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一部浪漫主義消亡史,演繹女性向愛情繳械投降

看了愛瑪的風流故事,我只覺得她幸又不幸。

《包法利夫人》是福樓拜的經典著作,福樓拜的童年浸泡在法國浪漫主義風靡的時期,浪漫主義思潮的大水淹沒了整個法國社會,福樓拜深受其影響,但是後來他竭盡全力用自己的筆尖去戳破浪漫主義的外膜。

福樓拜極其仰慕巴爾扎克,他忠於現實,發掘現實,企圖繼承巴爾扎克的現實主義小說傳統。

《包法利夫人》:一部浪漫主義消亡史,演繹女性向愛情繳械投降

《包法利夫人》

1851年,福樓拜開始《包法利夫人》的書寫,1856年定稿完成。後來在《巴黎雜誌》上分期發表,然而一反傳統的風流愛瑪立馬遭受到帝國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批評,福樓拜被扣上了敗壞道德、誹謗宗教的罪名。

其實這不足為奇,官方指控福樓拜,完全是因為愛瑪的人物經歷觸及到了統治階級的利益。愛瑪奢望貴族的生活,迫不及待地想跳脫平穩的生活,撲進浪漫主義的愛情理想之中,然而愛瑪最終夢想幻滅,服毒自盡。愛瑪的失墜人生,暗含了對於資產階級的抨擊。

“作品處處打著它出現的時間的戳記。……我相信看出一些新的文學的符志:科學、觀察的精神、成熟、力量、一點點嚴酷。這似乎正是感染新一代領袖的特徵。”

《包法利夫人》預示著某些東西結束和某些東西開始,它正是福樓拜響亮的宣言——浪漫主義已死、現實主義誕生。福樓拜筆下包法利夫人其實是有真正生活原型的,那便是1848年魯昂當地的報紙上一則新聞的主人公給——德拉瑪爾夫人。

德拉瑪爾是福樓拜父親醫院的學生,娶了續絃夫人古杜瑞耶,也就是德拉瑪爾夫人。她嗜好讀小說,沾染了一身浪漫主義理想,崇尚浮華奢靡的生活,鄙視平庸的丈夫。為了補償自己的婚姻缺憾,她與一位實習律師暗通情意,不過後來律師離她而去。德拉瑪爾夫人在肆意揮霍金錢,生活日漸落魄,最終負債累累,因不堪重負便服毒自盡了。

《包法利夫人》:一部浪漫主義消亡史,演繹女性向愛情繳械投降

福樓拜

包法利夫人的人生經歷,與德拉瑪爾夫人的遭際十分契合。福樓拜通過刻畫包法利夫人對於浪漫主義的失敗追求,將他個人對浪漫主義的貶斥態度進行外化。福樓拜與包法利夫人兩者之間存在著相似點,他們在性情上都有著敏感而脆弱的神經,十分厭惡小資產階級。有人說包法利夫人就是福樓拜,確實兩者有相似性,然而福樓拜全然不止於是包法利夫人。

對於上述提到的主人公原型問題,福樓拜曾經進行否認,他宣稱包法利夫人沒有一點真實性,全然屬於虛構。其實可以這樣理解,作家不斷否定自己的人物與現實相對應,是對於藝術真實的一種追求。在相對真實的情況下,形象才具有濃縮和普遍意味,包法利夫人不是具體的某一個人,而是歸納和演繹的結果,是法國鄉村諸多苦楚女人的代表。包法利夫人的形象擴大化,也許是福樓拜的用意。

故事簡介

故事從平平無奇的查理開始講起,他資質平庸,成為一名普通的醫生,追求平淡的生活。後來應母親的安排,他娶了寡婦杜比剋夫人為妻。在行醫過程中,偶然認識了盧歐老爹的女兒愛瑪,二人之間暗暗產生了情愫,查理的妻子十分妒忌兩人。後來杜比剋夫人因財產丟失吐血而死,查理得以追求愛瑪,於是兩人結婚。沒有結婚之前,愛瑪對於婚姻充滿期待,自認婚姻是愛情的歸屬。

《包法利夫人》:一部浪漫主義消亡史,演繹女性向愛情繳械投降

可是自從參加了侯爵的舞會之後,她意識到上層社會生活的吸引力,嚮往與上層貴族發生愛情。平庸的丈夫與平淡的生活逐漸讓愛瑪感到不滿,她渴望跳脫卻不得,整個人的性格狀態大變。看著日漸失落的愛瑪,查理打算搬去永鎮,換個環境以消解妻子的不良情緒。

