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将韩信为何不得善终?

兴翼机械


我是青史君,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

韩信,在历史上的军事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而我们所熟知的是他“战必胜,攻必克”的指挥艺术,熟知的是他出陈仓、定三秦、灭四国的辉煌战绩,后人多推崇他为“战神”。可以说,韩信的光芒一度盖过了项羽、刘邦,在历史上知名度很高,而这样一位神人,结局却不得善终,被夷灭三族,实在悲惨。

相信很多人会为韩信鸣不平,说刘邦枉杀功臣,“狡兔死,走狗烹”,实属小人一个。可结合史料记载,你会发现,韩信这个人不过是“生的逢时”而已,是乱世成就了他,因为此人除了超凡的军事才能,在人性上有许多污点,品行不正,恃功自大,为人不知谦恭,为臣不知退让,意图谋反。如果这样的人刘邦能容忍,那才是奇了怪了。

人格缺陷

《史记淮阴侯列传》开篇点破韩信做平民百姓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简单来说就是好吃懒做,不思进取。问题是韩信并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是错的,亭长不给他准备饭,一怒之下离开了。

简直,他还有理了。

至于“乞食漂母”,漂洗衣服的大娘也只是看韩信可怜而已,其实内心也是瞧不起他的。大丈夫立于世,双手健全却不去谋生,天天吹嘘自己能成大事,这样的人放眼盛世,那就是“丐帮人”。

“胯下之辱”就更加离谱了,淮阴有个年轻屠户羞辱韩信,说“你长得人高马大,喜欢佩戴刀剑,其实不过是个胆小鬼。要是不怕死就拿剑刺我,怕死就从我胯下钻过去。”韩信认真的打量了对方一眼,从人家两腿中间钻了过去。讲真,这个故事我一直很不喜欢,男儿膝下有黄金,跪天跪地跪父母,韩信不需要刺死他来证明自己,大可以不理他,何必要钻人裤裆?更加不理解的是,“胯下之辱”被许多人引用做正面教材,什么大丈夫能屈能伸,为人处世要学会忍怎么怎么样,不理解!

这些都是韩信年少时的行为,同时也暴露了他的人格缺陷,为他日后的悲惨结局埋下伏笔。

军事天才

在为人处事上,韩信怎么看都是一个无赖。然而每个人都有他的闪光点,有别于其他人的过人之处,韩信的过人之处就是他与生俱来的军事天赋。

起初,韩信是投靠在项羽手下做了郎中。因多次向项羽献计得不到赏识,韩信一怒之下辞职不干了,跳槽到了刘邦阵营。那时候的韩信没有表现的机会,声名不响,刘邦也没有重用他,只是安排他做了一个接待宾客的小官。汉军到达南郑时,刘邦阵营各路将领在途中逃跑,这其中就有韩信,逃跑的原因也是因为得不到重用。从这简单的事来看,“忠信”二字在韩信这里是不值钱的,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出人头地,建功立业,你不用我我就不干。我相信,如果不是萧何月下追回韩信,韩信一定会跑到赵王或者齐王那里继续当差。

幸运的是,刘邦在萧何的举荐下,任命韩信为大将军。而韩信这头雄鹰如愿以偿得到了天空,开始展露他超绝的军事才能,帮助刘邦东征夺取天下。公元前206年,刘邦采用韩信之计,趁项羽跟齐国田荣交战时,一举袭占关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很快平定三秦之地。

彭城之战时,韩信献计于刘邦,“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对楚军进行战略包围。韩信与张耳进攻赵国,双方在井陉口进行决战。韩信诈降正面吸引赵军,暗中却派一小股骑兵偷袭赵军大营,拔掉赵军旗帜换上汉军旗帜,以致于赵军大乱,最后活捉了赵王歇,平定赵国。

不久,韩信东进攻打齐国,齐国将领龙且看不起韩信,没有采纳以攻为守的计策,要当面与韩信决战。韩信先命人用一万多袋沙袋阻住澭河上流,等到龙且进攻军队行到一半时,让人打开沙袋,河水奔涌而至,将龙且的军队冲散,韩信趁机杀掉了龙且,齐军大败。

