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紀告別"寒武紀時代"

寒武紀告別

談到寒武紀這家公司,很容易讓人聯想起古生代的寒武紀,那是現代生物的開始階段。過去幾年,AI賽道快速發展,市值井噴,行業欣欣向榮。對於包括寒武紀在內的許多AI公司而言,那段時光就好像產業的"寒武紀時代",象徵著生命和希望。

如今,告別AI創投的寒武紀時代,隨著越來越多新的"生命"出現,弱肉強食的自然規律開始作用在是商業社會,寒武紀們似乎也沒有了過去的雄姿英發。

近日,寒武紀發佈2020年第三季度報告,意料之中,這又是一份虧損的財報。前三季度,寒武紀實現營業收入1.58億元,同比增長42.97%;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3.09億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4.62億元。

當然了,對於一家技術型公司,眼前的虧損其實可以接受。只不過在這個對手頻頻出現的AI芯片叢林中,寒武紀的未來究竟將走向何方呢?

"出水口"大於"進水口":寒武紀如何堅守"長期主義"?

告別華為的寒武紀,似乎讓不少人對它的未來產生懷疑。

確實,根據此前寒武紀的招股書顯示,在2017、2018年寒武紀的收入中,華為的訂單分別貢獻了98%、97%。以此看來,華為的離去,對寒武紀的打擊不可謂不大。

不過對於寒武紀而言,在優化營收結構方面確實有可圈可點之處。此前發佈的半年報顯示,2019年以前作為寒武紀營收主要來源的終端智能處理器IP授權業務,收入為476.67萬元,同比減少85.07%。公開資料顯示,上半年在該業務大幅縮減的狀況下,寒武紀仍可以將營收同比降幅控制在11%左右。

芯片行業,不管是設計,還是流片,都需要鉅額的資金。而且這會是一個長期賽道。沒有人知道技術落地的時間點,這就意味著持續鉅額資金投入成為發展的標配。故而我們看到許多虧損著的AI領域公司,都喜歡用"長期主義"來自我標榜。

但就像郭德綱相聲中的那一句:"四個說相聲的對著罵街,誰活到最後,誰就有話語權,誰就是藝術家。"

AI賽道的長期性,這要求"掘金者"有能力去打好這場持久戰才行,"活"到技術落地和爆發,才有資格分享技術帶來的商業紅利。

報告顯示,期內寒武紀研發費用達到4.33億元,同比增長近33%。在芯片領域,這種量級的研發費用並不罕見。根據英偉達2020財年財務報告,截至2020財年末,英偉達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108.96億美元,2020財年英偉達的研發費用為28.29億美元。華為海思未上市,據公開報道2019年研發投入約為24.39億美元。

相對於這些科技公司,寒武紀的研發投入似乎還差了點。當然了,和巨頭相比,寒武紀的融資渠道似乎有些單一了些,故而研發投入尚具有一定的差距。

沒有科技巨頭那般有力的資金"輸血",如何負擔"銷金窟"般的AI芯片市場?如何支撐自己做到長期主義?而這或許也是華為離開後,很多人對寒武紀發展表示擔憂的原因所在。

或許也正是因為如此,寒武紀開始加大銷售方面的投入。

在第三季度財報發佈後,寒武紀方面表示,營收增長主要系智能芯片及加速卡業務、智能計算集群業務等收入增長所致。此外,公司銷售費用、研發費用均保持增長,其中銷售費用暴增233%,達到2476萬元,公司稱主要系加大銷售投入,銷售人員增加導致職工薪酬大幅增長所致。

結合寒武紀自身情況,這份銷售投入其實都是該花的錢,具體投入回報比如何,在今後的財報中我們可以推測端倪。

只不過目前看來,資本市場似乎對寒武紀的態度不是那麼的友好。之前半年報發佈後,有報道稱,寒武紀股價一度下跌7%,市值蒸發超過50億人民幣,跌破700億。而這一次,10月28日收盤時,寒武紀股價下跌1.89%,報183.89元,總市值735.74億元。