包法利夫人在永鎮認識了賴昂,兩人內心都產生了情感,但沒有打破若即若離的狀態,賴昂最後去了巴黎繼續完成學業。地主羅道爾弗在農業展覽會上勾引了包法利,並與其私會。

期間包法利夫人不斷向商人勒樂借債,購買奢侈品,後來又遇到賴昂,兩人回盧昂幽會,在此過程中愛瑪的借款越積越多。她將簽押支票原先付給勒樂,又轉付另一債主,被告上法庭。

另一邊賴昂日久生厭與她分手,面對法庭的催債,愛瑪向賴昂、公證人居由曼、羅道爾弗借錢鈞無果,無奈之下買了砒霜自盡。愛瑪死後查理境況也不佳,最終也死去,女兒白爾特被送給姑媽撫養,後來被送進紡織廠當童工。

  • 那麼崇尚浪漫主義的愛瑪到底為何走向現實的衰亡呢?

貴族教育的誤導

愛瑪的父母為了讓她學到貴族女子的儀態和品性,於是送她去修道院生活。正是因為接受了修道院的教育,愛瑪整個人綿軟無力,養成遊手好閒、不愛勞動的習慣,成天只會空想,並且內心埋下了憧憬貴族社會的種子。

《包法利夫人》:一部浪漫主義消亡史,演繹女性向愛情繳械投降

修道院生活

由於接受了不合時宜的貴族教育,貴族的思想和感情深刻熔鑄了愛瑪的性格。於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家姑娘,滿心奢望貴族的生活。昂代維立耶侯爵的舞會引領慾望走向高峰,致使理想與現實撕開了巨大的裂縫,嚮往貴族階層與真實的遭遇形成對比,這便成為愛瑪衝破婚姻牢籠和人倫約束的內心源動力。

當參加過侯爵的舞會之後,她內心對於貴族生活的渴望便強勢復活了,於是她開始對現下生活感到強烈不滿,用鬼怪的脾性和出格的作為來排斥她的生活。喧囂繁華的城市生活、音響炸裂的劇場、燈火絢麗的舞會,才是愛瑪令愛瑪心馳神往的生活。

不得不說,生命早期的貴族教育,隱隱標出了愛瑪的結局。她總是將理想的生活與現實生活進行對比,並將這種落差產生的痛恨感毫無理由地施加給身邊的人。

然而她的所有貴族幻想,都只是像後來侯爵一閃而過的馬車一般,留下空落落的街道,其餘一絲不剩。

浪漫主義的引領

在修道院生活的時期,愛瑪讀了許多拉馬丁和司各特等人的浪漫主義小說,她沉湎於庸俗而輕浮的詩文,幻想詩文當中的影綽世界,並且對作家的署名,伯爵和子爵充滿了想象。這增加了愛瑪的不切實際的幻想。她只想成為司各特小說中的田園女莊主,每日只需托腮懸想,幻想騎士的到來。

浪漫主義打開了愛瑪內心的另一扇門,她開始嚮往愛情,於是她離開了修道院。在宗教作品裡,“浪漫主義的憂鬱,回應大地和永生,隨時隨地,發出嘹亮的哭訴”,這一直影響著愛瑪,即使生活在農村,她不把自然風景視作浪漫主義來源,而是找尋一種情緒。

《包法利夫人》:一部浪漫主義消亡史,演繹女性向愛情繳械投降

《包法利夫人》連環畫

在浪漫主義的影響之下,她滿懷欣喜地以為自己嫁給了愛情,但是結婚後索然無味的生活很快讓她將曾經的想法矢口否認。同樣是在愛情的引導之下,她先後與羅道爾弗、賴昂跨越婚姻與人倫的規範,發展出格的愛情。愛瑪的每一次愛情選擇,都是遵從了內心絲毫不受規約的浪漫主義衝動,然而她所以為的永恆,其實皆是虛妄。

每一次義無反顧,都是飛蛾撲火的結局,愛瑪似乎成為了浪漫主義文學的受害者。

婚姻的不如願

為什麼愛瑪當初會自以為查理帶給她的是愛情呢?我想,也許是因為查理是愛瑪內心被浪漫主義攝取之後,第一個走進她生命的人,她自以為獲得了不可思議的愛情。所以這位有幸第一個出場的查理,便成為承載愛瑪浪漫愛情的第一個載體。其實一開始的時候,愛瑪也會送查理送到第一個臺階,他們也會有不言語的含情脈脈,兩人坐著不說話也會覺得有美好在盪漾。

