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履不休,斯文不墜,和順古鎮,大明邊屯文化的時代縮影

當我們抵達騰衝西南4公里處的和順古鎮,已是黃昏時分,初春的落日餘暉,顯得格外的明亮,襯著頭頂瓦藍色的天,溫暖又帶著一絲淡淡的悠遠。微風吹過,樹影婆娑,隱約傳來些喧譁聲,可能是最好一批返城的旅客吧,再後來,高高低低的建築燈光亮了起來。

商履不休,斯文不墜,和順古鎮,大明邊屯文化的時代縮影

村頭有小河繞鎮而過,據說“河順”一名源自於此,後取 “士和民順”之意改為現名,河上有兩座古老的石橋,名為雙虹橋,橋上有兩,三個拿著相機四處拍攝的人,長長的剪影飄蕩在橋下瑟瑟波光中,似乎正在尋找這個小鎮那些隱藏在時光中的影像和故事,一如此時河邊的我們。

我們就住在鎮外長街的一個客棧裡,走進古鎮之前,我有足夠的時間,對它的過去進行一個初步的瞭解: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朱元璋派付友德,沐英、藍玉率軍征討雲貴的元朝殘部。原籍四川重慶府巴縣的寸、李、尹、劉、賈五姓先祖隨徵,平定雲南後,明朝實施的“寓兵於農,屯民實邊”政策,數十萬明軍以軍事屯墾方式,駐守雲貴各處關津要隘,和順五姓族人,均以軍功得封。得襲官授田,世代留守邊地,居“陽溫敦村”(和順古稱)。

與此同時,鎮守雲南的黔寧王沐英為配合軍屯的發展,先後從江南地區遷移地主大富,旺族大姓等入滇進行民屯。明洪武末年,來自湖南的張姓,來自南京的趙姓、釧姓,來自河南的許姓。張、趙、楊等到騰衝,正統年,許姓隨王驥徵麓川而來。從而構成了和順居民的主體成分。

商履不休,斯文不墜,和順古鎮,大明邊屯文化的時代縮影

第二天,我們花了差不多一天的時間遊覽古鎮。和順地處一個小型盆地中間,鎮子坐南朝北,憑山勢而建,於緩坡之上漸次遞升,從東到西綿延數公里。呈現星月相依的形狀,起自大盈江的三合河環繞而過,形成了“河順鄉,鄉順河,河往村前過”的景象。盆地四面群山環抱,東翔來鳳,南騰黑虎,西架馬鞍,北望擂鼓,完全符合古代風水理念“枕山,環水,面屏”的格局。

這種背有靠山,前臨壩子,兩側流水曲折,靠山不近山,臨水不傍水,地勢乾燥,視野開闊,水源充足,前面多良田的選址風格,有別於當地傣、傈僳、佤、阿昌等世居土族或居於山頂,或處於河谷壩子中央的村落,具有鮮明的進可攻,退可守,生產生活有保障的屯堡特徵。

商履不休,斯文不墜,和順古鎮,大明邊屯文化的時代縮影

古鎮《劉氏家譜》有如此記載:其始祖與寸氏祖遍覽騰陽(騰衝),最後發現此地,嘖嘖稱讚說:“四時和煦之氣,洋溢於郊坼……兩人心甚慕,不忍捨去。”。

商履不休,斯文不墜,和順古鎮,大明邊屯文化的時代縮影

漫步在和順的小街與巷道之中,總讓我們感到說不出的清幽和愉悅,一條沿河並行的半圓形道路,與南北向橫穿鎮子的幹道相交。加之縱向連接的條條巷道,形成縱橫交錯的放射狀交通網。鄉民大多聚族而居,每姓為一巷。每個巷道口皆設閭門,上題 “ 說禮敦教”,“俗美風淳”,“興仁講讓”等門額,配以木刻或石刻對聯 , 無不折射出傳統儒家文化詩書禮儀的道德觀念。

火山石鋪就的巷道,陽光下反射出幽幽的亮光。我在想,600年前,那些正值壯年的邊屯人,拖家帶口,遠離家鄉來到這片海拔超千米的高原之上,會有怎麼一種複雜的心理呢?對陌生地域的憂懼,對故土的眷戀,對未來的期盼,也許更多的是對自我認知的信心,以及對自身所代表的先進的中原文明的驕傲和堅守,因此,他們自然而然的拒絕了周邊文化的影響,在相對封閉、傳統、安定的環境中,以一種居高的態度在雲南的西陲極地,造就了一個漢文化的孤島。

和順所體現的邊屯文化,可以說是一種緊緊依託於農耕生產,以宗祠為人際紐帶,以耕讀傳家,尚文重教為價值尺度和人文特徵的儒家文化。和順的村落風貌、民居建築、民間工藝,無不浸潤和保存著這些文化的精髓,同時,和順獨有的“僑鄉”身份,使它又具有包容性和開放性,中原文化、西洋文化、南詔文化、邊地文化在這裡碰撞,整合,交融,形成了有著和順特色的地域文化。

