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毀滅!武功強盛的清帝國軍隊,為什麼在帝國末期如此不堪一擊

說到清朝,其實這是對一般歷史愛好者既熟悉又陌生的朝代。說熟悉,是因為清朝題材的影視劇層出不窮,清朝的康雍乾也是知名度極高的皇帝,說起清朝來似乎誰都能說上幾句。說陌生,是因為絕大部分人對清朝的認識都是從影視劇和各種網文中獲得的,而這些內容往往和真實的清朝歷史相去甚遠。咱們就說清朝的軍制,可能一般人都知道所謂“八旗子弟”,都是提籠架鳥的紈絝子弟形象,到了晚清被西方列強的軍隊打得屁滾尿流。但實際上呢?八旗軍的戰鬥力並非一般人想得那樣不堪,而清朝面對西方列強的糟糕戰績,原因也很複雜,大伊萬在去年的文章中沒少對清軍進行分析。今天咱們篇幅有限,就不展開一一分析了,咱們就從清朝軍事制度的一個方面——士兵的貧困化導為何會導致軍力衰敗入手,談談大清王朝衰亡的原因。

晚清在對列強戰爭中的糟糕表現,是很多人輕視清朝軍力的主要原因

帝國毀滅!武功強盛的清帝國軍隊,為什麼在帝國末期如此不堪一擊

在很多人印象中,清軍戰鬥力是十分羸弱的,這主要是晚清面對列強時屢戰屢敗的糟糕表現導致的。但客觀地說,清朝實際上是中國曆代王朝中武功赫赫、軍力強大的一個王朝。縱向來比的話,是完全可以比肩漢唐的存在。從努爾哈赤開始,以八旗制度為基石的清軍在二百多年的時間裡創造了眾多輝煌的戰績——入關前打服了朝鮮、消滅了察哈爾、收服了漠南蒙古四十九部、征服了野人女真各部;入關後消滅大順、大西及南明諸政權、平定三藩、統一臺灣、雅克薩反擊沙俄、三徵準格爾、出兵西藏、控制青海、平定新疆、攻安南、伐緬甸、越過喜馬拉雅山遠征廓爾喀……其作戰範圍之廣、戰績之輝煌、對中國歷史貢獻之大,確實罕有其匹。而這一切,如果沒有清軍強大的戰鬥力為前提,那是斷然無法實現的。

與一般人想象不同,清朝其實是個武功赫赫的王朝

帝國毀滅!武功強盛的清帝國軍隊,為什麼在帝國末期如此不堪一擊

清軍為何能有這麼強大的戰鬥力呢?為何滿族以區區百餘萬人口,能夠實現入主中原、乃至建立亞洲最大帝國的輝煌戰績呢?這裡面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但筆者認為,清朝所建立的比較優秀的軍事制度絕對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清太祖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戰爭中創立了八旗制度。所有編入八旗的人都稱為“旗人”,旗人平時種田,戰時則按“五丁出一”的比例組成八旗兵出征。如果遇到大規模戰爭,則按“三丁出一”甚至“兩丁出一”的比例徵發兵力。八旗兵的這種兵民合一、且耕且戰的制度,既讓人口較少的滿族保證了兵源,又使其政權不需要像明朝那樣負擔鉅額的軍費開支。所以努爾哈赤得意地說:“我國人出則為兵,入則為民,耕戰二事,未嘗偏廢。”八旗軍雖然平常並沒有軍餉,都是自種自食,但他們和明朝的衛所兵不一樣,努爾哈赤建有嚴格而詳細的獎懲制度,八旗將士只要在戰鬥中立下軍功,都可以晉升官職。同時,每次打完仗的戰利品都由八旗旗主共同商議,根據各旗戰鬥中的表現進行分配,而表現出色的八旗將士將會分配到優厚的戰利品。因此八旗將士每次出征時,不但不會像《兵車行》裡面被徵發的府兵那樣悲苦愁怨,反而歡呼踴躍,就連他們的家屬也興高采烈,盼望著男人出去打仗分到戰利品。這種士氣上的差距,是他們能夠屢屢戰勝數量上佔優勢的明軍的重要原因。

