岌岌可危 舊尉屯龍天廟不能倒下

岌岌可危 舊尉屯龍天廟不能倒下


岌岌可危 舊尉屯龍天廟不能倒下


孝義東南部有舊尉屯村。汾河兩岸孝義、介休等地頗有些村名為某某屯,或與古代軍事活動有關。此村名舊尉,此尉或由尉遲縮寫而來。尉遲為來自西域的北朝胡人姓氏,最著名者,尉遲恭也。從村名看,此村可追溯到中古時期定居於此的胡人後裔。當地也有民間傳說,村名來歷,與唐初尉遲恭為劉武周、宋金剛部將,在此駐軍與唐家對峙的歷史有關。

龍天廟是汾河兩岸-呂梁地區獨特的民間崇拜系統。其起源與中古時期定居山西的胡人後裔有關。我在《尋訪民族融合的真相——龍天神廟考述》一文有專門敘述。

舊尉屯村一帶現屬於當地工業開發區範圍,舊村面臨整體拆遷。如今的村裡一片狼藉,看不到多少人。龍天廟在村南邊。廟北一個大院是當地高氏祠堂,也已荒蕪。


岌岌可危 舊尉屯龍天廟不能倒下


有足夠的心理準備,接近龍天廟時,眼前的場景還是讓人很是震驚:瓦礫堆中的正殿後半部分瓦面已經完全坍塌,樑架露天,周圍遍佈建築垃圾,好似戰爭片裡被轟炸後的廢墟場景,怎一個慘字了得。

從廟西牆的缺口進入,進入寬闊的院落,可見,北面居中是正殿,南面是戲臺。

岌岌可危 舊尉屯龍天廟不能倒下


岌岌可危 舊尉屯龍天廟不能倒下


岌岌可危 舊尉屯龍天廟不能倒下



岌岌可危 舊尉屯龍天廟不能倒下


岌岌可危 舊尉屯龍天廟不能倒下



岌岌可危 舊尉屯龍天廟不能倒下

先看正殿,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前設一架廊,單簷硬山頂。南半部瓦面也塌了一半。前簷下裝修已改,磚牆封堵,開兩小門。內部樑架五椽袱接前搭牽,通簷用三柱。可就是這關鍵的前槽柱卻被粗暴的從大梁以下砍去,換了一根纖細的小柱支撐。如此不協調的事想必不會很久。平梁和大梁均為自然彎材,元風顯著。駝峰、丁華抹頦拱造型古樸。兩山牆下是薄磚矮牆,再上一層磚面,再上則為土坯磚,有舊時壁畫痕跡。

總體看,正殿樑架元代風格,地方做法,這一類型在孝義、汾陽地區元代古建中比較多見。明清修繕,樑架上還可見清嘉慶十七年(1812年)重修題記。上世紀龍天廟曾為學校,後廢棄。近年來村落面臨拆遷,古廟損壞坍塌,風雨飄搖,以至於此。這樣一座元代建築風格的古建,若不盡快保護,很可能熬不過下一個雨季。在文物名錄上是銷名,實際上是傳統文明的喪失。

正殿左右是東西各三間耳殿,形制已改。地上一石碑,是2004年孝義市頒佈樂樓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樂樓就是南邊的戲臺,這是座臺基之上的面闊三間的捲棚頂戲臺。分前後場,南側開圓形氣窗,顯然為清代建築。部分柱礎石被盜,內柱被用紅磚支撐著。估計是前些年文物被盜高峰時期發生的。柱礎石被盜情況在山西已經看到不知多少次。盜搶文物案件必須嚴厲打擊。普通清代柱礎石文物價值有限,但對文物本體安全非常重要。

岌岌可危 舊尉屯龍天廟不能倒下


岌岌可危 舊尉屯龍天廟不能倒下


岌岌可危 舊尉屯龍天廟不能倒下


岌岌可危 舊尉屯龍天廟不能倒下


岌岌可危 舊尉屯龍天廟不能倒下


岌岌可危 舊尉屯龍天廟不能倒下


戲臺的墀頭磚雕甚是精緻,下為葡萄,上為層層疊澀,中間是瑞獸麒麟。

站在戲臺環視龍天廟殘破的院落,悲涼油然而生。

岌岌可危 舊尉屯龍天廟不能倒下


殘破的正殿,背後遠處是現代高樓大廈

岌岌可危 舊尉屯龍天廟不能倒下


舊尉屯龍天廟正殿具元代建築特徵,在現存龍天廟中是時代較早的。戲臺磚雕精美,院落格局還在。在孝義東部的這片工業區範圍內,面臨險境的古建還有一些。舊尉屯龍天廟岌岌可危,最為危急。如果周圍環境確實不便於原址保存,無奈之下還可搬遷保護。文物搬遷在山西的成功案例很多,永樂宮、法興寺都是如此。應該有切實的救急辦法,先挽救龍天廟的安危於萬一。

不論出於什麼原因,我們也不能讓一座元代建築在民族文化復興的今天轟然倒塌,我想那是任何人都不願看到的。舊尉屯龍天廟應該重生。

今年,我呼籲修繕襄汾縣倉頭村伯王廟,得到各界人士響應推動,近期已開始修繕。我能感覺到,社會對文化遺產逐漸形成的共識,正在匯聚為正能量。現代文明的智慧足以給出讓人欣慰的答案,讓我們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