商履不休,斯文不墜,和順古鎮,大明邊屯文化的時代縮影

據瞭解,和順古鎮的傳統民居有1000多座,其中保存完好的明,清時期民居數百戶,面積為8萬多平方米,寺廟7個,佔地1萬多平方米。建於清朝、民國的宗祠8個,佔地1萬3平方米。,以及洗衣亭6個,月臺,照壁,巷道,閭門等附屬古建築。

商履不休,斯文不墜,和順古鎮,大明邊屯文化的時代縮影

作為文化的載體。和順居家宅第,綜合了中國傳統建築“北雄南秀”的風格。無論是三坊一照壁,還是四合院,既有雄偉壯觀大氣的特徵,又講究精雕細刻,典雅秀氣。其中大部分建築物以院廊圍繞中心的建築手法,經過空間差異變換來突出主體。

商履不休,斯文不墜,和順古鎮,大明邊屯文化的時代縮影

隨便走進一家宅第,我們看到,走馬轉角樓的四合院, 一般由正房、廂房、廳房、照壁等基本元素構成。粉牆灰瓦,地面用火山石鋪築。樓分上下兩層,每層採光透氣適宜,全部使用紫揪木製作,基石平面用鏨子挑成各種細點花紋,砌築不用灰漿接縫,針插不進 ,當地稱為“清水牆”。

建築的門罩,梁枋頭,門窗等,根據不同的部位,採用平雕,深淺浮雕或透雕的手法,雕刻出寓意吉祥,避邪的花草植物,禽獸動物,日月水雲,福祿壽喜,人物故事等,,其刀法精細,線條流暢,形象貼切。因此民間有“一兩木屑 ,一兩銀”的說法,一套住宅建築的修建,花費幾年乃至十幾年的時間,這在和順民居建築中是很多的。

商履不休,斯文不墜,和順古鎮,大明邊屯文化的時代縮影

和順之地盛產木材,多以楠木、禿杉等名貴木材為主,也使徽派建築文化的木雕和繪畫發揮的淋漓盡致,同時,具有極高文化素養的和順人在建築中注入了自己對佈局結構,內簷裝飾的看法,加之受東南亞建築風格和西方建築風格的影響,形成了集中原建築文化、徽派建築文化、巴渝建築文化、西方建築文化為一體的和順古建築群,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

此外,騰衝縣是雲南乃至全國火山最多的縣。因此,和順居民建房所使用的建築材料,大多是火山石及其衍生品。其極佳的質感和優良的滲水性為各類建築物添色不少。

商履不休,斯文不墜,和順古鎮,大明邊屯文化的時代縮影

平整斑駁的石板路邊,既有“粉牆黛瓦、雕樑畫棟、小橋流水”的中國傳統建築神韻,也有頗具南洋、西式風格的門頭,樑柱,欄杆等建築物,別具一格的建築特色體現了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特點,在古鎮和諧並存,相得益彰。

商履不休,斯文不墜,和順古鎮,大明邊屯文化的時代縮影

體現傳統漢文化的建築還有和順八大宗祠。宗祠體現出的宗法制和家國一體的特徵,是儒家倫理思想的產物,為宗族供奉祭祀祖先,凝聚同族子孫的場所。它以“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里,教訓子孫,各安生理,毋作非為”為宗旨,具有很強的教化作用。

和順先輩重視教育, 把宗祠列為辦學的基地 ,因此宗祠也是學堂。宗祠修建時,從選址,設計,裝修,佈景都著立足於此。修建資金是以華僑為主,注入了大量的財力和心血。如現在保存完好的寸氏宗祠,建於清代嘉慶十二年。除了建築氣勢宏偉,規模較大,且文化氛圍濃厚。寸姓出了教育家寸輔清、寸樹聲(原雲南大學校長)、華僑領袖寸如東等一大批名人。

八大宗祠的完整保留,體現了和順大姓家族間相互包容,融洽相處,,這種現象在其它地方比較少見。

商履不休,斯文不墜,和順古鎮,大明邊屯文化的時代縮影

自古以來,騰衝就是連接川,滇,緬,印等“南方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和順就在“官馬大道”之旁,佔盡地利之便,它離緬甸70公里,離印度最近不過400公里。明末清初,朝代更替、邊境戰亂等造成百姓缺乏安全感,加之愈來愈突出的人多地少的問題,使和順人很早就選擇跨國經商的方式維持生計。

和順一直存在著一些民間諺語:“窮走夷方急走廠,過了霜降,各找方向。楸木開花,遊子回家。”。生動描述了一代代和順人,不懼出入於蠻煙瘴雨之區,以大馬幫為連接中印緬的主要交通工具, 產生了翡翠大王、棉紗大王、穀米大王等一批雄商巨賈, 形成了亦農、亦儒、亦商、亦僑的生存方式,和順也成為了西南最大的僑鄉。

商履不休,斯文不墜,和順古鎮,大明邊屯文化的時代縮影

清朝末年,和順貧寒子弟尹蓉“走夷方”到了緬甸,就在曼德勒三成號當學徒,他常到緬甸王宮推銷絲綢,緬蒲甘王見他為人厚道能幹,就聘他為國師,宮中一切外交,內政,商務,多決於尹蓉。民國元老李根源有詩讚之:清季老尹蓉,緬中之魁宿,莽王尊以師,一語萬人服。

