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爺牛腩:曾經的“神話”餐廳,為何卻被告上法庭?

前幾天刷手機,看到一條新聞:雕爺牛腩因為不履行合同,不對投資進行回購被告上法庭了。

而雕爺牛腩的理由是因為疫情原因,沒資金了,但根據網上曝出說是去年9月份的分紅,拖到11月才給。

簡而言之就是沒有疫情,雕爺牛腩也要結束了。

說起這個雕爺牛腩,當時可謂是紅極一時,創立於2012年,主打“輕奢侈”,一個在餐飲界極其響亮的名字,創始人孟醒深諳互聯網領域的營銷之道,將自己的互聯網營銷經驗移嫁於餐飲行業,噱頭接連不斷,如牛腩的秘方,是向周星馳電影《食神》中的原型人物 —— 香港食神戴龍以500萬元購得的,韓寒夫婦就餐被拒、12歲以下小孩不得入內等爭議性話題達到了營銷的目的,使其大獲成功。

僅用兩個月的時間,便實現了所在商場餐廳坪效個翻檯率的雙冠軍,並憑藉兩家門店獲得6000萬融資,同時風投給出的估值高達4億元人民幣,可是創造了一個餐飲行業的奇蹟,經常被作為“互聯網思維融合傳統餐飲”的成功案例來學習。

那當時在一眾餐飲中殺出重圍的雕爺牛腩到現在被告上法庭,第一代網紅餐廳是如何一步一步泯然於眾人間呢?

雕爺牛腩:曾經的“神話”餐廳,為何卻被告上法庭?

本文圖片來源自網絡

01 打造最具存在感的定位,運用營銷手段抓住新時機

雕爺牛腩創立於2012年,是中國第一家主打“輕奢餐”概念的餐飲品牌,主營業新中式創意料理,主要是牛腩菜為主,是靠營銷而成功出圈的餐廳。

雕爺強調“無一物無來歷,無一處無典故”:花重金從香港食神戴龍手中買斷秘方、加工切制牛腩的刀選用大馬士革鋼鍛造,燉牛腩的鍋已申請專利,顧客到店喝的水則是“斐濟”和“ 盛棠 ”……

其中還對餐廳的“硬件體驗”進行了設計,如“雕爺牛腩”使用的碗在接觸嘴唇的部分很薄、很光滑,其他部分相對厚重且粗糙,這樣既保證了人在喝湯時嘴唇和碗會有很好的觸感,也保證了端碗時粗糙厚重的部位能給人以穩重感。

在用餐結束前服務人員還會贈送一雙雞翅木做的筷子,包裝簡約大方,在讓消費者心生暖意的同時還對品牌辨識度提供了再度加深的機會,某種程度上進行了宣傳。

除了在“硬件”上下功夫,孟醒更是將自身專業發揮到了極致,將營銷玩的爐火純青。

在開業前期邀請蒼井空到店體驗,被微博大號“留幾手”偶遇併發微博,速度成為當天微博熱門話題,讓大家知道這個餐廳,與此同時雕爺牛腩餐廳在開業前進行了半年的“封測期”,京城各界數百位美食達人、影視明星均前來試菜,火爆到整個圈內明星皆以獲得雕爺牛腩“封測邀請碼”為榮。這一光環的加持讓雕爺牛腩的名號一”夜“之間火遍全國。

還持續製造了韓寒夫婦就餐被拒、12歲以下小孩不得入內的各種爭議性話題。在這番推動下雕爺牛腩的流量得到井噴式爆發往來,風頭一時無兩。

通過一系列的營銷策略,快速的打出知名度,找準餐廳的定位,並獲得了資本的青睞,其曾於2013年7月獲得6000萬元的A輪融資,接著又拿到了盛大資本的戰略投資,雕爺牛腩快速在各個高檔商場開了8家分店。

佔據資本和話題的雕爺牛腩一時喧囂,很多人排隊預約就為了打卡髮圈,當時流傳在圈內的一句話便是:去雕爺牛腩吃的不是牛腩飯,而是那碗熱氣騰騰的互聯網思維。

但令人不解的是,2013後本該一路高歌的雕爺牛腩口碑迅速下滑,當雕爺孟醒再次發聲,就是將其轉賣的消息,令人唏噓,這到底發生什麼變故?

雕爺牛腩:曾經的“神話”餐廳,為何卻被告上法庭?

