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豐今天開了一個非常糟糕的頭

今天早上六點鐘,港股“狗股之王”匯豐控股突然發了一個公告,宣佈將取消2019年四季度和2020年前三季度的派息,同時“承諾”今年將不進行任何的股票回購。

按照匯豐自己的說法,這是應英國監管當局的要求做出的決定,目的是保留現金,應對新冠疫情帶來的各種不確定性。

事實上,跟它同時發佈類似公告的還有同在港股上市的渣打集團,以及在英國上市的蘇格蘭皇家銀行、巴克萊銀行等英國所有大型商業銀行。

要知道,匯豐銀行取消股息,這是連2008年金融危機都沒有發生過的事情。而比這個更可怕的是,2019年四季度的這筆股息並不是剛剛公佈的,事實上,目前交易的匯豐股價已經根據這次派息除過權了,只差4月14日的現金派發而已。此時突然取消,怕是連交易所都得慌作一團——如何把除過權的股價重新加回去?交易所的系統裡真的有這個選項嗎?

說活久見,實不為過,而這個公告又發在愚人節當天,更給整個事件添上了一層魔幻的色彩。

不過如果我們只是把匯豐停止派息當做是一個有趣的笑話,而將其股價今天跌了10%當做一個普通的跌停板,恐怕是低估了整件事情的影響。

我擔心的是,這只是下一個連鎖反應的糟糕開頭而已。

1

如果金融市場也有“天有異象”的說法,匯豐不派息肯定會是其中的一件。

因為匯豐控股的派息重要性,是A股投資者完全無法想象的。

我的一個香港朋友曾經在一篇舊文裡這樣描述過:

“作為典型的香港人,獅子山精神的代表,和大部分老一輩一樣,都有著“聖誕鍾買匯豐”的習慣。


匯豐銀行是英國最大銀行,同時也是香港最大的外資銀行。對於香港市民而言,匯豐銀行的意義除了存錢之外,還是一隻每年必定派息的股票。

過去多年以來,匯豐的派息佔利潤的比例長期高於60%。即使2016年因為英國脫歐和歐洲經濟不穩定導致股價大跌,匯豐也維持了每股3.877港元的派息,股息率一度到達8%之多。

自2012年開始,匯豐還把年底才發放股息分成四次派,換言之每個季度股民都“有錢落袋”。”

——Colin Lam


不只是香港居民,連中國平安當年在二級市場上買成匯豐的第一大股東時,給出的其中一條重要理由就是穩定而高額的派息。

事實上,打開匯豐的派息明細,可以看出其每年至少拿出40%的淨利潤派息,多的年份甚至超過100%——換句話說,就算是拿出留存利潤或者借錢,匯豐也不會停止派息。

匯豐今天開了一個非常糟糕的頭


所以可以想象,這次匯豐不派息,而且一停就是一整年,而且是在還沒有發生危機的情況下做出的決定,這有多麼的不同尋常。


2

可能有人會說,這不是匯豐主動做出的選擇啊,而是監管當局的要求。

但是,這就更不尋常了。因為一國的監管機構,有什麼理由要做出干涉上市企業進行派息這樣非常正常的公司行為的舉措呢?又不是08年那些找美聯儲請求援助的商業銀行。

我翻看了一下新聞,英國監管當局上一次有干涉銀行派息的行為,是在2016年英國舉行脫歐公投後一個月。那時英國央行為了應對經濟下行壓力,決定放鬆對銀行的資本要求,但同時警告銀行“不要以多出來的資金用於分紅”。

注意,第一,這只是一個警告,而不是一個行政指令;第二,這只是在說不要多分紅,並沒有要求銀行不分紅。

那麼這一次,英國的審慎監管局為何要做出如此強烈的監管舉措呢?

他們難道不知道這會導致銀行股價下跌嗎?肯定知道。

有多少個人、保險機構和養老基金依靠股票分紅來維持流動性呢?肯定不少。

那麼他們究竟是看到了什麼樣的數據,而且有著多麼強的確定性,才會毅然決然的做出要求英國所有銀行保留現金停止派息的決定的呢?

細思恐極。

3

我並不是想危言聳聽,也不是陰謀論,但就事論事而言,英國監管當局恐怕是嗅到了一絲金融市場上危險的氣味。

商業銀行最怕的是什麼?是擠兌,是流動性乾涸。此時新冠病毒在歐美肆虐,一定會對銀行正常的商業借貸造成巨大的影響,而對於銀行賴以為生的居民存款而言,也一定會有非常多的提取需求。此時確保銀行有足夠的資本應對收入和存款同時下降的雙重打擊,避免流動性危機,恐怕是英國審慎監管局的第一要務。

那麼,為什麼美國目前沒有出臺類似的舉措呢?個人認為有兩個原因。

一是在經歷了2008年的洗禮之後,美國商業銀行現在的資產負債表比較健康,比起他們的歐洲同行而言,資本充足率維持在一個很高的位置。

根據橋水的報告,目前美國銀行不但有充足的資本,而且就算這次疫情和股市下跌造成了大量的企業損失,美國銀行也足以應對的來。

匯豐今天開了一個非常糟糕的頭


二是目前市場上發生的,或者說剛剛過去的,是一場關於美元的流動性危機。因此美聯儲作為美元的“製造機器”,已經構造了一大堆的工具確保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充裕。

說得再過分一點,美國監管當局現在和中國央媽愁的是同一件事情——那就是銀行太過謹慎,不願意把錢貸出去,不去“接濟”那些搖搖欲墜的發債企業,導致企業發生流動性危機。

而在大洋彼岸,歐洲政府們在操心的,卻還是自己的銀行系統會不會出現危機,根本無暇顧及銀行會不會把錢貸出去這樣的後續問題。

從這個角度而言,在這場疫情之下,歐洲確實是比中美更加脆弱的一環。

4

最後說一說,為什麼我認為匯豐今天開了一個非常糟糕的頭。

第一,停止派息的舉措會讓市場擔心歐洲這些大銀行的資本實力,擔心英國監管當局看到了市場投資者看不到的東西。這種擔心有可能會轉化為實際行動,譬如在銀行間市場停止或者縮減和歐洲銀行的交易,最終導致墨菲定理說的——“監管當局擔心會發生的擠兌事件最終真的會發生”。

第二,停止派息有可能會引發連鎖反應,導致保險機構、養老金的現金流緊張。當然我們現在還不知道有哪些機構投資者過分依賴於這些銀行機構的派息來維持流動性,但考慮到僅僅匯豐一家每年就會發放接近100億美元的股息,那麼這個市場上一定會有資產因為這部分流動性的收縮而崩塌,而這又會導致怎樣的連鎖反應,是值得緊密關注的。

第三,“當屋子裡發現有一隻蟑螂時,那麼肯定不止這一隻”。同理,需要擔心資本充足率的也不會僅僅是英國的銀行,歐洲大陸的銀行現在如何?新興市場的呢?要知道,疫情仍在發酵,經濟的損傷已經不可避免,現在我們最不想看到的,就是負面影響蔓延到以信用作為根本的金融市場。

作為一個悲觀主義者,我衷心地希望到未來的某一天回頭看,匯豐停止派息不會是打開了一個潘多拉的魔盒,或者成為下一個連鎖反應的標誌性事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