目前,和順全鎮人口6000多,而僑居海外則達12000多人。

商履不休,斯文不墜,和順古鎮,大明邊屯文化的時代縮影

即便如此,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的和順人,自古有崇文尚教,重教興文的優良傳統。明清兩朝,這裡出了400多名舉人、秀才。同時,“走夷方”給和順帶來的巨大財富,也帶回了多元文化,新式思想,使得和順鎮很早就開始興辦新式教育,新式學堂如雨後春筍般蓬勃興辦並發展。在這種亦商亦儒、耕讀傳家的文化氛圍薰陶下,和順鎮走出了許多的文人、學者和儒商,也完成了豐富厚重的文化積澱。

上世紀初,和順鎮就擁有星光音樂會、籃球隊、足球隊等社團,人們的精神文化活動豐富多彩。1928年,和順旅緬僑胞為回饋家鄉文化建設,籌資建立了中國最大的鄉村圖書館———和順圖書館。

商履不休,斯文不墜,和順古鎮,大明邊屯文化的時代縮影

和順圖書館位於村頭雙虹橋畔,其前身是清末和順同盟會員寸馥清組織的“鹹新社”和1924年成立的“閱書報社”。館舍為中國傳統的樓房建築。背靠村落,門迎寬闊的和順壩子,右側是益群中學,有二溪倚門而過。

圖書館的大門居高臨下,氣宇軒昂,上懸黑底金字大匾:和順圖書館,為鄉人張勵所書。步入大門,登石級而上,至西式造型的平頂拱形中門,系仿原東吳大學門面建造,空靈秀美,門額懸胡適先生題書館名。進入天井,小花園,園內花木扶疏,春意盎然。穿過花園即是圖書館主樓。這是一座兩層上下各五格的中式建築,第二、四格伸出成六角亭,屋架軒敞,柱少梁多。門窗造型西式設計,上下均為玻璃窗,室內顯得寬敞明亮,四壁著色素雅大方。

圖書館迄今有藏書7萬多冊,其古籍,珍本1萬多冊,如百衲本《廿四史》,《武英殿聚珍全叢》,《雲南通志》,《九通全書》,《續藏經》,《四部叢刊》,《萬有文庫》、《漢魏叢書》、《佩文韻府》等,還有胡適、熊慶來、廖承志、李石曾等諸多文化大家的題字。

商履不休,斯文不墜,和順古鎮,大明邊屯文化的時代縮影

走進和順,就像走進一座文化迷宮。在古老的火山臺地之上,櫛比鱗次民居之中,舉手投足之間,我們便可觸摸到斑駁的歲月和豐厚的文化氣息。最能代表這種文化氣息的還有艾思奇紀念館。它是一幢中西合璧式磚木結構的四合院樓房,院內建築精巧,串樓通欄,點綴西式小品陽臺,正房前廳有一石砌圓形拱門,青藤纏纜,古樸秀雅。

艾思奇原名李生萱,1910年2月就誕生在和順鄉水碓村李家大院。其父李曰垓是辛亥革命的元老,追隨孫中山先生革命。艾思奇早年留學日本,1935年參加中國共產黨,長期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宣傳和教育工作。他一生寫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哲學著作,特別是《大眾哲學》、《哲學與生活》兩本書,曾引導無數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被稱為“人民的哲學家”。他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一書,長期以來都是高等院校的哲學教科書。

艾思奇與毛澤東亦師亦友。延安之前,主要是艾思奇的著作影響了毛澤東,來到延安,為兩人相互影響時期,到北京後,主要是毛澤東的哲學思想影響了艾思奇。

商履不休,斯文不墜,和順古鎮,大明邊屯文化的時代縮影

下午,我們臨水而坐,一泓碧水繞村而過,青瓦粉牆錯落有致,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油然而生。驀然驚覺,走進和順,就彷彿來到了江南水鄉,那些遠離家鄉的和順先輩,一代一代的努力下,把這個原為異鄉的高原極邊之地,改變成夢中家鄉的模樣,該會有些怎樣的百年傳奇啊。

對故土和家的守望,是漢文化最重要的內核之一,當年的屯邊人,在歷史的畫卷中慢慢褪色隱去,也許,今天的和順,每一個宅院裡都有敘述不完的各自的故事,每一戶人家的珍藏也不盡相同。

商履不休,斯文不墜,和順古鎮,大明邊屯文化的時代縮影

古鎮的生活依然恬靜,似乎仍未沾染更多現代氣息,除了一些諸如“中國第一魅力名鎮”, “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之類的名稱。每一個巷口,或是公共建築,或是大戶人家門口,都有一個形似月牙的月臺,有的還有照壁以"遮蔽風水",以供鄉親們在上面休息,聊天。村裡老人坐在長長的石凳上講一些古老的故事。當我們靜下心來聆聽,一切都是那麼熟悉而陌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