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班廣東人不是網紅,帶貨能力卻以一敵十!

近段時間,官員“直播帶貨”在全國成為一種潮流,向來“先行一步”的廣東更是提早抓住這一“風口”,不少市縣(區)主官擼起袖子開直播,為當地產品尤其是農副產品“打call”,以打開銷路、提升銷量,對沖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影響。

根據公開報道,今年2月以來,廣東已有超過10名市縣(區)主官走進直播間這並非簡單地趕時髦、追潮流,而是疫情下的主動求變。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農副產品物流運輸和交易受限,不少農副產品陷入滯銷困境。這不僅打擊了當地經濟發展,更增加了因疫情致貧、返貧的風險。

何以解滯銷之困?習近平總書記今年4月在陝西考察時一語道破:“電商在農副產品的推銷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是大有可為的。”“大有可為”四個字,深刻指出線上經濟的巨大潛力。

就目前效果來看,廣東的市縣(區)主官們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帶貨成績單。除此之外,這種方式還帶來了哪些新氣象?是應急之舉,還是長效之策?能否解農產品滯銷之困?

解鎖網絡銷售新技能

一場疫情,讓廣東一批領導幹部解鎖了網絡銷售新技能。這是領導幹部積極擔當、主動作為,落實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體現。

市縣(區)主官們賣的貨五花八門,以特色農副產品居多。例如,東莞市市長肖亞非推銷該市的服裝衣帽、電子產品和農副產品;韶關市市長殷煥明為該市旅遊業和農特產品代言;乳源、徐聞、饒平、遂溪、連山等縣的縣委書記或縣長,則分別為茶葉、菠蘿、柑橘、番薯、大米等農副產品帶貨。

這班廣東人不是網紅,帶貨能力卻以一敵十!

韶關市始興縣縣長葉洪番化身“網絡主播”,通過直播的方式“吆喝”叫賣枇杷。

直播時,市縣(區)主官一改往日嚴肅的形象,化身網友的“老朋友”,使出渾身解數帶貨:有的在直播間裡賣力“吆喝”,有的把直播場景放在田間地頭,還有的下田挖紅薯、摘果子。雖然他們大多都是職業生涯第一次,但表現可圈可點,並得到廣大網友的認可。可以看出,他們對直播非常重視,在“場外”做足了準備。

“流量”到“銷量”的轉化率也頗高。據公開報道,湛江遂溪縣委書記餘慶創首場直播吸引288萬名網友觀看,90噸番薯銷售一空;韶關乳源瑤族自治縣代縣長鄧國雄直播3個小時,銷售額突破18萬元;潮州饒平縣縣長陳躍慶一場直播賣出2萬多斤潮州柑;梅州五華縣縣長朱少輝直播一小時接到2.1萬單。

由此可見,市縣(區)主官似乎帶有天然的“網紅屬性”。實際上,正是由於他們主動擁抱互聯網,用最新的溝通方式和互動手段,與民眾、網友交流,為農民紓困解難,用真實和真誠打動了網友。這無疑是一種成功的政務服務創新。

在廣東,市縣(區)主官直播今後將成為常態。日前,廣東省農業農村廳與某電商平臺達成戰略合作,未來三年內,每月都會有市縣(區)主官線上直播、助農賣貨。

但是,市縣(區)主官們平時公務繁忙,沒有太多時間放在直播帶貨上。為解決這個問題,廣東有些地方嘗試組建工作團隊,如在省農業農村廳指導下,省人大代表、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縣長馮紅雲正計劃組建團隊,為她提供內容策劃和拍攝等工作支撐。

相信在未來,廣東還會出現更多更專業的“網紅”領導幹部。

這班廣東人不是網紅,帶貨能力卻以一敵十!

用好“有形之手”“神奇之手”

其實,市縣(區)主官並非是做“主播”這麼簡單,而代表的是政府這隻“有形之手”,表面上是推銷產品,內涵則在於發揮政府引導作用,激活市場的主導作用,以延伸農業產業鏈,助力鄉村振興、消費脫貧。

如今,互聯網“神奇之手”的作用日益顯著。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4月28日發佈的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網民規模突破9億,數字經濟擁有堅實的用戶基礎。

廣東是互聯網大省,據《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19》評估,關東互聯網發展水平位居全國第二。根據廣東省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0年底前4G網絡將在全省城區、鄉鎮、行政村全覆蓋,5G網絡建設也在部署實施中。廣東數字農業農村建設的加快推進,農村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為“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打下堅實的信息技術基礎。

如何用好“有形之手”和“神奇之手”?市縣(區)主官“觸電觸網”就找到了一個很好的結合點。比如,遂溪縣下六番薯雖然早已是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但名氣一直不夠大,縣委書記餘慶創的一場直播,不僅將品牌徹底打響,也示範帶動了當地直播電商的發展。

直播帶貨打開滯銷缺口後,產品特色和質量等市場要素則決定了能走多遠。

這班廣東人不是網紅,帶貨能力卻以一敵十!

領導幹部直播帶貨,意味著用個人的信譽甚至地方政府的信用為產品“背書”。對消費者而言,這樣的產品更信得過;就產品本身來說,直播倒逼幹部們對產品從源頭到流通的各個環節要知根知底、嚴格監管。

據馮紅雲透露,曾有蜂農找她幫忙帶貨,但在瞭解到其自產的蜂蜜還達不到食品安全要求後,便婉言拒絕了。這種嚴把質量關的堅持值得肯定。

更大的功夫要下在屏幕外

面對疫情挑戰,危中求機、化危為機方是制勝之道。正是看到了直播電商的新機遇,市縣(區)主官們才紛紛披掛上陣,借直播東風,撬動產銷變革。

在直播推銷農產品受歡迎背後,是廣東各地對改革農業生產方式的積極探索。以徐聞為例,3年前開始發展多元化產品,已引進推廣9個新品種,菠蘿銷售期從一個半月變為半年;菠蘿加工能力從10萬噸增至22萬噸,並開發出菠蘿酒和鳳梨酥等深加工產品。

這班廣東人不是網紅,帶貨能力卻以一敵十!

表面上看,面對疫情挑戰,市縣(區)主官直播帶貨是無奈的應急之舉。但實際上,在他們的帶動下,這種形式可以轉化為常態機制,成為解決農副產品滯銷問題,幫助農民脫貧增收,拉動當地經濟發展的良策。

廣東不少地區已在加快直播電商領域佈局,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如廣州今年3月出臺直播電商發展行動方案,從培育直播機構、孵化網紅品牌、培訓帶貨達人等方面提出16條政策措施;清遠則大力培育了一批鄉村新聞官,作為直播推銷當地農副產品的中堅力量。

必須看到的是,官員直播帶貨背後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人財物產供銷等若干環節,倉儲、物流、質檢、保鮮等環節配套都需跟上節奏。因此,市縣(區)主官們要把更大的功夫下在直播屏幕外。

這班廣東人不是網紅,帶貨能力卻以一敵十!
這班廣東人不是網紅,帶貨能力卻以一敵十!

來源:南方+客戶端

編輯:卓佩儀

校對:陳大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