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歲拍《西遊記》,59歲拍完《西遊記》,她的一生有喜亦有憂

在知乎上有個論題"哪些東西承載著你的童年回憶"

下面的答案可以說是五花八門,有的人說是金庸的武俠小說,類如古天樂版的《神鵰俠侶》、83年版的《射鵰英雄傳》;有的說是上海美影廠製作的動畫片,類如《黑貓警長》、《葫蘆娃》;還有的說是各色的情景劇,類如《家有兒女》、《武林外傳》...

知友們的答案,可謂是五花八門。

這些答案,小清都很贊同,但如果讓小清來回答這個問題,小清會答86版《西遊記》。

53歲拍《西遊記》,59歲拍完《西遊記》,她的一生有喜亦有憂


因為這一版《西遊記》承載著我的童年回憶,它拍出了我心中真正的西遊。但在那之後,在那麼多的西遊改編劇裡,我再也沒有看到一部真正的《西遊記》。

86版《西遊記》有靈魂,之後的《西遊記》只有皮囊。

86版《西遊記》有靈魂人物——楊潔,之後的西遊記只有流量人物——小鮮肉


53歲拍《西遊記》,59歲拍完《西遊記》,她的一生有喜亦有憂


在大家的記憶中,86版《西遊記》是史上第一部被搬上熒幕的《西遊記》。但實際上不是的,第一部《西遊記》是日本人拍的。

1978年,日本人首次將《西遊記》影視化,在這一版中唐僧竟由女人扮演,四個徒弟的扮演者也是流裡流氣。說它是《西遊記》,不如是《惡搞西遊記》。

正因如此,這版《西遊記》只在中國播了三集,就被停播,因為它與我們記憶中的《西遊記》完全沒有聯繫,甚至在大部分人看來,這是侮辱了我們的名著。

53歲拍《西遊記》,59歲拍完《西遊記》,她的一生有喜亦有憂


但是就是這樣一部《西遊記》,竟然火到了國際上。

真是讓人不知道該說什麼。

以至於在看完日版《西遊記》後,不少人都認為應該拍一部屬於中國人真正的《西遊記》,在這其中就有楊潔導演。

楊潔和《西遊記》的不解之緣也正是從這裡開始。

但直到四年後,楊潔才等來了這個機會。

1982年,中央電視臺決定拍攝一部屬於中國人自己的《西遊記》,但是說說容易,做做難。誰來拍?誰來組織呢?經費誰來出呢?這都是難題。

最終楊潔接下了這個難題,而這個時候的她已經53歲高齡了。

53歲的她,高齡卻絕不低能。

但接下《西遊記》的拍攝對楊潔來說,只是一個開始,更大的挑戰在後面等著她。

53歲拍《西遊記》,59歲拍完《西遊記》,她的一生有喜亦有憂


"只要有堅強的意志力,就自然而然地會有能耐、機靈和知識。"——陀思妥耶夫斯基

很多人可能都知道,楊潔導演本人並非影視導演專業出生,她的本行是戲曲導演。但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說的那樣,楊潔導演雖然沒有拍攝相關影片的經驗,但是她有堅強的意志力。

《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四人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方能取到真經。

《西遊記》外劇組全員要經歷三大難,方能拍成西遊。

第一難:演員

《西遊記》是改編自明代小說家吳承恩同名小說,小說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的長篇神魔小說。

故事中的每個人物都飽滿鮮活、性格迥異,深受讀者喜愛。對於讀者來說,在書中看到不同的人物,是開心的,有趣的。但是對於拍攝者來說則是痛苦的——這些演員要去哪裡找?

孫悟空:雖然孫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齡童老是用孫大聖的名頭,到處刷臉,甚至在吳承恩的故居里都貼滿了自己的照片。但其實剛開始孫悟空這個角色,找的不是他,而是其他人。

但當時他爹舉賢不避親,向楊潔導演推薦了六小齡童。雖然楊潔導演一開始並不同意這個提議,但是後來經過經過多方面考慮楊潔導演最終還是選用了六小齡童,這或許也是若干年後,楊潔導演回想起往事,認為做的最後悔的事之一吧!

唐僧:相信很多人都和小清一樣,都是長大後在網上衝浪,看到有人說唐僧換了三個人,才意識到《西遊記》裡的唐僧竟然是由三個不同的人扮演的。

53歲拍《西遊記》,59歲拍完《西遊記》,她的一生有喜亦有憂


第一任唐僧是汪粵,但是他只演了三集,就離開了劇組。因為他覺得這部戲沒有前途,而且當時正巧有電影請他去當男主。

第二任是徐少華,可惜他也沒演多久就走了,因為他要回學校唸書。

第三任是遲重瑞,這次唐僧沒走,與徒弟們一起扛過了剩下的難。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唐僧三位扮演者對唐僧這一角色的態度,照應了他們後來的結局。

汪粵在後來,拍了很多影視劇,可終究還是不溫不火,大家也只有在提起唐僧的時候才想起他。

徐少華在《西遊記》火了之後,為了生計只能一直靠著唐僧的身份在小縣城裡走穴賺錢。

遲重瑞和富婆張麗華結婚,婚姻幸福,生活美滿。

人生總是公平的,你付出了多少,就會得到多少。

白骨精:當初在挑選演員的時候,除了師徒四人外,白骨精也是讓楊潔導演頭疼的角色。白骨精是反派,去演反派這對大多數女演員來說都是無法接受的,白骨精扮演者楊春霞亦然。後來是在楊潔導演好說歹說下,楊春霞才勉強答應的,但同時她有個條件,她要演女兒國國王。開拍在即,楊潔導演答應了楊春霞這一要求。但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楊潔導演食言了。

53歲拍《西遊記》,59歲拍完《西遊記》,她的一生有喜亦有憂


一輩子坦坦蕩蕩的楊潔導演,卻為了戲做出了這種輕諾寡言的事。

這或許也是楊潔導演能拍出真正的《西遊記》,而後人不能拍出的原因吧!

