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寶蓮從大賣場撤離 官方迴應:是渠道策略調整

走大眾化路線的彩妝品牌美寶蓮正在告別商超渠道。

據北京商報報道,美寶蓮在北京家樂福、沃爾瑪、物美等大賣場的櫃檯貨架已大面積空置。一名前家樂福美寶蓮櫃檯銷售人員透露,大約從今年5月開始,美寶蓮就陸續撤離超市大賣場渠道,只保留了家樂福雙井店等少數幾家業績較好門店的櫃檯。

8月22日下午,歐萊雅集團公關部相關負責人告訴界面新聞,逐漸減少和關閉商超渠道,是美寶蓮品牌主動做出的渠道策略調整。在隨後發出的一份聲明中,歐萊雅中國表示,中國彩妝消費者對個性、快捷、體驗感強的消費趨勢轉變以及更趨向於單一渠道購買的行為,是電商和精品店崛起的重要因素。為迎合市場及消費趨勢,歐萊雅中國主動調整渠道戰略,“部署以電商、 化妝品店、百貨公司、購物中心及新型精品店等為重點的渠道策略”,同時發展新零售以提升消費體驗。

美寶蓮從大賣場撤離 官方回應:是渠道策略調整

實際上,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增長強勁的中國美妝市場給化妝品品牌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如何滿足新興的消費需求、進行渠道調整與革新等,都是品牌商們需要應對的課題。對美寶蓮來說,亦是如此。

作為歐萊雅集團大眾化妝品部的彩妝品牌,美寶蓮於1997年進入中國市場。在中國彩妝市場發展初期,美寶蓮通過佈局商超、百貨等主流渠道,接觸到了最廣泛的大眾消費者,併成為大眾在彩妝領域消費的重要品牌。但隨著中國美妝市場的快速發展,美妝消費渠道與消費者需求都在發生改變,傳統的超市、大賣場渠道已經不能適應品牌形象升級、強調消費者體驗的轉型發展需求。

上述家樂福美寶蓮櫃檯銷售就對北京商報表示,超市櫃檯的商品通常都由超市訂貨員訂貨,由於貨品不全、無法試妝等常見問題,如今銷售明顯下滑。同時該渠道化妝品客流相對稀少,雜項費用成本也較高,正在被不少化妝品品牌淘汰。

事實上,如今在化妝品銷售中,百貨、超市和大賣場渠道的重要性日益降低,電商和專賣店渠道的重要性得到了顯著提升。天風證券針對化妝品行業的研究報告顯示,從2011年到2016年,顯著下降的渠道有兩個,其中百貨由26.1%下降至18.7%、超市和大賣場由(通常稱之為KA渠道)34.1%下降至26.9%;而顯著上升的渠道是電商和專賣店(通常稱之為CS渠道),其中,電商渠道佔比由5.2%提升至20.6%,專賣店渠道由15.8%提升到了18.2%。

彩妝也是整個美妝行業線上增長最為顯著的品類。根據天貓提供的數據,2017年彩妝品類在天貓獲得了約70%的增長,其中粉底液的增長高達178%。近日,天貓大快消總裁胡偉雄曾對界面新聞透露,目前美妝行業來自互聯網渠道的銷售佔比已達35%,預計在兩年之內會增至50%。

美寶蓮自然也發現了消費者購買美妝產品選擇渠道偏好的改變,今年開始,它有意加大了在電商和專賣店渠道上的佈局。

今年3月,美寶蓮在天貓渠道引入了FIT me粉底液,並提供線上試色體驗服務。美寶蓮紐約中國區品牌總經理當時就表示,未來美寶蓮會推動更多新品快速進入中國市場、爭取與全球同步,專門針對中國市場進行新產品研發,並計劃與天貓美妝合作,實現產品“先試後買”和“極速達”。在專賣店渠道上,美寶蓮也試圖加強其在屈臣氏的存在感。2月,歐萊雅集團與屈臣氏合作試水Colorlab彩妝體驗空間,美寶蓮在店內佔據了非常有力的位置,它與巴黎歐萊雅的陳列面積佔比超過了30%,這在過往的屈臣氏門店很少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