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制動閥”,一個讓你瞬間走出低谷的“小物件兒”

在從事心理工作的4200天中,我遇到的不乏有情緒極端但願意積極轉變的人,也有表面看起來很平靜實則內心衝突激烈可就是拒絕改變的人,還有原本看起來身心健康卻因疾病一蹶不振的人,和身體生病後反而心理越來越積極健康的人。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人與人在面對自己身心問題時的差異這麼大呢?

今天我們先不分析身心疾病中的各種心理成因及現象,而是聊一個“心理制動閥”——“對自己的信任與依賴”。

制動閥(Brake Valve)是汽車裡的一個剎車裝置,對駐車(停車)有著重要的作用。同理“心理制動閥”也是一個對負面情緒有剎車作用的重要“設備”,有了它我們就能輕鬆的“止損”,也就有了日後的翻盤的可能。

我之前的一位來訪者今年年初在她媽媽上班的醫院做體檢時意外查出患了胃癌。慶幸的是腫瘤屬於中早期,而且手術也很成功。可手術後的嘔吐反應比較厲害,而當初預計2周左右可以出院的,直至今日還住在醫院裡。這9個多月以來,她的身體每況愈下,精神狀態也越來越不好。一開始她還同外界有聯繫,最近索性請她媽媽當“代言人”了。她的媽媽這樣跟我說:“這孩子每天除了手機追劇就是睡覺,平時很少說話,也不願下床活動。可我和同事們已經盡力了,她還是恢復的很慢,我在想是不是與心理有關?”

她媽媽的話,讓我想起這位來訪者之前對待困境的一些行為——先找個地方躲起來,既不積極想辦法解決,也不願意開口跟身邊人求援,只想任何人都別找到她、也別煩到她。然後要麼等待他人發現後幫她解決,要麼苦熬著等事情慢慢過去,倘若事情繼續惡化,她就繼續忍著、熬著、等著。她不止一次的說過:“能怎麼辦呢?有太多事我是沒能力解決的”。


“心理制動閥”,一個讓你瞬間走出低谷的“小物件兒”

而就在上月我去北疆旅行時,同行的一位85歲的老人讓我很是敬佩。按說這個年紀沒有子女陪同是不可以單獨外出的。但在黃教授講完自己的經歷後,我明白導遊為什麼敢帶他出來玩了。老人說:“10年前我老伴因肺纖維化去世了,8年前我查出來肝癌,手術後我就跟自己說了兩句話——第一、我要做到我的身體我做主,第二、想辦法讓接下來的每一天都精彩。出院後我立即報了老年大學的攝影班,然後每天快走1萬步,還跟著網上學做飯。”講到這裡黃教授故作嚴肅的分享了一條經驗,“按謝霆鋒教的做出來的東西不好吃,還是有些食譜比較靠譜。”這話把在場的人都逗樂了,一位大叔說:“老爺子,您還知道謝霆鋒吶,夠潮的呀。”

黃教授不緊不慢的回:“知道他不算什麼的,我還知道TFBOYS呢。就是唱左右手的三個小夥子嘛。”然後又邊唱邊比劃了兩下,這下大家笑得更嗨了。有個阿姨問:“黃教授,那您現在身體完全恢復了吧?”老人笑著說:“哪有,半年前做了檢查又長了,我現在是帶瘤活著,醫生說看這個腫瘤的生長速度不用急著手術。你們知道嗎?我每天跟這個小瘤子說‘我們好好相處,你別讓我受罪,我也不割了你,等我哪天壽終正寢了,剩下都是你的。’別說,它還挺乖的。”說完他爽朗的笑了。

看到老人這種樂觀的性格,之前的大叔說:“那是因為您心態好,才能戰勝疾病。”老人擺擺手,微笑著說:“講實話,生病之前我的心態還真不行,年輕的時候愛挑剔、好抱怨,老伴走了之後我既想死又怕死,別提活得有多糾結。但有一點,我一直不是個輕言放棄的人,所以這場病讓我突然想明白了——人終有一死,你怕不怕,它早晚都會來,那我何不試著挑戰一下自己的生命極限呢……”


“心理制動閥”,一個讓你瞬間走出低谷的“小物件兒”

看到這裡,相信小夥伴們已經感受到兩位對待病魔的不同態度了,這時大家可能會有兩個疑問:

1. 為什麼“對自己的信任與依賴”是“心理制動閥”而不是其他呢?

