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惱即菩提,怎樣見煩惱亦見菩提?

如果住在“有窗而無玻璃,風來則洞若涼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來則滲如滴漏”的竹篾牆的房子裡,你會如何看待這個家和此種處境下的自己?


翻開梁實秋的散文集《也許這就是人生吧》,第一篇《雅舍》,記述的就是在“篾牆不固,門窗不嚴”的雅舍中的居住經歷。有鄰人的各種聲音隨時盪漾而來,有老鼠上竄下跳自由來去,更有夏季黃昏時滿屋的蚊子磕頭碰腦……,泰然詼諧的文字將煩擾化於無形。文中對清朗月夜裡和細雨迷濛中雅舍的詳細描寫,令人心生嚮往。

但思“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人生本來如寄”。文章的最後文壇大師給出了身處其中依然超然灑脫的秘訣。於是有了這篇“躬受親嘗雅舍所給予的苦辣酸甜”而成的小品文。

煩惱即菩提,怎樣見煩惱亦見菩提?


雖為國內首位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梁實秋的散文平和典雅,諧趣中透著冷靜通透。散文集《可能這就是人生吧》的篇名皆是大部分人都熟知或經歷的,如《下棋》《飲酒》《喝茶》《理髮》對日常生活的描寫;《暴發戶》《乞丐》《排隊》《講價》對世間百態的描摹;《快樂》《寂寞》《怒》《幸災樂禍》對人生悲喜的聚焦……讀來或會心一笑,或拍案叫絕,或默然沉思。


結婚是人生大事,婚禮隆重與否更成為一些人的追求。對愛情炙熱執著,有兩段美滿婚姻的梁實秋在《結婚典禮》卻寫道:假如人生本來像戲,結婚典禮便似“戲中戲”,越隆重則越像。這出戏定期開演,先貼海報,風雨無阻,“撒網”斂錢,鼎惠不辭;屆時懸燈結彩,到處猩紅……那出戏的尾聲是主人的腿子累得發麻,客人醉翻三五輩,門外的車伕一片叫囂。評劇家曰“很熱鬧!”然而,“典禮的隆重並不發生任何擔保的價值。”讀到這裡,相信多數過來人都深以為然,回望自己主演的那場戲,再結合當下的婚姻狀態,只能說句冷暖自知。

煩惱即菩提,怎樣見煩惱亦見菩提?


凡人好客,尤其心情百無聊賴時,但也有時客人帶來的是煩惱。作者列出了自己對客人的要求:“來客不必如何風雅,但至少第一不談物價升降,第二不談宦海浮沉,第三不勸我保險,第四不勸我信教。乘興而來,興盡即返。”

生活已然不易,總得有段時間忘卻柴米油鹽的煩惱。如今這樣的要求,越來越難達到。都市人的喜憂與房價和薪資密不可分,實在避不開,只能獨享寂寞了。


“寂寞是一種清福。在這寂寞中我意識到了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這種境界並不太易得,與環境有關,但更與心境有關。在這種境界中,我們可以在想像中翱翔,跳出塵世的渣滓,與古人同遊。”作者寫道,“現在似乎只有兩種類型的人了,一是在現實的泥溷中打轉的人,一個偶然也從泥溷中昂起頭喘口氣的人。寂寞便是供人喘息的幾口清新空氣。”

煩惱即菩提,怎樣見煩惱亦見菩提?


佛家有云:煩惱即菩提。六祖惠能說,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如此看來,生活家梁實秋是最會享受清福的人。對多數普通人而言,埋頭奮鬥固然重要,時時提醒自己這世間不過暫居之所,萬事放輕鬆更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