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喝酒提防心臟病

  節假日醫生也不能放假,這是約定俗成的。不過也分什麼專業的醫生,心臟科醫生就是屬於比較命苦的。心臟科醫生和護士不僅放不了假,而且假日反而是最忙活的時候,原因自然是放假大家喜歡大吃大喝,容易誘發心臟病。

  也許有人會說大吃大喝引發的心臟病大多屬於心臟本身就有疾病的,健康人多吃多喝除了長點肉,還不用擔心心臟病。且不說很多人第一次心臟病發作之前還不清楚自己到底有沒有心臟病,就算是心臟沒毛病的健康人,假期喝酒也容易出現心臟問題。這種情況還有個專門的名字,叫做“假期心臟綜合徵”。

  假期心臟綜合徵最早在1978年由美國新澤西心臟科醫生飛利浦·艾丁格提出,他和同事在一篇文章總結了24個病人的32次心臟病住院。這些人之前都沒有過心臟病,經過檢查也沒有發現心臟病的證據,總結起來有兩個共同特徵:第一、都是喝酒後發作,喝的還不少;第二、住院的時間,大部分是在週日到週二,或者節假日的時候。

  所以假期心臟綜合徵的核心是酒精對心臟的影響。酒精對心臟的長期影響是確定的,慢性酒精毒性會導致不可逆的酒精性心肌病,產生心衰和心律失常等一系列症狀,嚴重者可以影響壽命。酒精的短期影響其實也很顯著,最常見的是竇性心動過速,其次是心房顫動。原因可能和酒精代謝產物影響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有關,後來的研究發現酒精還可以直接影響心臟心肌細胞的電活動和內部信號轉導。

  大部分酒後的心律失常待酒精代謝乾淨就會減輕,比如竇性心動過速。不過一般不把竇性心動過速當成疾病,因為這種心律失常一般不會產生嚴重後果。相比來說,房顫就有一定的健康隱患。所謂房顫,就是心臟跳動完全失去了規律性,快慢不等,強弱不等,明顯到從脈搏上就可以摸出來。當心髒跳動如此不規律的時候,血液流動也不規律起來。河水流動不規律我們會看到旋渦,血流不規律就會形成血栓。血栓脫落下來,隨著血流流到某個地方堵塞血管,就會形成栓塞。最顯著的就是腦栓塞,會造成偏癱、失語等症狀;如果阻塞腸道血管會導致腸缺血壞死;少數右心房血栓還有可能發生有致命風險的肺栓塞。這也是為什麼對於房顫的治療以抗凝預防血栓形成為主。

  發現房顫和飲酒的關係意義在於,只要發生過一次,下次喝酒就很可能再次發生。雖然心律失常的發生和嚴重程度大致與飲酒量成正比,但也有不少是發生在只喝一點的時候。所以只要發生過一次,就有必要考慮減少飲酒甚至戒酒。儘管有不少證據認為適量喝酒對心臟病有一定好處,但那只是針對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腦血管病變的,並沒有關於飲酒對心律失常尤其是房顫的保護作用。還有,雖然比較罕見,飲酒導致心臟性猝死也時有報道。

  看起來假期並不是診斷這個疾病的關鍵,但假期可能還有一些其他因素使心律失常更容易發生,比如勞累、睡眠不足、社會和經濟壓力等等。診斷這個病的意義還在於,可以讓那些沒有明顯基礎心臟病證據的人免除複雜昂貴的醫學檢查。

  基本上各個地區的重大節假日都是死亡率飆升的時候,比如西方的聖誕節。有美國社會學家就發現每到聖誕節和過後的幾天,開死亡證明的都會多一些。其他的還有猶太人的逾越節,以及咱們的春節。原因可能是多樣的,喝酒導致的心律失常應該是其中的一種。所以為了健康,應該適量飲酒。有過喝了心臟不舒服經歷的,最好還是別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