公元前203年,韩信平定齐国。

野心暴露

打下齐国之后,韩信居功自傲的本性渐渐暴露出来,他写信给刘邦说:“齐国狡猾多变,反复无常,南面边境与出国接壤,如果不设立一个代理王来镇压他们,局势不一定能稳定。”这句话说的冠冕堂皇,表面是为了大局,其实韩信内心已经有了自立为王的想法,而且信中足可以看出他携带的威胁之意,就是说你刘邦如果不封我为王,齐国我就不给你镇压,如果他们再次反叛就怪不得我了。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刘邦看到这封信之后很生气。论统兵打仗刘邦是不如韩信,但是论权术,韩信跟刘邦足差着一个萧何,何况刘邦身边还有谋士张良。可以说,从这封信开始,刘邦对韩信已经有了戒心,迟早要收拾掉这个怀有异心的家伙。

除此之外,韩信野心还有另一个体现,齐人蒯(kuǎi)通借看相一说,来说服韩信拥兵自立,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那么韩信有这个心思吗?他有。《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韩信经不住蒯(kuǎi)通多次劝说,回应道:“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可见,韩信已经有了反叛之心。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汉王乃追项王至阳夏南,止军,与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会。”

为什么不会呢?这里有点说道,原来二人是要在封赏,得到封地之后才答应会军。

据史料足以看出,韩信不臣中心已经显露无疑,可是他拥兵自重,刘邦也不好强行杀掉他,只有一步步卸掉他的兵权才行。

悲剧收场

汉六年,公元前201年,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刘邦用陈平之计,假借游云梦泽之行,把韩信擒住押往洛阳。不过这一次,刘邦并没有杀他,只是把他贬为淮阴侯,毕竟韩信乃有功之臣,没有证据而杀他不足以服众。

韩信兵权被释之后,心怀怨恨,常常不上朝,在家生闷气。这个时候呢,刘邦部下陈豨(xī)被委任巨鹿做郡守,临行前与韩信告别。此时,受到压迫的韩信终于露出了爪牙,他向陈豨吐露了想要谋反的心意,并答应只要陈豨谋反,他会作为内应。公元前197年,陈豨果然谋反,无兵无权的韩信和家臣商议,打算释放狱中的罪犯和奴隶,趁着京城空虚攻击吕后和太子。可惜人算不如天算,韩信的家臣中有一个曾经得罪过韩信,被他抓了起来准备杀掉。这位家臣有个弟弟,知道韩信意图谋反的事之后第一时间告诉了吕后。吕后与萧何谋划,借刘邦平叛归来群臣来贺的理由召韩信进宫,趁机将其捆绑,在长乐宫的钟室杀了这位军事天才。

纵观韩信一生,也许是他的军事才能太过耀眼,以致于遮掩了他本身所有的污点。但韩信为人品行不正,为臣重权不忠,做人过于自负,这些都是他不得善终的致命因素。某种意义上,韩信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功名,为了名利什么尊严、忠义都可以抛去,与战国时期吴起有些相似之处,吴起死后被五马分尸同样不得善终。这类人在乱世能够凭一己之长成就丰功伟业,在盛世却无法生存,因为在他们身上忠、孝、勤、知廉耻、谦虚、与人为善,这些传统美德是看不到的。

总之,韩信不得善终由他本性所决定,是意料之中的事。天下已平定,韩信却还想着造反,最终被诛灭宗族,一代军事天才落此下场,可悲可叹!


一家之言,如有不同看法可留言讨论,欢迎关注!


青史君


话说这西汉大将韩信本来有七十二岁的寿命,本应该寿终正寝,安享晚年。然而韩信却被吕后和萧何设计害死,只活了三十二岁,其中缘由听阁主一一道来。

韩信虽然是汉朝大将,只是他心肠歹毒,阴险狡诈,坏事做尽,折了四十年的寿命,就连皇帝刘邦想要保他都无济于事。原来这韩信做的五件伤天害理,泯灭人伦的事,一件事折了八年阳寿,总共四十年阳寿。

这第一件事说,韩信小时候家里贫穷,只能去给地主老财放牛为生。有一次韩信放牛的时候睡着了,这个时候来了两个神仙,在韩信放牛的地方指画山河,评论风水。

结果韩信在睡梦里朦朦胧胧听见两个神仙说,这头牛睡觉的地方是块风水宝地,若是将这块地做坟地,其后人可以两次封王。不一会儿,韩信一觉醒来,结果发现牛竟然睡着了,韩信将牛睡觉的地方标记,记在心里。后来其母亲病重,奄奄一息,快要死了。而韩信找到当年牛睡觉的地,挖了个坑将他还未断气的母亲推了进去,其母断气后,韩信将其埋葬,由此折寿八年。