02 一時熱度終將過去,迴歸餐飲本質,弊端盡顯

一時的熱度終究不是永久的熱度,最初的追捧熱度過後,人們對餐飲企業的關注點更多的迴歸到了餐飲本質上,雕爺牛腩的各種弊端便逐漸顯露出來,餐廳的業績開始下滑,顧客紛紛吐槽“太貴”“不好吃”。

2014年12月雕爺牛腩在上海開出第八家門店後,就停止擴張了,當2015年的時候,品牌的熱度就已經不再了,並且問題頻發,風光不再有。

2016年,其COO穆劍出走,更是暴露了雕爺牛腩的運營問題:嚐鮮型顧客佔到總客流的60%,而老顧客僅佔到10%-20%。後來,高管相繼出走,雕爺牛腩便開始一步步陷入困境,門店也開始關閉。

2019年年中,孟醒也終於承認了雕爺牛腩業績的下滑,選擇轉賣退出。

雕爺牛腩的品牌官網上顯示共有8家門店,如今仍在營業的門店只有一家。目前大眾點評上顯示,雕爺牛腩門店目前只有老佛爺門店持續開放,當代商場門店也是顯示暫未復工,而朝陽大悅城疫情的影響下已申請了破產清算。

雕爺牛腩:曾經的“神話”餐廳,為何卻被告上法庭?

如何做更好的產品,提供更舒心、更便利的服務和消費體驗,是當下商家需要花費精力努力做好的事情。

迴歸本質,以消費者為核心,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大環境下,脫穎而出。

03 曾經大好的局面,為何變成如今的殘局?

曾經獨佔鰲頭的雕爺怎麼就下神壇了呢?其實通過分析雕爺牛腩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看出看似很有“章法”的雕爺牛腩在發展道路上存在四點致命因素,而這四點就是放到現在,不論是帶下企業還是個人發展都有著借鑑意義。

  • 過度包裝營銷造成高期望,易使用戶產生預期落差

雕爺牛腩在互聯網餐飲營銷上決定是祖師,孟醒在餐廳開業前足足搞了半年的封測,期間邀請各路明星、美食達人來免費試吃,半年期間花掉1000多萬,通過一系列事件營銷和話題炒作吸引了足夠多關注,也成功地提高了品牌辨識度。

但事有正反,過度宣傳正面是引流,反面就是負面口碑。

這就導致了消費者心理期望過高,營銷吊起了大家的胃口,可是去了發現與預期感受存在一定的差距,就會很失望,直造成二次消費率不高,還有一部分人是獵奇心理,其比重約佔總顧客數的80%到90%,在滿足了好奇心之後便不再來了,導致其經營狀況趨於下滑,復購率低下。

一時網絡上對於餐廳的負面評價居多,如:“一個餐廳常年只有十幾道菜,人均200元的均價性價比太低,遠遠沒有達到人們的預期。號稱花500萬買來的秘方,吊起了人們的胃口,但是吃起來並沒有覺得它值500萬。”就這樣,沒有老客源,潛在客源在網絡的鋪天蓋地的信息下逐漸減少。

一家店想要屹立不倒,那麼客源就是關鍵,其中老顧客更重要,但雕爺牛腩過度追求引流的情況下,互聯網思維成為其失敗的催化劑。

雕爺牛腩:曾經的“神話”餐廳,為何卻被告上法庭?

  • 缺少逐步思維:不計成本的投入,易形成經營壓力

餐飲企業為了做大,做好,統一餐品的標準化、集約化以及口感的穩定性,都會建立中央廚房,如2014年底在香港上市的呷哺呷哺,但初期中央廚房是一筆巨大的投入,一方面需要足夠資金投入,另一面需要門店數能夠跟得上,否則很容易導致產能浪費。所以為了維持收支平衡,很多餐廳都會權衡綜合情況再決定是否開業初期建立中央廚房。

而雕爺牛腩在剛創立時,不考慮門店規模以及發展問題,便斥巨資建立中央廚房,使得投入成本巨大,造成被動的局面。

另外孟醒為了打出名頭,更好的造勢,還斥500萬從香港食神戴龍手中買斷烹飪牛腩的秘方,同時又聘請4位中西貫通的世界頂級酒店的廚師長負責菜品的研發和把控,初期對於資金巨大,絲毫沒有考慮持續發展問題。

<code>就像商戶會長陳定開所言:做企業就得腳踏實地慢慢來。步子邁的太大,總是會摔倒的,這是過來人的經驗,也是真理。/<code>
雕爺牛腩:曾經的“神話”餐廳,為何卻被告上法庭?

