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萬科萬村計劃觸礁,90後包租婆卻有魄力拿下400棟樓?

為什麼萬科萬村計劃觸礁,90後包租婆卻有魄力拿下400棟樓?


為什麼萬科萬村計劃觸礁,90後包租婆卻有魄力拿下400棟樓?

左為90後包租婆


廣州90後包租婆刷爆網絡,其實,這並不稀奇。說高大上一點,這就是長租公寓的模式,說通俗一點,就是二房東的本質。

90後包租婆也說了,400棟樓並不都是自有的,只是部分自有,部分轉租過來的。

但即便全部是轉租,K姐也不得不佩服這位包租婆的魄力,當然,她一定只是那個站在臺前的人,背後,一定有一股資本力量。

90後包租婆也說了,她持有的物業都是城中村的農民房,並非商品房。其實,這一模式,早在2016年提出租購併舉制度後,就有大量資金湧入。很多沒了房票購買住宅的投資客,都把投資方向瞄準了農民房,一是整棟購買,二是轉租。

相對於轉租而言,資金充裕的投資客更傾向於整棟購買,一是博拆遷,二是博租金收益。

也正是在這一政策的驅動下,大量頭部公司也涉足長租領域,最典型的莫過於萬科的萬村計劃。

萬科涉足長租公寓,算是從增量市場轉入存量市場的一次嘗試,但是,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並聲勢浩大地推進之後,迫於盈利壓力,放緩甚至是暫停了擴張的節奏。

2017年,在萬科供職了近20年的張繼文主抓萬村計劃工作,試圖切下長租公寓這塊萬億市場的蛋糕。

不知是出於成本考慮,還是受命於城市更新的使命,萬科瞄準的也是農民房,重點選擇臨近商圈或者商務中心區周邊的城中村農民房,整棟轉租過來,然後整體規劃設計運營。

然而,從地產開發起家的萬科顯然輕視了租賃業務的邏輯,地產開發是一次性投入,高週轉、高回報的業務;而租賃業務,是高投入、低毛利、回報週期長的業務。

萬科的租賃業務的成本包含拿樓成本、裝修成本、日常運營成本、人力成本、翻新成本等,當然,最大的成本是拿樓成本。

在萬村計劃的設想中,一是提高租客的居住品質,二是提升城市更新效率,降低城市更新成本。似乎,這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大好事。

但是,這畢竟是一項羊毛出在羊身上的生意,沒有政府援助資金堅持,農民房更新的成本都轉嫁到了租客身上,大家之所以選擇住農民房,就是因為它租金便宜,但是經這麼一改造,租金大幅上升,租客們叫苦不迭。

另一頭,萬科也沒有受到一手房東的青睞,一是萬科簽約週期長,可變因素太多,也許,就耽誤了拆遷的大計;二是深圳農民房真的不缺租客,與其低價轉讓給萬科,不如自己打理,不過就是一棟樓僱傭一個管理員的成本。這點錢,相對於不差錢的房東而言,真的就是九牛一毛。

地產開發出身,賺慣了快錢、大錢的萬科,在拿了數十萬套房後,才知道自己是入了多大的坑,並於2019年,大面積終止協議,哪怕是支付毀約賠償款,也要快速止損。

而90後包租婆,顯然沒有萬科那麼重的負擔,完全是走的輕資產模式。

沒有大品牌綁架自己,從拿樓、裝修到運營,一切投入,量力而行,她需要固定承擔的成本,就是拿樓的資金成本和樓棟的管理員人工成本,而拿樓資金成本,並不需要她和她的合夥人獨立承擔,市場上並不缺乏這類資金。

所以,90後包租婆要遠比萬科的萬村計劃玩兒得灑脫,甚至利潤空間更大。因為,租賃市場,滿房率才是盈利的王道,低成本,低租金,更契合農民房受眾人群的需要。

所以,為什麼萬科的萬村計劃觸礁,而90後包租婆卻能風生水起?因為,萬科自己綁架了自己,切中的是一個偽命題,90後包租婆卻是切中了租賃市場的真命題,你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