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關家堖:百團大戰的最後一戰,真實歷史比影視慘烈百倍

1940年10月,中共中央軍委委員、八路軍副總指揮(第18集團軍副總司令)彭德懷來到前線炮團哨所,右腳蹬在戰壕邊上,雙手舉起望遠鏡觀察對面敵情。正在前線採訪的《新華日報》記者按下了快門,拍下了彭德懷在抗戰中最著名的一張照片。

亮劍關家堖:百團大戰的最後一戰,真實歷史比影視慘烈百倍

這裡是晉中山區的一個小山村關家堖。彭德懷觀察的對面敵軍,就是被八路軍129師主力團團圍困的日軍岡崎支隊(相當於一個日軍營級大隊)。

支隊長岡崎謙長中佐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27期的畢業生。此前,他率領支隊深入太行根據地進行掃蕩,在地形不熟的情況下,誤打誤撞地打進了八路軍黃崖洞兵工廠,繳獲手榴彈2000枚,子彈1萬發,並破壞了兵工廠設施。對於人均只有3到5顆子彈,嚴重缺乏彈藥的八路軍來講,這是個極其痛心的損失。

亮劍關家堖:百團大戰的最後一戰,真實歷史比影視慘烈百倍

岡崎支隊以500多兵力橫行根據地,破壞了八路軍視為掌上明珠的黃崖洞兵工廠,自然成為彭德懷欲除之而後快的眼中釘。他早就有心一舉全殲日軍1個大隊,從而終結日軍以大隊為單位就敢闖入根據地掃蕩的作戰模式。於是,彭德懷決心調集正在蟠龍鎮一帶休整的129師主力,圍殲岡崎支隊。

10月29日,岡崎支隊於開始返回出發地武鄉縣東村。途中不斷遭到八路軍的攻擊。岡崎很快感覺形勢不妙,因為八路軍在攻擊中居然使用了迫擊炮,這是頭等主力部隊才會有的重武器!他不敢戀戰,只顧率部一路狂奔。

晚上20時30分左右,岡崎支隊到達位於武鄉縣蟠龍鎮壁村以北約6500米的關家堖。岡崎發現,前有堵截後有緊追,繼續行軍很有可能在半路上被絕對優勢的八路軍消滅,於是他下令搶佔關家堖,堅守待援。

亮劍關家堖:百團大戰的最後一戰,真實歷史比影視慘烈百倍

這是一場慘烈的惡戰。八路軍調集129師385旅和386旅主力、新編第10旅及決死一縱隊各一部,將岡崎大隊包圍在關家堖高地,於30日凌晨4時發起總攻。開戰第二天(10月31號)上午10點多,岡崎被炮彈炸死,但支隊剩餘日軍仍然負隅頑抗了6個小時以上。

為解救被圍部隊,日軍派飛機輪番對八路軍進攻部隊進行轟炸掃射。激烈的戰鬥持續兩晝夜,八路軍發起10次猛攻。31日下午,1500多名日軍在10餘架飛機配合下,分兩路逼近關家堖。在消滅大部分日軍後,彭德懷下令撤出戰鬥。

八路軍戰報稱,殲滅日軍岡崎支隊大部400多人,自身傷亡600餘人。不過,從近年來綜合各類史料看,八路軍傷亡應在千人以上。

日軍善於利用地形、善於構築工事、合理配置火力的實例,特別是眾多非常實用的“貓耳洞”,使身經百戰的八路軍將領很受啟發,戰後專門組織幹部前來學習。日軍的“貓耳洞”工事從此成為八路軍的標準單兵掩體結構,直到二十世紀80年代的對越自衛反擊戰都還在使用。

亮劍關家堖:百團大戰的最後一戰,真實歷史比影視慘烈百倍

在關家堖戰鬥中,參戰部隊傷亡很大,甚至有些部隊可以說是大傷了元氣,但從另一方面講,過硬的部隊只有從血與火的戰場才能真正歷練出來。

當年129師和決死一縱隊直接參加一線強攻的7個團,後來成為全軍都數得上的主力。在經歷多次編制調整後,今天解放軍陸軍的現役18個集團軍中,仍有6個團在列。

這一戰,也是影視作品《亮劍》中李雲龍在李家坡全殲山崎支隊的原型。只是真實的歷史更加慘烈,缺糧少彈、訓練不足的八路軍與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日軍作戰,不可能像抗日神劇一樣神功附體、手撕鬼子,只能用更多的鮮血去換取難能可貴的勝利。

65年後的2005年, 90歲高齡的李德生上將(當時任769團一營營長)回憶起關家堖戰鬥,仍然慟哭不止,淚流滿面,只是一個勁地說“太慘烈了!

(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