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詳解:給所有曲解孔子的人(37)

子曰:由知、德者,鮮矣!

楊伯峻:孔子對子路道:“由!懂得德的人可少啦。”

錢穆:先生說:“由呀!對於德,知道的人太少了。”

李澤厚:孔子說:“子路,懂德行的人,很少了。”

詳解:上面解釋,都根據如下斷句:“由!知德者鮮矣”,相應的是“我本位”與“魯模式”雜交而來的荒謬邏輯。首先,“德”被當成一種可以被少數所謂“有德”精英玩弄的玩意,一旦有人宣稱擁有這玩意,就如同太監擁有了假陰莖一般生機勃勃了。當然,擁有這所謂“德”之假陰莖的所謂精英,從來都是各色各樣“我”的競爭,最終 不過是所謂話語權的爭奪,讓“我”之“我”成為最終“德”的標準,讓“我”之假陰莖最終成為揮舞在所有人頭上的棍子,而其前提是,所有人,男者閹割成太監,女者為奴為婢。然後,無論男女,都在這所謂“德”的假陰莖棍子的揮舞下大一統了。“鮮”,被這群假陰莖販賣者定義成了上聲,成了“少、太少、很少”,其潛臺詞不過是隻有符合他們所謂“德”的才是多,才是對,才是“君子”,才是精英。這種混帳邏輯,將《論語》閹割成一本假陰莖安裝手冊,兩千年多奴役所有人的思想,最終成就了假陰莖販賣者的無恥勾當。

正確斷句應該是:“由知、德者,鮮矣!”這裡,“由”並不是上面三人和通常所認為的是指孔子學生“子路”,而是“蹈行、踐履”的意思,這種用法很常見,如《禮記》“是故隆禮由禮,謂之有方之士”;“知”,“智”的本字,智慧的意思;“德”,行“聖人之道”所得;“鮮”,平聲,新鮮、鮮活的意思。“聖人之道”,就是將“人不知”的世界變為“人不慍”世界的道路,這裡沒有任何固定的模式和先驗的走法,路是人走出來的,是人所“由”而來,是人所“蹈行,踐履”而來。沒有人的“蹈行,踐履”,何來路?除了“知、德”,行“聖人之道”的君子無所“蹈行,踐履”也無須“蹈行,踐履”。

把“人不知”的世界變為“人不慍”的世界,“聖人之道”是無位次的,而“德”因此而有了位次,因此而有所得,該所得就是“德”。而正因為“聖人之道”不是先驗的,而是立足於現實之中,因此永遠都是新鮮、鮮活的。何謂“鮮”?日日是好日,時時是花時,永遠處在一個創新、創造之中,所謂“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也。對於“聖人之道”來說,“知”是基礎,正如上章所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沒有智慧,不可能承擔君子的使命;而君子的使命是什麼?就是“聞、見、學、行”“聖人之道”,把“人不知”的世界變為“人不慍”的世界。而“聞、見、學、行”“聖人之道”,不是一個遙遠的神話,而是要落實在現實的每個當下,因此而位次,因此而有所“德”。保持其新鮮、其活力,當下活潑潑地呈現,是“聞、見、學、行”“聖人之道”的生命力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