2. 為什麼有的人有“心理制動閥”,而有的人沒有呢?如何才能有?

對問題1的回答:

當得知自己的身體出了大問題時,我們會下意識說“不可能”,繼而會感到無措,然後再逐漸接受。這時的“接受”就是一個“踩剎車”的動作,但能不能踩住?就看“心理制動閥”有沒有失靈了。因為對困境的“接受”,在心理上是有“消極”和“積極”之分的。“消極接受”時的情緒多是無奈的、應付的、不得不做的;而“積極接受”是想辦法的、持續努力的、甚至是革新的。所以“消極接受”仍是一種負面情緒,也就是“心理制動閥”失靈,即“很難對自己信任與依賴”。

可能很多小夥伴都知道李開復曾患第四期淋巴癌但最終戰勝了病魔,霍金21歲就患上肌肉萎縮症之後卻頑強生存了55年,還有作家史鐵生癱瘓後寫作38年,以及身邊各種頑強戰勝病魔的例子。當這些人身處絕境時,他(她)們都有意或無意的選擇了“信任和依賴自己”,而不是做個提線木偶任人擺佈。

與身體疾病一樣,心也會“生病”,只是由於心理問題的隱蔽性、長期性和慣性,對“心理制動閥”的“質量”要求更高,比如:

l 當考試成績屢屢不好時,你是覺得自己不是讀書的材料、自暴自棄;還是努力找方法一步步提高自己的成績?

l 當發現另一半劈腿時,你是深陷其中憎恨對方、責怪自己;還是自信一定會走出來,並找些對自己有利的事來轉移對這段失敗情感的注意力?

l 當創業失敗後,你是咒罵合夥人的無腦、無情,是在人生低谷與痛苦中自我否定;還是努力讓自己平靜下來,然後分析整件事的得與失,直至儲備能量再次起航呢?

所以說“對自己的信任與依賴”是能否止損的第一步。


“心理制動閥”,一個讓你瞬間走出低谷的“小物件兒”

對問題2的回答:

就像每部車都有剎車裝置一樣,每個人也都有“心理制動閥”,只是有人的“閥”暫時失靈了。失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種:一是失敗的體驗較多已經不相信自己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了二是求知慾不強導致知識缺口大,這裡的知識不僅是專業知識還包括生活常識和興趣愛好;三是成長環境中家人包辦和干擾太多,導致自我主導的意識不強。

如何才能“修理”好自己的“心理制動閥”呢?我們先淡化兩個現實——第一、事實無法被抹去(如:過去不快的經歷、當下痛苦的感受etc.);第二、我們很難控制他人。然後再將注意力轉移到有用的事上。一個人不論處在什麼樣的困境,只要想站起來總能找到一件有用的事做,哪怕是做餐飯,整理一下房間,做個小手工,看本書,運動一下都行。

不要小看這一個小小的行為,它是恢復“心理制動閥”最重要的一步。做了之後,不論飯好不好吃,不論房間打掃的乾不乾淨……都一定要給自己一個獎勵——獎勵你為新生做了一件實質性的事。而這個獎勵會使你的“心理制動閥”開始“重啟”。接下來需要找一件你願意持續投入精力的、對你有利的事來做,幾次之後你會感覺自己的“心理制動閥”已經“預熱”了;這時要注意——不要把精力放在這件事有沒有“做好”上,而要放在有沒有“堅持”上;做了就要給自己點贊。之後慢慢的你會想把這件事做好,當事實上你也真的可以把這件事做好時, “心理制動閥”就恢復正常工作了。(不要貪多,就從一件事開始。)

“心理制動閥”是觸底反彈必備的心理素質,只有經常檢查並用好它才能讓自己更自信、更勇敢。最後,祝所有的小夥伴都能“平安駕駛每一天”!


“心理制動閥”,一個讓你瞬間走出低谷的“小物件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