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中醫館運營三大模式探討

新冠疫情對互聯網醫療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積累了大量C端客戶群體,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客戶線上“尋醫問藥”的習慣,各大醫院也加快了互聯網平臺的建設,對未來互聯網醫療行業發展的推動起到了積極作用。

這種情況下,就對中醫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如果不進行模式調整和價值重塑,很可能被市場淘汰,下面就中醫館經營的三種模式做簡要分析,希望能對中醫館從業者有一定的啟發。

後疫情時代,中醫館運營三大模式探討


一、診療模式

大家談到醫生,腦海裡就會蹦出這樣一些句子:救死扶傷,而過去醫館基本上是醫生掌管和提供服務,本能的就把診療作為了醫館的主要業務,其特點是:

1、診療是一種效果行為,把病治好是唯一的標準;

2、診療雖最為剛需,但屬於健康行為最末端,相比其他健康需求如養生、醫美、運動健康等,所佔市場份額小;

3、診療競爭最為激烈,醫院、醫館、藥店都在同臺競技,大病重病去醫院,小病小痛去藥店,醫館在夾縫中求生存,進退兩難。

4、診療作為醫館的主要業務,非常適應經濟不寬裕的年代,吃不飽飯的年代,大眾都是迫不得已才去看病,哪有閒錢閒心來治未病、養生、延年益壽、求美。

在好醫生資源稀缺的今天,中醫館要提升診療效果和培養自己的人才,需要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努力,步履艱辛。

今天,大眾富裕了,對健康的要求不再是單一的診療需求,而是治未病、養生、更美更年輕更健康更有活力等,以診療經營模式為主的醫館就很難滿足大眾健康需求,必將被淘汰。

國家的政策也是鼓勵健康養生、治未病,減少醫保負擔。

可惜我們很多醫生、醫館經營者沉迷於只要診療效果好不愁生意的思維模式,到醫館關閉那天可能還不明白死在哪個環節。

2、診療+產品經營模式

互聯網時代,這種模式有天生的優勢,表現在:

診療作為醫館的基礎業態,是醫館生存和打造品牌的基礎和落腳點,也是醫館核心技術打磨、提升的關鍵,必須在診療技術、知識系統、人才等方面進行大力投入。但醫館靠診療收入是很難支撐醫館的生存和發展,必須要其他的收入來彌補。

互聯網技術,讓醫館運營突破了區域性限制,只要你有核心技術和產品,低成本運營也能直接面對上百萬上千萬的健康需求者,將會對診療業務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還能實現健康產品的規模化銷售,提高醫館收入和效益。

杭州的方回春堂是最典型的案例,診療的基礎上,不斷研發新的健康產品,在天貓、傳統渠道、微商渠道進行銷售推廣。

診療+產品經營模式,對醫館經營者的要求比較高,既要懂醫館運營,又要懂產品運營,還要熟悉互聯網,可惜,目前中醫館很少有這方面的人才,而且中醫館的領頭人多為醫院出來的醫生、專家,市場理念落後、保守,性格固執,加上中醫辨證施治的理念根深蒂固,這種模式執行起來會非常不習慣。

但再難也比做診療模式等死找死要強。

後疫情時代,中醫館運營三大模式探討


3、醫生價值鏈模式

醫生價值鏈模式,其核心就是利用互聯網打破醫館經營的封閉性,去除醫館的中介行為,重新架構醫館、醫生、健康需求者之間的關係,圍繞醫生、客戶構建價值鏈,釋放醫生個體價值,實現核心資源高效低成本的運營,構建出全新的健康服務價值。

目前也出現了類似的整合,如快問中醫、醫生集團和其它的一些互聯網醫療平臺,但本質還是封閉性的,藉助醫生來打造自己平臺品牌為主,運營成本和效率都不佔優勢,也難以取得醫生的認同和配合。醫生價值鏈模式的運作將會更輕,效率更高,醫生價值挖掘更深,服務面更廣。

1、醫生是醫療價值鏈的核心,醫生價值的挖掘和釋放才是關鍵;

2、封閉性的醫館經營模式,越來越難以滿足醫生特別是好醫生的價值需求;

3、自媒體時代,醫生個體品牌崛起,更多的好醫生將脫離醫院醫館、職稱也會活的很好,收入是原來上班的幾倍甚至幾十上百倍;

4、通過對醫生資源的整合和提供高效的服務,為醫生“診療+產品+服務”的高效運作模式,徹底去除醫館、平臺的中介行為。

5、AI時代,醫館市場價值不再取決於數量,而取決於質量、服務和連接能力。

醫館一旦從療效競爭走向產業和服務競爭,基本上就需要重構醫館的價值創造系統,其競爭維度不再取決於少數醫生的技術和努力,而取決於營銷職能和技術職能上的所有人,所有做事情的勞動者,以及他們的職業化程度和專業化水平,而且好的模式就像吸鐵石一樣,把行業頂級人才源源不斷的吸收過來。這一點在互聯網時代更加凸顯,如果醫館不圍繞客戶價值建立知識系統和醫生價值鏈創造體系,進而用互聯網對醫生價值進行賦能,就難以打開醫館的服務邊界,無法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