《南漢山城》中士氣旺盛的八旗鐵騎吊打士氣低落的朝鮮軍的場景

帝國毀滅!武功強盛的清帝國軍隊,為什麼在帝國末期如此不堪一擊

清朝入關之後,絕大部分旗人都從關外隨清廷遷到了關內。為了解決這些背井離鄉的八旗將士的生計問題,清廷在多爾袞主持下開始實行“圈地”政策。“圈地”原本是把北京周邊的所謂“無主荒地”圈下來,按每個八旗兵三十畝的標準分配給他們,以作為他們養家餬口的來源。但是,滿洲貴族藉此機會,任意擴大圈地範圍,大肆圈佔漢人百姓的土地,造成民怨沸騰。為了穩固統治、緩和民族矛盾,“圈地”搞了幾年之後就被清廷叫停了。地不能圈了,但八旗士兵及其家屬還得吃飯,怎麼辦呢?於是清廷就開始搞起了“工資制”。所有八旗士兵按其武藝分為馬兵、戰兵、守兵三個等級,分別給予不同的軍餉標準,最高的馬兵是每月四兩白銀,最低的守兵也有一兩五錢。除軍餉外,每個八旗兵每年還另外有糧食可領,最高者每年領米四十八斛,最低者也有二十四斛。如果出征,在正常軍餉和糧食之外,每個月另發一筆出征津貼,稱為“行糧”。在清朝初年,八旗兵的這個待遇標準可不算低了,要知道,當時一個七品縣令的月俸祿才三兩銀子。

電視劇《于成龍》中八旗軍圈佔百姓土地的情景

帝國毀滅!武功強盛的清帝國軍隊,為什麼在帝國末期如此不堪一擊

除了八旗,清朝入關之後還以投降的明軍為班底,組建了一支“綠營”部隊。綠營兵和八旗兵不同,主要採取募兵形式。士兵一旦入伍,便端上了終身“鐵飯碗”,就算年老退役之後,還可以讓自己的兒子頂替自己當兵。綠營兵也和八旗兵一樣,按武藝分成馬兵、戰兵、守兵三個等級,但待遇標準就比八旗兵低了不少,最高的馬兵一個月才二兩白銀,最低的守兵每月只有一兩白銀。除此之外,不分等級,綠營士兵每個月再發三鬥米,出征時的津貼標準也比八旗兵低不少。雖然待遇差距很大,但在清初那個時代背景下,每個月能夠穩定地領到這些薪酬,綠營兵大體上也還能餬口度日,比起常態化欠餉的明朝軍隊已經好太多了。所以綠營兵對清朝總體上還比較忠誠,戰鬥中也能發揮出較強的戰鬥力。

清人所繪《董衛國紀功圖卷》,反映了綠營兵在平定三藩之戰中的重要作用

帝國毀滅!武功強盛的清帝國軍隊,為什麼在帝國末期如此不堪一擊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濟的發展,慢慢地出問題了。清朝自康熙年間開始進入所謂“康乾盛世”,到乾隆年間,經濟發展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最高水平,海量的白銀隨著對外貿易的興盛滾滾流入中國,隨之而來的就是逐步的通貨膨脹。為了解決通貨膨脹帶來的官員俸祿過低的問題,雍正帝推行了“火耗歸公”的改革,以收上的“火耗”部分充當“養廉銀”。一個縣令正式俸祿一個月只有三兩銀子,但各種“養廉銀”加起來卻可能達到三十兩乃至上百兩。官員待遇提高了,士兵的待遇卻絲毫沒變。八旗兵在清初還算優厚的待遇,到了清中期就開始變得捉襟見肘了。再加上清朝入關以後,旗人的人口數不斷增加,而清廷為了控制軍餉支出,規定的八旗兵兵額卻基本沒變,始終在二十萬人左右,因此很多旗人開始當不上兵了。經常是一家好幾個兄弟,只有一個人能補上旗兵的“缺”,領上軍餉和糧米,其他人只好靠著這一個人的收入過日子。這樣一來,那日子可就難過多了。

