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裡那些坑人的‘醫學常識’,你信過幾個?

很多時候,影視劇在知識傳播方面的影響力甚至比書籍更大。

而在生活中,不乏有人迷信影視劇裡的醫療方法,在遇到類似情況時,採取錯誤的做法,從而帶來難以預料的後果。

今天,我們就來嘮嘮影視劇裡的常見「醫學錯誤」

電視裡那些坑人的‘醫學常識’,你信過幾個?


懷不上孩子是腎虛,要大補?

在電視劇《咱們結婚吧》中,女主媽媽為了催生,就想著法子讓女婿大肆進補,勸其喝下八大碗烏雞湯補腎。

電視裡那些坑人的‘醫學常識’,你信過幾個?

《咱們結婚吧》截圖

遺憾的是,不僅是影視劇,生活中也有不少男性認為自己性功能下降是「腎虛」造成的,因此盲目進補一些補腎壯陽的藥物或保健品。

可實際上,不清楚病因就一通亂補,不但對健康沒有好處,還可能對身體造成傷害。

滴血認親、母女輸血?

很多影視劇中都會出現「滴血認親」的橋段。

取大人和小嬰兒的指尖血各一滴,兩滴血能溶合就是親生骨血,反之則不是。

電視裡那些坑人的‘醫學常識’,你信過幾個?

《甄嬛傳》截圖


其實,「滴血認親」的說法並不靠譜。根據相似相溶原理,任何兩個人,甚至人和豬的血都能互溶。

除此之外,由於相信直系親屬血能互溶,不少影視劇中也出現了「親人生病、子女擼起袖子爭相輸血」的畫面。

電視裡那些坑人的‘醫學常識’,你信過幾個?

《一起來看流星雨》截圖

可是從醫學角度來說,直系親屬間應儘量避免相互輸血!

因為直系親屬之間輸血,很容易引發輸血相關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這種病的死亡率高達90%以上。

通常這種輸血併發症的發病率為1%,但是在直系親屬間(即父母與兒女)會提高到10~20倍。

吞服安眠藥能「安樂死」?

很多人以為,吞服安眠藥就能可以在睡眠中不知不覺死亡,沒有痛苦。錯!

電視裡那些坑人的‘醫學常識’,你信過幾個?

《好先生》截圖|情節嚴重,請勿模仿

實際上,大量服用安眠藥之後,人體會出現精神錯亂、嚴重嗜睡、抖動、語言不清、呼吸短促或困難、乏力、疼痛等症狀。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安眠藥(主要指安定)的有效劑量和致死劑量差的比較大,想達到致死劑量往往需要吞服幾百片。

且不說安眠藥是處方藥,在藥店你買不到那麼多。就算是買著了,一般人也很難做到一口氣吞 1、200 片吧。

有人上吊,第一時間抱下來?

相信「上吊自盡」的影視鏡頭大家都不陌生。

戲劇的是,每次一有人剛上吊,就會有施救者碰巧看到急著把患者抱下來放平。

電視裡那些坑人的‘醫學常識’,你信過幾個?

《鄉村愛情》截圖|情節嚴重,請勿模仿

實際上,上吊者從失去意識到徹底死亡的時間一般為5~10分鐘,死亡率約七成。

而且,人在上吊後血管阻塞缺氧,如果立刻被抱下來放平可能會導致血壓降低,反而促進死亡。發現有人自縊時,應一邊呼救,一邊抱住患者雙腿往上撐託,減少其向下的重力,同行施救者應儘快剪斷吊繩、呼叫120。

如確定患者沒有脈搏,應及時進行心肺復甦。

溺水時人會大喊救命?

關於溺水,影視劇裡的「坑」確實有點多,我們一一道來。

  • 1.溺水了會大喊大叫?

不少電視畫面中,女主落水後都會用力揮舞雙手、大聲喊叫,等著男主英雄救美。

可實際上:

溺水發生時,溺水者往往表現得十分安靜,2、3分鐘後便出現溺水反應,溺水後不超過 5 分鐘就會失去意識,最多10分鐘就會死亡。

撿回一條命的人中,六成以上有嚴重的腦損傷。

電視裡那些坑人的‘醫學常識’,你信過幾個?

溺水的10種表現|圖片來源:中國國家應急廣播

對於溺水搶救來說,時間就是生命!

  • 2. 嘴對嘴就是人工呼吸?

發現溺水者,一上來就嘴對嘴人工呼吸,還真不靠譜。

如果溺水者「還有心跳呼吸」:

電視裡那些坑人的‘醫學常識’,你信過幾個?

我們此時需要幫溺水者做好保暖、側臥措施。

如果溺水者「沒有心跳呼吸」:

電視裡那些坑人的‘醫學常識’,你信過幾個?

溺水的ABC施救法|圖片來源:中國國家應急廣播

我們需要並迅速採取 A-B-C 施救法,幫助其恢復供氧。

具體操作如下:

將溺水者以面朝上仰臥的姿勢放置,清除其口中雜物。

然後先進行 5 次人工呼吸(需捏住鼻子),再進行胸外按壓 30 次,隨後 2 次人工呼吸,繼之 30 次胸外按壓,重複 2:30 循環,可以為溺水者提供充分的氧合。

  • 3. 水下渡氣能救命?

除了陸地上的人工呼吸,我們還經常看到女主落水,男主直接水下渡氣續命。

電視裡那些坑人的‘醫學常識’,你信過幾個?

《東宮》截圖|情節嚴重,請勿模仿


再次強調:溺水時在水下進行人工呼吸非常危險!

溺水者處於慌張狀態,可將施救者緊緊抓住,拉進水中,造成危險發生。建議將患者拉到岸邊,再進行人工呼吸。

說了這麼多,你在影視劇中見過什麼醫學錯誤?歡迎留言分享

#藥事健康超能團# #真相來了# #清風計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