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篇哲理短文,深入人心!

點擊上面免費訂閱,為你打造專業的精品閱讀

六篇哲理短文,深入人心!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發生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美國的一個農場裡。這棵樹至今仍生長在美國密歇根州比猶拉縣附近的那個農場裡,充滿生機和活力。


農場主為了方便拴牛,在莊園的一棵榆樹上箍了一個鐵圈。


  隨著榆樹的長大,鐵圈慢慢嵌進了樹身,榆樹的表皮留下一道深深的傷痕。


  有一年,當地發生了一種奇怪的植物真菌疫病,方圓幾十公里的榆樹全部死亡,唯獨那顆箍了鐵圈的榆樹卻存活下來。

  為什麼這棵榆樹能倖存呢?植物學家對此產生了興趣,於是組織人員進行研究。結果發現,正是那個給榆樹帶來傷痕的鐵圈拯救了它。因為從鏽蝕的鐵圈裡吸收了大量鐵份,所以榆樹才對真菌產生了特殊的免疫力。


不僅是樹,人也是如此。我們也許在生命中受過各種各樣的傷害,但這些傷害又成為生命的一道養料,讓生命變得更剛毅,更堅強,更充滿生機、活力和希望。同時也讓傷害成為一個警醒,讓我們及時從迷惑中解脫。

  沒有人會無緣無故在你生命中出現。每一個在你生命裡出現的人,都有甚深的因緣。愛你的人給了你感動,你愛的人讓你學會奉獻,你不喜歡的人教會你寬容與接納,不喜歡你的人,促使你自省與成長。所以,如果你曾受過傷害,請感謝那些你認為傷害了你的人。


  在人生的修行中,讓我們接納一切因緣,無論是順緣,還是逆緣,都是我們必修的功課。讓我們隨緣、惜緣、了緣,歷境煉心,自在而行。


鷹的重生


六篇哲理短文,深入人心!


老鷹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鳥類,它的年齡可達七十歲。

老鷹活到四十歲的時候,它的爪子開始老化,無法有效的抓住獵物。它的喙變得又長又彎,幾乎碰到胸脯。它的翅膀變得十分沉重,因為此時它的羽毛長的又濃又厚,使飛翔變得非常吃力。


它此時只有二種選擇,等死或經過一個萬分痛苦的更新過程——150天漫長的蛻變...


首先它必須盡全力飛到山頂,在懸崖築巢,停留在那裡,不能飛翔。老鷹首先用它的喙擊打岩石,直到完全脫落,然後靜靜的等候新的喙長出來。它會用新長出來的喙把指甲一個一個的拔掉。當新的指甲長出來後,它會再把羽毛一根一根的拔掉。


經歷漫長的五個月以後,新的羽毛長出來了.....


老鷹又開始飛翔了.....重新獲得了再活30年的生命。


在我們的生命中,有時候我們必須做出困難決定,開始一個自我更新的歷程。


我們必須把舊的思想,舊的習慣拋棄,才能使我們獲得重生再次起飛。


只要我們願意改變舊的思維和習慣,學習新的技能,就能發揮我們的潛能,創造嶄新的未來。


我們需要的是:自我改變的勇氣和再生的決心......


改變是痛苦的,但改變是必須。當我們通過改變而獲得重生後,我們就能去領略生命新的長度和高度。是老鷹就應該翱翔在藍天上.........


有一種錯誤叫放大痛苦


六篇哲理短文,深入人心!


有位農婦不小心打碎了一個雞蛋,這本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但這位農婦卻沿著這種思路想下去了:一個雞蛋經孵化後就可能變成了一隻小雞,小雞長大後成了母雞,母雞又能下了好多雞蛋,蛋又可以孵化成很多母雞。最後農婦大叫一聲:“天哪!我失去了一個雞場。”可以想象農婦將會怎麼的痛苦下去了。


失去了個雞蛋的痛苦竟放大成失去一個養雞場,在常人看來的確有點荒誕,但生活中這種人大有人在。孩子生病了,焦急的母親一邊守著著病兒,一邊又想著孩子的學習肯定耽誤了,誤了學習肯定會影響升學,影響了升學肯定會影響就業。如此這般這位母親會被痛苦折磨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放大了的痛苦有可能將這個家擊倒。


我們總覺得活得很累,我們總有排洩不完的痛苦,這是為什麼?原因很多,但其中之一肯定是常犯一種錯誤——放大痛苦。


快樂的鑰匙

六篇哲理短文,深入人心!