第二件事,韩信原来还有个大哥,韩信长大成人,他大哥就和韩信商量分家事宜。家里的财产等事物都分好了。就是有一只猫无法分,韩信大哥左右为难,结果韩信倒好用斧子将那只猫劈成两半,哥俩一人一半,折寿八年。

第三件事,韩信和其大哥分家,家里还有一口吃水井也无法分。后来韩信哥俩商量一人一半,韩信大哥就用这口井的水,做饭喝茶。而韩信倒好直接将分给他的那一半井做成了厕所,每天在井上拉屎撒尿。由此折寿八年。

第四件事,韩信分家后无所事事,游手好闲。项梁起兵后,韩信为了吃饭参加了项梁所在的起义军。最后韩信跟随项羽攻灭秦朝。韩信在项羽军中多年,只不过是一个粮草官,负责押运粮草。韩信郁郁不得志,只好离开投奔刘邦。可是韩信在刘邦手下还是得不到重用。

于是韩信准备逃走,而刘邦当时被分为汉王,来到巴蜀,其兵马都是殽山以东人氏,他们想回到家乡,于是刘邦手下的人都偷偷逃跑,刘邦为了防止士兵逃跑,下令只要是逃跑的士兵,一旦被发现,杀无赦。

韩信逃跑途中在陈仓迷路了,这个时候韩信遇到了砍柴为生的樵夫,韩信向樵夫问路,樵夫本是好心,给韩信指了一条生路。谁料想韩信怕樵夫会泄露他的行踪,向刘邦告密,在樵夫转身离开的时候,一刀结果了樵夫。折寿八年。最后萧何月下追韩信,向刘邦推荐韩信,韩信由此做了大将军,率领大军攻打楚霸王项羽。

第五件事,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为了战胜项羽,只好调韩信前来帮忙。韩信用兵高超,在垓下设了十面埋伏,将楚霸王层层围困。又搞了一出四面楚歌的计谋,让楚霸王项羽以为楚地被刘邦所得,于是率军突围。

楚霸王项羽突围,韩信早就料到楚霸王项羽必走乌江道。提前派人在乌江边的大树上用蜂蜜写了四个字“天绝霸王”。而蚂蚁和蜜蜂闻到甜味纷纷去吃,于是形成了有蚂蚁和蜜蜂组成的“天绝霸王”。

而西楚霸王一路节节败退,只身匹马来到乌江,项羽来到大树下休息的时候就看见了蚂蚁和蜜蜂围成的字“天绝霸王”。项羽大吃一惊,心里七上八下,误以为自己战败乃是天意,心如死灰,从而拔剑自刎。但是天命乃是不绝霸王之命,而韩信假借天意,强杀霸王。折寿八年。

这五件事恰恰折了韩信的阳寿四十年,而韩信因为辅佐刘邦创立大汉江山,立下赫赫战功,成为开国元勋,被刘邦封齐王和楚王,两次封王。

这汉太祖刘邦也念韩信立下大功,答应韩信“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兵不杀,信不杀信”。意思就是只要见了天,见了地,都不能杀韩信。而这“见兵不杀”乃是因为韩信是天下兵马大元帅,大汉的兵马都归韩信统率,是韩信的下属,所以让韩信手下人不杀韩信。

这“信不杀信”乃是刘邦下令天下所有的兵器都打上一个‘信’字,封韩信‘信’不杀信;因此“朝中没有杀韩信的人,朝中没有杀韩信的刀。

后来韩信的下属陈豨叛乱,刘邦御驾亲征,离开长安。吕后用萧何之计,称刘邦打了胜仗,百官入朝觐见。韩信没有生疑,就来到皇宫,结果埋伏在那里的陈仓女,也就是当年韩信所杀樵夫的女儿将韩信抓住。

韩信说:“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兵不杀,信不杀信。朝中没有杀韩信的人,朝中没有杀韩信的刀。”吕后和萧何无计可施。

这时陈仓女说:“将这皇宫大殿上面铺三层布遮天,地面上铺三层布遮地,我不是你韩信手下的兵,我的菜刀也不是兵器,刀上无信。我是当年樵夫的女儿来杀你。”吕后和萧何听了这话,立马照做,于是大将韩信就被杀了。

当然这都是民间评书演义所说,不足为凭。韩信被杀是因为功高盖主,是其本事过大,也是他不懂政治,也不懂“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的道理。