然而將這些最初的美好撕裂的,是婚姻生活中的瑣碎平常。查理本身是個性格溫和的人,但是他信奉循規蹈矩的生活,然而愛瑪不同,其實是生活在農村,她依然信奉有儀式感的城市生活。愛瑪漸漸在觀念上鄙視與冷落自己的丈夫,她開始無比後悔自己的選擇,甚至覺得自己的丈夫粗鄙不堪,在情感之上越來越疏離查理。

《包法利夫人》:一部浪漫主義消亡史,演繹女性向愛情繳械投降

愛瑪對於查理的情感,也許是浪漫主義矇蔽雙眼的選擇。查理不是一個有情趣的人,算不上一個優秀的丈夫,但是他擁有人格的魅力。真正讓兩人婚姻走入絕境的,應該是價值觀的不相合。

有論調稱愛瑪是勇敢衝破不美滿婚姻牢籠的典範,但是其實這兩個人,同樣可憐可悲。

兩段情感所遇非人

愛瑪很大的不幸在於,她兩次把情感寄託在了不值得的人身上。首先是羅道爾弗,他本來就是個浮華浪子、情場老手,一開始見到愛瑪,他便被她的美貌所迷倒,發誓要將其引誘到手,所以才會有農業展覽會上的撩撥。

羅道爾弗的目的昭然若揭,他本來就是帶著目的接近愛瑪的,像他這樣的風月場高手,自然是深諳討得女人歡心的手法。恰好愛瑪當時的情感處於低潮期,羅道爾弗的猛烈攻勢很快將其俘獲,愛瑪自然而然越陷越深。

我們很容易猜想到這樣一段故事的結局,羅道爾弗本也沒有想付出真心,奈何愛瑪把他視作帶她逃離婚姻牢籠的救命稻草,羅道爾弗最終以欺騙了結了這段風月情。

《包法利夫人》:一部浪漫主義消亡史,演繹女性向愛情繳械投降

愛瑪第二段感情的對象是練習生賴昂,兩人本來都有意於彼此,只不過沒有能夠戳破窗戶紙,後來再續前緣,立馬陷入了愛河。他們之間的感情,比起羅道爾弗的蓄意為之簡直純粹太多,而且他們之間的的確確是有著許多愛人般的浪漫回憶。

最終打敗這段感情的是世俗的批判以及家庭的威壓,賴昂屈服於母親的警告,本身的怯懦令他對於愛瑪越來越冷淡,原先的情感瞬間蕩然無存,厭惡感與日俱增。

最後將這兩段情感掐滅得不剩鼻息的是愛瑪的債臺高築,當愛瑪伸手向他們借錢的時候,他們沒有一個人願意伸出援手,都是以推托之詞來敷衍愛瑪,令人寒心。

羅道爾弗和賴昂,是愛瑪追逐愛情道路上虛偽的存在,他們利用愛瑪去填補他們的情感需要,卻在自己厭煩之際將其棄若敝履,在他們的身上,我們能夠看到資產者血肉模糊的面孔,以及自私自利而見死不救的卑劣品性。

勒樂的設計

“福樓拜寫一次愛情生活,就掉轉筆鋒,寫一次高利貸者的鑽營行徑。”

故事結尾,導致愛瑪死亡的最直接因素,便是勒樂製造出來的高額賬單。小說之中出現的人物,從賴昂到羅道爾弗到公證人,道德感每況愈下,勒樂便是道德感的最低值。

《包法利夫人》:一部浪漫主義消亡史,演繹女性向愛情繳械投降

《包法利夫人》連環畫

勒樂堪稱是“19世紀的信用卡”,他十分會做生意,對於農村女人的慾望拿捏得很準,總有各種法子能夠在女人身上獲利。

他一開始便嗅出愛瑪身上的偷情意味和虛榮心態,便迎合愛瑪的浪漫心理需求,滿足其對浪漫的服裝與首飾的需要,每一次都設計讓愛瑪購買產品,不斷借錢,最終欠下了高額鉅款,成為逼死愛瑪的直接原因。有一次愛情,便有一次高利貸者的鑽營,勒樂先生這個人物的刻畫,簡直令小資產階級醜態畢露,寄寓了對於這一階級的厭惡。

《包法利夫人》:一部浪漫主義消亡史,演繹女性向愛情繳械投降

《包法利夫人》電影

之所以說愛瑪是幸運的,是因為她勇於義無反顧地追求內心的情感欲求;而她的不幸在於,每一次追求都徒勞無功並自損情感。無論如何,包法利夫人都成為了經典。

(圖片源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