有兩間比鄰的小舍,一邊住著快樂,一邊住著憂愁,你選擇哪一邊呢?問題是,這兩間小舍通常都是關著的,讓人不識廬山真面目。沒有現成的鑰匙,有的只是一塊原始的材料。要製成怎樣的一枚鑰匙,完全取絕於你。


於是想起一個故事來。


從前一老婦有二子,老大靠制雨傘來養家,老二靠擺菜攤子餬口。這老婦經年愁容滿面,晴天為老大雨傘賣不出去而長吁短嘆,陰天之日又為老二的生意而鬱鬱寡歡。後一智者點化,胸中塊壘頓化煙雲,從此,雨天為老大高興,晴天又替老二慶幸,成天眉歡眼笑的。


快樂與憂愁僅一牆之隔,但惹沒有“智者”出現,老婦斷難穿牆而過。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渴望生活美好、開心,這就需要我們對自已施行“精神美容”,美化自已的情感,健康自已的心態。只要你的信念之樹常綠,憑你的熱情與愛心,憑你的勇氣與智慧,憑你的樂觀與豁達,去配製一枚神奇的鑰匙,去打開快樂之門,享受美好的生活吧!


清點生活


六篇哲理短文,深入人心!


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種不起眼的動物叫吸血蝙幅。它身體極小,卻是野馬的天敵。這種蝙幅靠吸動物的血生存,它在攻擊野馬時,常附在馬腿上,用鋒利的牙齒極敏捷地刺破野馬的腿,然後用尖尖的嘴吸血。無論野馬怎麼蹦跳、狂奔,都無法驅逐這種蝙幅。蝙福卻可以從容地吸附在野馬身上,落在野馬頭上,直到吸飽吸足,才滿意地飛去。而野馬常常在暴怒、狂奔、流血中無可奈何地死去。動物學家們在分析這一問題時,一致認為吸血蝙幅所吸的血量是微不足道的,遠不會讓野馬死去,野馬的死亡是它暴怒的習性和狂奔所致。


細想一下,這與現實生活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將人們擊垮的有時並不是那些看似滅頂之災的挑戰,而是一些微不足道的雞毛蒜皮的小事。人們的大部分時間和精力無休止地消耗在這些雞毛蒜皮之中,最終讓大部分人一生一事無成。生活要求人們不斷地清點,看看忙忙碌碌中,哪些是重要的,是必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或是無須勞神去忙的。然後,果斷地將那些無益的事情拋棄,不去理它。


讓每隻蝴蝶都能飛


六篇哲理短文,深入人心!

一個孩子把一隻將要破蛹而出的蝴蝶拿了出來,而蝴蝶卻因此再也不能飛翔,孩子的心中充滿了內疚和深深的負罪感……


孩子因為愛那隻蝴蝶,為使它免受掙扎的痛苦才剪開蛹殼,而正是這種愛,毀了一隻本能振翅飛翔的蝴蝶!就像無翼鳥一樣,因為人類盲目而不切實際的愛,使它失去了鳥兒本該引以自豪飛向天空的能力……


對於一些無意的過錯,人們似乎都可以用“愛”來糊弄過去,人們可以說:“因為我愛它太深,所以……”難道所謂的愛,就是無緣由地帶給別人以傷害?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隻幼虎被母虎撕咬著,趕進了森林。開始,它餓、它渴、它長嘯,可是母虎頭也不回地走了。後來,這隻幼虎歷經追捕,拼殺,一次又一次死裡逃生,遍體鱗傷,終於,它威武起來,強大起來。它感謝母親,感謝她目光遠大的愛。


人類的愛往往太過於短淺,有時只著眼於眼前的一點一滴,而忽略了還有一生的路要走。相形之下,動物的愛就很長遠。只有經歷了風吹雨打的花才會開得更豔,只有經歷了磨難的意志才會更加堅強。在這裡,只想告訴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為了每隻蝴蝶都能飛向藍天,收住你們的愛——願每隻“蝴蝶”都能自由地飛翔……

六篇哲理短文,深入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