韩信在楚汉战争中立下不世之功,从而成为汉初三杰之一。然而天下初定,其带兵打仗的本事,反而成为了可以威胁君王的定时炸弹。让刘邦时刻警惕。

《史记》: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言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可是韩信被刘邦降为淮阴侯后,还大言不惭,处处夸赞自己的本事,管不住自己的嘴。而且韩信被杀还和政治有关,原来刘邦的嫡子刘盈年龄小,刘邦当时老了。一旦刘邦去世,没有人可以镇的住韩信,这样一来,刘盈的皇帝就坐不住了。

而吕后早就未雨绸缪,要让太子安稳的做江山,当皇帝。韩信就成了绊脚石,于是吕后联络萧何等丰沛功臣,联合杀了韩信。


凌烟阁主


谢悟空!兵仙韩信被吕雉、萧何在长乐宫钟室处死,并夷其三族,上演了一处中国历史"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的悲剧,一代名将韩信为何会落下被处死的下场,历史上有许多说法。



一是讨封说。韩信带兵给刘邦打天下,率军追项羽到荥阳时却原地按兵不动了,刘邦问萧何什么原因,萧何说,韩信这是在讨封呢,刘邦很不高兴,但为了笼络住韩信,便给韩信封了个"三齐王"和"五不死",韩信得到受封后,继续率兵攻打项羽,直到垓下之战,彻底消灭了项羽,但就是这次讨封,让刘邦感到了来自韩信的威胁,也为韩信后来被处死埋下了祸根。

二是窝藏说。韩信被封楚王后,在封地比较高调,巡查府县,前护后拥,招摇过市,神气活现,在其封地和皇上没有什么区别,特别是韩信广招门客,为己所用,还把项羽爱将钟离昧藏在府中,出入毫不避讳,被人告发,引起了刘邦的警觉,刘邦采用陈平调虎离山之计,以在陈与诸侯王相聚为由,立马将韩信拿下,并降韩信楚王为淮阴侯,居住在长安。



三是谋反说。韩信被罢王封候以后,常称病不出,公元前200年,韩信与握有重兵的边将陈豨合谋造反,公元前197年刘邦带兵平乱,韩信趁机叫人送信给陈豨,密谋在长安里应外合,被人告发,吕后和萧何利用韩信对萧何的信任,将韩信骗至长乐宫钟室杀害,终年35岁。

以上主要从韩信自身分析其被杀死的原因,当然是韩信被杀不可缺少的几个方面的原因,但我认为主要原因是韩信功高震主,威胁到汉朝江山社稷。韩信会打仗刘邦是承认的,所以他曾说带兵打仗我不如韩信,正因为韩信能打仗,也会打仗,所以他这样的人,才是刘邦最不放心之人,加之韩信战功赫赫,在军中和天下威望很高,有朝一日,他如不高兴,振臂一呼,那岂不是严重威胁到了汉朝江山的稳定?而且韩信这个人野心早已暴露,当年在攻打项羽的关键时刻按兵不动,要挟讨封,就给刘邦狠狠地上了一堂警告威胁课,受封后,纯粹拿自己当王看,把刘邦这个皇帝压根没当一回事,拉帮结伙,盛气凌人,和项羽手下私下有亲密接触,伙同陈豨密谋起兵,到了这种程度,岂有不杀之理?说到底,韩信是一个威胁天下太平的骄兵悍将,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动不动用兵说话,从不讲什么法规和道理,故都被拿来彰显法规尊严的反面教材,以确保天下长治久安。




从刘邦来讲,杀韩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确保天下安定,维护其封建统治。封建统治即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而韩信等诸侯王企图延续周朝分封制,想一方独大,搞个人说了算,这与刘邦想要建立的封建君主制社会制度产生了严重分歧和矛盾,国中有国,高度自治,拥有各项特权,这是刘邦坚决不能答应的,会严重影响到皇帝的权力,一句话,分封制和郡县制水火不容,成了威胁江山稳固的伴脚石和拦路虎,只有剥夺诸侯王的特权,才能确保社会长江久安,从这个角度看,摆在韩信面前的路只有两条,要么交权,要么被杀,当然韩信自己选择了造反被杀这条路。

另外,萧何参与谋杀韩信的原因主要是为了自保。当韩信企图谋反的消息传到宫中后,吕后找来萧何计议,萧何为了表明态度,和吕后上演了千古一杀的好戏。这是因为韩信当初是萧何举谏给刘邦的,谁都知道韩信最信任萧何,和萧何关系比较好,此时萧何如不积极协助吕后杀韩信,势必会落下同谋的罪名,其结果大家当然可想而知,为了自己保护自己,萧何不得不与吕后设计杀了韩信。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