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什邡:一對父子的脫貧路

幾年前,破敗不堪的小平房,一張老木床,兩張破被褥,一個電飯煲,四隻瓷碗,兩把椅子,就是一家人全部家當。

如今,修葺如新的房內,牆壁粉刷一新,廚房明亮整潔,衣櫃、電視、自來水等一應俱全。屋外,硬化了院壩,新建了廁所,居住條件煥然一新。

短短几年,四川德陽什邡市師古鎮洛陽村王軍(化名)和王強(化名)父子倆的生活一天好過一天。“感謝扶貧政策,感謝幫扶幹部……”這是不善言辭的王軍在採訪中多次重複的話語。

王軍今年48歲,由於遺傳了母親的間歇性精神病,從小智力就弱於常人,只能從事較為簡單的工作。2008年妻子離家出走後,王軍獨自拉扯剛滿6歲的兒子,靠著打理一畝多土地和撿破爛換錢,維持著兩人吃了上頓望下頓的生活。

“老婆跑了,娃娃遭了很多罪。”簡單一句話,道出了王軍的辛酸。

轉機始於2014年,經過精準識別,王軍家被識別為貧困戶,什邡市職業中專學校教師李梁雅與他家結成了幫扶對子。

“第一次走訪時是嚴冬,父子倆一件秋衣、一件薄外套、一雙涼拖鞋,站在門口瑟瑟發抖。”初見父子倆的場景,李梁雅至今記憶猶新。

李梁雅回到單位如實報告了父子倆的處境後,什邡市職業中專學校立即安排專人為父子倆購買了衣櫃、床、桌椅等傢俱和所需的其他生活用品,並聘請工人對住房裡外進行了裝修。

在解決收入難題上,針對王軍存在語言交流障礙的問題,什邡市職業中專學校和鎮、村會商後,村支部為他聯繫了工廠裝卸和庫房保管工作,包吃包住後每月能拿1500元工資。在包裝廠停產後,又介紹他到傢俱廠和廢品收購站工作,每月收入上千元。

目前,每年種植一季水稻加上務工的收入,父子倆生活不成問題。溫飽問題解決了,李梁雅又開始琢磨如何讓父子倆的未來越過越好。

“扶貧扶智,只有兒子王強身有所長,才能從根源上改變貧困面貌。” 李梁雅說。

為此,李梁雅再次與學校溝通,於2018年3月將王強轉到了什邡市職業中專學校汽修專業職業教育銜接班免費就讀。

入學後,學校不但安排王強到食堂勤工儉學解決了生活費用,每年還為他申報了4500元的國家助學金和雨露計劃助學金。

由於王強特殊的成長經歷,自小養成了孤僻、自閉的性格,在學校總是獨來獨往。李梁雅看在眼裡、急在心上,因此常常以大姐姐的身份開導和鼓勵他。慢慢地王強有了轉變,逐漸變得開朗,願意與同學交流,這讓李梁雅欣喜不已。

今年初,學校推薦王強到本地一家汽修廠的噴漆車間實習,經過3個月的鍛鍊,王強專業技能更加熟練,人也變得更加開朗自信。“爸爸很辛苦,我要學好手藝,掙到錢,讓他過上好日子。”王強說。

四川什邡:一對父子的脫貧路

如今,在王軍心裡,懂事的兒子寄託了他未來的全部希望。“這是我栽的核桃樹,以後等兒子有出息了就在核桃樹旁邊修新房。”王軍指著房前不遠處新栽的核桃樹笑呵呵地說。(通訊員 鄧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