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現南唐珍罕品,萬歲宮錢幸遺存

五代十國創珍《大唐萬歲光背當十型》銅錢賞考


再現南唐珍罕品,萬歲宮錢幸遺存

代十國時期南唐(公元937—975年)由中主李璟於顯德六年分別鑄有“唐國通寶”、“大唐通寶”,“開元通寶”三錢,錢文隸篆書體,多為小平形制,總體遺存較豐。同時,亦鑄有超大錢“大唐鎮庫”錢,乃為著名珍泉。

在此錢上之“大唐”二字,是為國號,故大唐通寶和大唐鎮庫二錢為國號錢,而唐代未用此鑄錢,故此“大唐”錢,特指五代十國時期之南唐。用國號鑄錢,乃祈國運長久之意,此在五代十國時期還有大蜀通寶、大齊通寶。而南唐中主李璟時期,最為特別的則是期間所鑄三錢均未採用年號,而是使用“唐國”和“大唐”國號,以及唐代的“開元”。因此,若見還有其它以“大唐”國號為名的錢,在結合書相辨識的基礎上,我們似可往南唐李璟所鑄這一方向考證認定。


再現南唐珍罕品,萬歲宮錢幸遺存

檢點愚帳中所藏,有一枚獨特的創見品,其乃於近年在大東北罐裝窖藏錢中首次發現,即“大唐萬歲”錢。該錢之前未見泉譜錄載,也未見新老泉家述及。故時至今日,愚特將其帳中點出,拍照亮相,首次公展於出來,並針對實物,來一番實證,是騾子是馬,只需一遛便可知矣。


再現南唐珍罕品,萬歲宮錢幸遺存

品文識書看書相。

一眼可見,其面文“大唐萬歲”四字,旋讀,其字雖不甚規範,然由字筆劃書意仍可識其乃隸書書體,這符合其時鑄錢書體使用背景。復可見其筆劃清晰,佈局規矩協調,書相凸顯古樸率真,幾分拙率,十分自然而無做作之感,可謂一目瞭然,而此書意風格,我們不僅可從“大唐通寶”錢上有所感覺,更是可從“大唐鎮庫”錢上感覺到,可以說,其書相在整體風格上辨識,是完全吻合南唐李璟鑄錢基本特徵的。

此外,“大唐萬歲”四字,乃為國號祈福政宣錢,愚見以為,其應該是屬於宮錢範疇,我們由此也似能感覺到,李璟非常在意“大唐”,或者叫做喜歡此國號,寧可不用自己的年號鑄錢,也要反覆使用此國號。其意無需多言,有大唐鎮庫錢,再有大唐萬歲錢,不僅符合其歷史背景,也在情理之中矣。故而,由此書相辨識,本品書相乃李璟官爐所出之宮錢,此門可開,馬相具備。


再現南唐珍罕品,萬歲宮錢幸遺存

觀鑄識體看鑄相。展目本品,其鑄制規整有加,直徑約為41.3毫米,重約20.74克,厚薄適中,形制乃當十型錢大小。其鑄相顯示,方圓廓正,坦平地章,穿輪乾乾淨淨。復觀其字廓,深竣挺拔,鼓凸得體,彰顯自然有度。其緣中寬,穿廓面窄背寬,形制上特徵並無疑點。而其文字筆劃上,則見其有不規則之處,而由此我們更可感到其與“大唐鎮庫”錢如出一轍,同爐同工同風格,不難意會。由此可見,本品整體較優之鑄相顯示,其應為李璟官爐所出,難有疑點,此門一樣可開,非騾子可比而馬體彰顯。


再現南唐珍罕品,萬歲宮錢幸遺存

辯鏽識漿看鏽相。不難看出,本品鏽相乃薄鏽濃漿之貌,如前所述,其出自大東北罐裝窖藏,雖千餘年過去,自然難有重鏽裹身,有東北罐裝窖藏錢眼力者皆不難辨別。復察其地章之上類黑漆古皮殼覆蓋,面背不一,深淺相間,分佈自然,試其皮殼鏽痂,亦是堅實不糟。再觀銅色(略見泛黃,然重量足,非黃銅矣),可見青幽,實乃地道青銅質地無疑,而銅色潤和,彰顯熟老之相。至此,一言以蔽之,本品之鏽相,看似新而實則老,昭然一派自然天成之相,無異無邪,此門已然得開,馬之皮毛不在話下矣。


再現南唐珍罕品,萬歲宮錢幸遺存

綜上所述,一番鑑賞,幾度審視,本枚“大唐萬歲”宮錢,三相一材,無一存疑,可謂開門見山,真實可靠。由此,其當為南唐李璟鑄錢再添一種,且至目前來看,其仍十分罕有,不見譜載館藏,亦尚未見公展亮相,愚見以為,其乃為宮錢,自然鑄量有限,遺存更為稀薄,故而其珍稀度當不在大唐鎮庫錢之下矣。

史來鑄錢,尤其是明清以前,年代久遠,史書失記不載之種,不計其數,而這些泉品,因中國地大物博,又因史鑄量多少、流行區域、匿藏方式等等之不同,其發現必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絕不可能在某時全部發現,自宋代泉譜出現以來,數百近千年來,不斷髮現,不斷認定,不斷填補空白,直至今天仍未停止,這道理一說就通,一聽就明,稍有歷史文化知識者,無需再加贅述。至於時下還有人,眼界狹窄,心態不正,泉識淺薄,還在抱著民國泉家們的見識論述不放,以為除了老一輩泉家所見所論為正確,凡後來發現者皆不能斷真,對此那也只能嗚呼哀哉,無需與之理論,畢竟這泉界林子大了,啥鳥沒有呢,此也再正常不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