  • 產品不夠抓人,用戶持續黏性乏力

雖然之前通過各式互聯網營銷方式累計了一批粉絲,但由於他們過於做減法思維,十二道菜品較少,其中只有四道主菜,消費者不用一個幾天就能吃個遍,再隨著消費升級以及用戶的生活品質的提升,他們更多的就是求個新鮮,這樣情況下就很容易造成審美疲勞,雕爺牛腩想要持續發展,要麼多更新菜品,要麼持續不斷的拉新用戶,補充流失的顧客。

雖然雕爺牛腩的菜單一直在保持更新,但對於嚐鮮者來說,幾次就差不多足夠了,其中嚐鮮型顧客佔到總客流的60%,而老顧客僅佔到10%-20%。

再者,雕爺牛腩在推出新產品方面很少經過市場調研以後再做決定,如每個月推出一款新的沙拉替換掉原來的產品,經常會有消費者再來時發現自己喜歡吃的那款已經沒有的情況發生,這使消費者有很不好的體驗。

雖然把菜品定義為了“嚐鮮”,但這種需要持續不斷的招攬新顧客、補充流失顧客的經營方式,對於單品類餐飲企業來說是一件費力的事,因為對於嚐鮮者而言,高客單價的品嚐,一次就足夠了。

在現在不斷變化的時代,想要抓住用戶,就要趕在他們前面變化,快速調整的同時蒐集用戶的反饋,然後據此變化,不斷反覆此步驟,最後呈現的內容才會越來越滿足用戶的期望,變成用戶真正想要的東西。

雕爺牛腩:曾經的“神話”餐廳,為何卻被告上法庭?

  • 噱頭過猛,引起消費者疲勞感或逆反心理

當初在開業的有很多“要求”,如不允許孩子去餐廳,只賣單杯酒,座椅不舒服等等,一開始的時候大家因為獵奇心理的作用下都會去照做,但久而久之,高姿態就會讓消費者接受了很多不感興趣的細節,就容易引起他們的承受度的疲勞感,甚至是逆反心理。

著名組織文化管理與戰略專家陳春花曾說:

我們在談營銷時一定要理解消費者,從理解消費者的角度來講,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不要去教育他。不要告知消費者,而是要理解消費者。不要教育消費者,而是企業要向消費者學習。當一個企業講一定要去教育誰,一定要如何做出改變,這絕對不是在做營銷。如果要理解消費者就必須回到市場,因為市場是一個載體:承載著消費者的期望,而不是行業的規則。

畢竟一時的噱頭過後,還是習慣更重要,過度讓消費者感到不舒服的,他們早晚會去拒絕,因為消費者的習慣是根本改變不了的,你想改變他們,他們就會來改變你。

在剛開始的時候,雕爺牛腩太多的標籤打上:500萬的配方、千人難求一位、眾口一詞的稱讚、精挑細選的原料……太多的訊息和細節包裹著消費者了,時間久了,自然會倦了,再稍微一不匹配,印象值大打折扣。

講到這點,我們就不得不提iphone手機,剛開始面世的時候,他們基本上不會和消費者談論技術細節,不會說我們使用了什麼科技,會有那些細節的革新,而只是告訴消費者這款產品能在哪些方面幫助你,使你獲益什麼,讓人的體驗感直升。

雕爺牛腩:曾經的“神話”餐廳,為何卻被告上法庭?

04 寫在最後

回看雕爺牛腩這一路,不論現在與否,它永遠都是餐飲行業O2O的一個典型案例。

從如日中天到一片唏噓的雕爺牛腩,我們看過太多的嘆息和分析,其實,回顧任何一個紅火的品牌,就是一個體會生活真諦的過程,不簡單,也沒那麼複雜,做事業就是走進人的一件事情。

歷史總是相似的,從眾多網紅品牌的盛衰歷程看,噱頭終究是噱頭,依靠營銷引來消費者後,如何留住顧客,如何持續運轉,才是關鍵所在;餐飲還是味道是根本,做事情核心競爭力是根本,找到重點,才能走得更長遠。

雕爺牛腩:曾經的“神話”餐廳,為何卻被告上法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