉。當年冬天,林彪被送到蘇聯治病。經醫師檢查,發現子彈不僅穿過肺部,還擦傷脊椎,損傷中樞神經,留下了無法治癒的後遺症。後遺症的表現是,每到溼冷天氣,病人就會出現飯量減少、失眠、出虛汗等症狀,還常伴有低燒。醫生當時還說,這只是初期症狀,隨著年齡的增長後遺症會加重,病人會怕光、怕風、怕水,身體也會更加虛弱。

^

林彪是毛澤東手下的一員愛將,毛澤東不會不知道他的病情。在那種情況下,林彪也不可能在毛澤東面前撒謊。當然,林彪是否病到無法帶兵打仗的程度也值得疑問。因為他從東北指揮打仗,一路打到華南,證明身體還可以堅持。這裡面,思想可能是更加重要的因素。

林彪不贊成出兵的意見形成於何時我們不得而知,但到9月初這種思想就已經開始表現出來。

據柴軍武( 時任中國駐朝鮮大使) 回憶,1950 年9 月1 日,柴被外交部從平壤緊急召回北京,當晚就受到周恩來的接見。時隔一日,根據中央軍委辦公廳的通知,柴軍武又向林彪作了一次彙報。

^

柴軍武

“他們有無上山打游擊的準備?”林彪問道。顯然,林彪所說的“他們”是指朝鮮勞動黨領導人。柴軍武回答說:“我不能確切地講有,但根據和金日成相處的瞭解,如果形勢需要,他是能夠上山打游擊的。”林彪又問:“我們不出兵,讓他們上山打游擊行不行?”

通過這段對話我們不難發現林彪當時已不贊成出兵援朝。

那時新中國百廢待興,力量還不夠強大,需要做的事情有許多。與世界上第一號軍事強國交戰,黨內有些不同意見是十分正常的。許多當事人在後來的回憶中都講到了這方面的情況。

聶榮臻回憶說:

“當時在我們黨內也是有不同意見的。主要是有些同志認為,我們打了這麼多年仗,迫切需要休養生息,建國才一年,困難重重,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最好不打這一仗。”

薄一波回憶說:

“當時下決心出兵打這場戰爭,對於新生的人民共和國來說並不是沒有風險的。百廢待興,困難很大。記得毛主席曾跟我談過,我們確有困難,一些同志不主張出兵,我是理解的,但我們是個大國,不打過去,見死不救,總不行呀!”

毛澤東本人也曾作過這方面的回憶。1970 年10 月10 日,毛澤東在北京同來訪的金日成會談時提到了當時的事情。毛澤東說:

“我們雖然擺了5個軍在鴨綠江邊,可是我們政治局總是定不了,這麼一翻,那麼一翻,嗯!最後還是決定了。”

《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一書的作者楊奎松說,毛澤東之所以堅定地主張出兵援朝,是因為他看到了其中的利害關係。

^

1950年10月2日,毛澤東關於請求蘇聯為志願軍提供空軍掩護給斯大林的電報手跡

但據一些當時在毛澤東身邊工作的人回憶,毛澤東下這個決心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據聶榮臻回憶:

“對於打不打的問題,毛澤東同志也是左思右想,想了很久。那時部隊已經開到鴨綠江邊,鄧華同志的先遣隊已經做好過江的準備,毛澤東同志又讓我給鄧華髮電報,讓他慢一點,再停一下,還要再三斟酌斟酌,最後才下了決心。毛澤東同志對這件事確實是思之再三,煞費苦心的。”

當時的團中央書記胡耀邦回憶說:

“考慮出兵不出兵朝鮮的問題,他不作聲,一個禮拜不刮鬍子,留那麼長,想通以後開個會,大家意見統一了,毛主席就刮鬍子了。”

毛澤東的秘書胡喬木回憶說:

“我在毛主席身邊工作了二十多年,記得有兩件事使毛主席很難下決心。一件是1950 年派志願軍入朝作戰,一件就是1946 年我們準備同國民黨徹底決裂。”

可見,當時不贊成出兵援朝的並非只有林彪一個人,林彪在中央沒有作出正式決定的情況下說明自己的觀點和身體狀況,算不上是“拒不入朝”。而且,當中央已經作出抗美援朝的正式決定後,也沒有資料顯示林彪仍反對這一決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