如何提高自己的想象力,進而獲得資本市場的認可。這對於寒武紀而言,或許也是當前急需解決的一個問題。

基礎層硬傷所限?技術開源成"定時炸彈"

關於AI,一般觀點認為分為基礎層,技術層和應用層,而基礎層又包括數據和計算能力。在這裡面,數據絕對是其中的核心,掌握了上游的數據就可以制約下游的技術發展和技術應用。

毋庸置疑的是,越重要,玩家往往越少。據有關資料顯示,AI產業各層企業比重分化較為明顯,其中應用層企業佔比最高,達到77.7%;其次是技術層企業,佔比為 17.9%;第三是基礎層企業,佔比為5.4%。

可如今我們看到,越來越多掌握數據"石油"的企業開始佈局技術層,例如寒武紀所在的AI芯片賽道。除了我們都知道的華為以外,BAT也紛紛下馬開始佈局。例如阿里的"平頭哥",騰訊投資了芯片公司燧原科技,而百度則與三星展開合作。

關於數據層和技術層的碰撞,有這樣一個比喻:數據是原料,技術是菜譜。但菜譜可以到處流傳,原料不是誰都有;菜譜會不斷更新完善,但始終受制於原料。而菜譜流傳對應的AI產業發展就是技術開源論。如今看來,這似乎也是對許多技術層公司最大的威脅。

事實也的確如此,國內方面,自2011年開始,阿里一直都在參與技術開源社區的建設,目前Github上主體賬號的總項目數是國內最多的;而百度方面在技術開源上也是動作頻頻。例如之前開源其自動駕駛系統Apollo,其自動駕駛軟件可供任何人免費下載及修改使用。此外,還有其人工智能綜合平臺"百度大腦"底層的深度學習平臺Paddle,自研的底層區塊鏈技術XuperChain等。

從某種程度上講,技術開源,這似乎成了科技巨頭們的某種默契,但這或許也會對垂直技術層領域的企業帶來打擊。是對本身掌握在少部分手中的技術"洪水"進行"洩洪"。

AI芯片這條賽道,不少投資人都對它敬而遠之。不像其它領域,會有不少"追風者"出現。寒武紀在巨頭尚未顧及之時迅速崛起,為自己贏得不低的市值。然而隨著華為從朋友變為對手以及其它巨頭的紛紛入局,這對於其所處賽道賽手的"稀缺性價值"存在一定程度的稀釋,或許這也是為什麼財報發出資本市場反映不佳的一個原因吧。

對於寒武紀而言,目前其實多少有些矛盾。

參考其它技術層企業,例如科大訊飛、商湯、曠視等,採取多角化與縱深化這兩種路徑,即技術層的橫向擴張以及人工智能產業的縱向打通。

從多角度來看,以曠視科技為例,據天眼查app檢索顯示,有高達24條對外投資。通過投資,這些AI技術層的獨角獸們可以對投資企業進行自己的技術輸出,這實際上也起到了消化自身技術的作用,使得自己的技術研究看起來有更多的落地。

寒武紀告別

但對於寒武紀而言,缺少了華為這個大客戶,現在還在提高銷售費用,並且研發費用降不下來,對外投資這條路似乎是很難走通。

而縱深化層面上,同樣也有不少的顧慮。

一方面,自己做硬件去消化自身AI芯片,做硬件有多少坑需要踩我們暫時不說,光鉅額的投入或許就讓很多技術層企業望而卻步;另一方面,在AI芯片領域,相對於其它科技巨頭,寒武紀具備中立性這一稀缺性優勢,一旦自己親自做起終端設備,這可能會對其中立性產生一定的傷害。

如此看來,寒武紀在告別AI產業快速爆發的"寒武紀時代"之後,似乎迎來了越來越複雜的市場競爭狀態。當然了,寒武紀本身的技術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不然當初華為也不會與它合作。只不過在未來面對新的挑戰時,寒武紀將會如何見招拆招?讓我們把答案交給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