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甸小家裡的小故事:修理鋪裡的幸福人生

四月櫻桃熟,一顆顆躲藏在綠葉間,色澤鮮豔,紅如瑪瑙,令人不禁垂涎欲滴。到了櫻桃成熟的季節,張正海和妻子在交硯街上的摩托車修理鋪門口留下了聯繫電話,就關門去摘櫻桃了,哪頭忙先顧著哪頭,今年櫻桃掛果還可以,收入也很可觀。

“你先回去做飯給二哥吃,多弄點飯菜,待會兒邀請摘櫻桃的客人一起回家吃飯。”中午12點,汗水已浸溼了張正海衣服,他一邊繼續摘櫻桃一邊吩咐妻子。在這個50多歲的摩托修理工心裡,要多多掙錢,更要照顧好殘疾的哥哥,這兩件事同等重要。

羅甸小家裡的小故事:修理鋪裡的幸福人生

張正海與妻子照顧殘疾的哥哥

張正海是家裡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從小就受到全家人的疼愛,他一直認為回饋家人的方式就是替他們承擔更多的責任。張正海的哥哥名叫張正福,從小智力就有問題,飲食起居都需要人照顧。兄弟姊妹分家之後,他就勇敢地承擔起了照顧哥哥起居生活的任務。

在鄉親們的眼裡,張正海性格開朗、說話詼諧、樸實善良、樂意助人。但大家也知道他的苦衷,因為要照顧哥哥,他沒辦法像同村的小夥伴一樣外出打工。

“我能吃乾的就不會讓哥吃稀的,有我一口絕不會只給哥半口。”每次他鼓起勇氣想要和村裡的同伴一起出去打工時,總會想起母親的諄諄叮囑,那時候他就想,有沒有什麼辦法能不出去打工也能掙到更多錢。

“有錢男子漢,沒錢漢子難。”張正海說,他是一家人的支柱,必須要琢磨出一套穩靠的營生。於是,僅有初中學歷的他,買來摩托修理的書籍自學修摩托車。

“有不懂的地方就到邊陽街上請教修理師傅。”張正海說,鎮上的修車師傅都知道他家裡的情況,也很樂意幫助他,每次都儘量給他多講一些知識和技巧。而他自己也能觸類旁通,很快他的修車技術越來越精湛。


羅甸小家裡的小故事:修理鋪裡的幸福人生

張正海正在修理摩托

學好了技術,他就想在交硯街上開一間修理鋪。

但是光有技術還不夠,還得有資金支持。可張正海所有的積蓄都用來蓋房子了,根本就拿不出一分錢來開鋪子。2005年,抱著試一試的心理,他走進了邊陽信用社的大門。令他意外的是,這家百姓銀行對於有幹勁的創業青年非常支持,瞭解他的想法之後,當即給他批了2萬元的貸款。

“沒有信用社的大力支持,可能今天就不是這個樣子了,我真是打心眼裡感謝信用社對我們老百姓的幫助。”張正海告訴記者,有了這筆貸款,一個小小的修理鋪開起來了。

價格合理、服務周到、技術精湛的“正海摩托修理鋪”得到了大家的認可,修理鋪的生意越來越好,日子也漸漸“陽光”起來了,一家人對殘疾二哥的照顧更加精細,還在搞起了“水果經濟”,栽了100多棵板栗、200多棵蜂糖李、100多棵櫻桃。


羅甸小家裡的小故事:修理鋪裡的幸福人生

張正海在櫻桃基地摘櫻桃

“蜂糖李去年開始掛果,賣了1000餘元。今年大約60棵櫻桃掛果,可以有6000餘元的入賬。” 談到十幾年的生活變化,張正海深有感觸,他說,國家的政策越來越好,只要勤動手肯動腦,日子就能越過越幸福。

“么娘,麻煩幫換個輪胎哈,著釘子了。”“哎,好勒,馬上哈。”如今,在張正海的影響下,妻子也成了摩托修理“高手”,一般的摩托“小病”她都能解決。

“還想再到信用社帶點款,做農機修理,然後再流轉點土地擴大果樹種植規模,栽點其它種類的果樹。”談到未來,張正海如是說。

來 源|羅甸縣融媒體中心

作 者|史傳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