旗人家庭普遍人口多,這是清末北京的一個旗人家庭合影

帝國毀滅!武功強盛的清帝國軍隊,為什麼在帝國末期如此不堪一擊

那您要問了,難道其他當不上兵的人就不能去幹點兒別的營生補貼家用嗎?對不起,這還真不行。一方面,清朝統治者為了保證有穩定的兵源,不允許旗人隨意從事其他職業,另一方面,旗人作為“從龍入關”的群體,內心的優越感是根深蒂固的。他們總覺得自己高“民人”(即普通百姓)一等,不願意去從事“民人”乾的那些職業。清廷也曾鼓勵旗人返回關外,由官府免費分給土地和耕牛,令其從事農業生產,但旗人們極少人願意去當東北的老農民,清廷也十分無奈。既然如此,那旗人的生活就比較囧了,一大家子人吃一個人並不算豐厚的軍餉,經常餬口都困難,只好靠借貸和典當過日子。日子久了,債越欠越多,軍餉都夠不上利息了。法國傳教士白晉在其所著《康熙帝傳》中就描述說:“在北京為數眾多的八旗兵中,有一大部分由於債臺高築而陷於極度貧困,他們的軍餉大部分都付了債款的利息。”清廷為了維穩,偶爾也會拿出錢幫旗人們還債,然而治標不治本,用不了多久,旗人們一定又是債臺高築。看到這兒一定有人問:“八旗子弟不是都提籠架鳥,生活滋潤得很嗎?影視劇上難道是假的?”其實,提籠架鳥,看戲喝茶的八旗子弟,主要是旗人中的官宦子弟,家境比較優越。也有一些閒散旗人,旗兵沒當上,又不願從事其他職業,於是就過著渾渾噩噩的生活。但總體而言,清代旗人的日益貧困化是大的趨勢。由於過於貧困,無法生活,很多旗人不得不拋棄旗人身份,逃亡他鄉,從事其他職業謀生。乾隆時,吉林將軍就報告皇帝,說吉林境內近三分之二的旗人都是貧困戶,因而大批旗人逃亡他鄉,情況之嚴重可見一斑。

一般人對清朝“八旗子弟”的印象——提籠架鳥,無所事事,但其實大部分旗人生活是比較貧困的

帝國毀滅!武功強盛的清帝國軍隊,為什麼在帝國末期如此不堪一擊

八旗兵如此窘迫,綠營兵就更不堪了。綠營兵的軍餉本來就不多,往往還被上司層層剋扣,發到手裡就沒幾個錢了,清中期的物價又不斷上漲,根本就無法餬口。所以綠營兵大部分都只是佔個兵額,實際上都從事其他職業來謀生——有的給人當僱工,有的擺攤做小生意,甚至還有的去搞理髮、修腳,軍官只要有軍餉可以剋扣,也懶得過問士兵的“第二職業”。只有當上級要檢查部隊的時候,這些士兵才跑回來穿上軍裝,拿起兵器,列個陣,應付一下檢查。有的士兵有事走不開的,就臨時僱個人幫忙去湊個數。當時清朝六十萬綠營兵,只有西北綠營因為要對付新疆的叛亂而能保持一定的戰鬥力,其他地方的綠營,尤其是長期無戰事的南方各地綠營中這種濫竽充數的現象可謂相當嚴重和普遍。士兵都在忙著搞第二職業謀生,哪裡還有時間和精力去搞軍事訓練呢?又怎麼可能去精心進行武器保養呢?上了戰場自然也不會去真的拼命。於是當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的時候,就出現了很多匪夷所思的現象。比如清理炮膛卻清出了鳥窩,比如幾千綠營死了幾十個人就一鬨而散,比如綠營兵手上的火槍擁有一百多歲的“高壽”,鏽到扳機都扣不響……

電影《大清炮隊》中農民被臨時僱來冒充綠營兵應付檢查的場景,老人、小孩乃至婦女都被僱來冒充綠營兵

帝國毀滅!武功強盛的清帝國軍隊,為什麼在帝國末期如此不堪一擊

就這樣,清朝統治者以每年近兩千萬兩的軍餉支出,養著八十萬八旗兵和綠營兵,卻搞得士兵貧困、戰鬥力低下。當太平天國的風暴和列強的壓力一起逼來的時候,他們所能依靠的救命稻草,也就只有湘勇、淮勇這種團練武裝了……

清朝晚期,湘勇成了清廷的救命稻草

帝國毀滅!武功強盛的清帝國軍隊,為什麼在帝國末期如此不堪一擊

至此,咱們的“帝國衰落的軍事密碼”系列文章就結束了,咱們分析了唐朝的“府兵制度”、宋朝的“禁軍制度”、元朝的“軍戶制度”、明朝的“衛所制度”、以及清朝的“八旗制度”,從軍事制度這個角度分析一個王朝的衰落的原因,希望對大家看待歷史提供有益的參考。

參考文獻:《清史稿》、《清實錄》、《大清會典》、《皇朝文獻通考》、《綠營兵志》、《中國軍費史》、《中國軍事史(第三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