第二難:拍攝

大家都知道在《西遊記》原著中,唐僧師徒要歷經艱險,從東土大唐去往西天取經。那大家知道從大唐到西天有多遠嗎?

現代研究表明:唐僧從唐朝古都長安即今日西安出發,穿越河西走廊,過星星峽、流沙河,進入新疆哈密,再穿越吐魯番盆地、塔里木盆地,登上帕米爾高原進入中亞,翻越興都庫什山達坂,抵達印度佛教聖地那爛陀——也就是《西遊記》中唐僧取經的西天大雷音寺。

活動全程一萬多公里,途經吉爾吉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等國家。

這一萬多公里的取經之路,不僅讓師徒四人受盡苦頭,也讓全劇組吃盡了苦頭。

為了向觀眾展現最真實的取經路,楊潔導演帶著團隊跋山涉水四處找取景地,而唯一的交通公工具就是一輛小破面包車,整個攝製組也只有一臺攝像機,一臺錄像機,幾把梯子,一捆繩子。

53歲拍《西遊記》,59歲拍完《西遊記》,她的一生有喜亦有憂


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楊潔導演帶領著劇組全部人員拍出瞭如此經典的《西遊記》。

再看看現在動不動幾十億的大製作,拍出來的影片。

我們真是越拍越退步啊!

第三難:資金

86版《西遊記》險些因為資金不足被腰斬,為了讓拍攝繼續,楊潔導演和劇組人員到處拉投資,從鐵道部示意工程局拉來了300萬,才讓拍攝得以繼續。但是因為投資的錢太少了,原本定的30集也只能縮水為25集。

小時候,我們看《西遊記》總覺得它很長,怎麼看也看不完,長大後才發現它才25集。許多人說《西遊記》承載著他們的童年,或許也是因為《西遊記》和童年一樣。

明明很短,但它卻能給我們帶來數之不盡的歡聲笑語;明明很短,卻能讓我們回味其中;明明很短,卻讓人感覺很長。

53歲拍《西遊記》,59歲拍完《西遊記》,她的一生有喜亦有憂


1986年春節,楊潔執導的《西遊記》在央視首播,收視率達到了89.4%,成了當年的收視神話,且在之後的重播次數超過了3000次,而每一次的收視率都不差。這背後當然離不開劇組全部人員的努力。

但是在大家接受鮮花和掌聲的時候,有一個人卻被擠到角落,獨自黯然神傷。

她就是楊潔。

楊潔導演在後來接受採訪時曾說過:"節目在外面熱播,演員在外面鮮花掌聲,我一個人孤獨的。"

原來楊潔導演在拍攝時得罪的人太多了,拍完《西遊記》之後就被大家孤立了,最著名的就是新加坡商演事件了。

拍戲時,大家是一家人,共克困難、齊心協力拍好西遊。

拍好後,誰也不認識誰,誰擋我賺錢我弄誰。

世態炎涼,大抵如此。

在此後的幾十年裡,楊潔導演不再看《西遊記》,和老伴住在幾十平的小屋裡,買買菜、聊聊天,過著神仙眷侶的日子。

到了晚年,楊潔導演身體狀況越來越嚴重,事事都要依靠老伴王崇秋,而老伴王崇秋卻從未抱怨過一句,依舊日復一日的悉心照料楊潔導演。

可是最後楊潔導演,還是先他而去。

"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

有多少對的情侶在一起的時候,是用這句詩互表真心的呢?又有多少人能真的像詩中寫的那樣白頭不相離呢?

就連寫這首詩的卓文君都做不到,但楊潔和王崇秋他們卻做到了。

53歲拍《西遊記》,59歲拍完《西遊記》,她的一生有喜亦有憂


很多人都對六小齡童傷害過楊潔導演的事情耿耿於懷,在網上罵六小齡童,要求他向楊潔導演道歉。

但這很重要嗎?或許楊潔導演本人也早已不在意了。

六小齡童對楊潔導演來說不過是生命中一個微不足道的過客,多他少他,對於楊潔導演都沒差。

慢慢人生路,你總會遇到一些讓你憤怒至極的人,不要生氣,不要難過。他終究會是你人生當中的過客,不會在你的生命中留下一點痕跡,不用去理他,他自然會在你的面前銷聲匿跡。

你需要的只是在乎那些在乎你的人就好了。

在楊潔導演去世一年後,王崇秋給楊潔導演寫了一封信,信的結尾只有一句話:"下輩子,我還給你當攝像。"

愛一個人,本就無需多言

53歲拍《西遊記》,59歲拍完《西遊記》,她的一生有喜亦有憂


2015年,一部叫《大國工匠》的特別節目在央視播出。片中主要講述的是8位不同崗位的勞動者讓人敬佩的工匠精神,節目中提及的"工匠精神"一詞一度成為了當年的熱詞。

但其實,早在幾十年前,就有一個人具有工匠精神,並憑藉這一精神創造了經典作品。

她就是楊潔。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以極致的態度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精神理念。

而在拍攝《西遊記》時,楊潔導演拒絕在孫悟空的化妝中使用戲曲勾臉;頂住上級壓力堅持使用許鏡清老先生創作的音樂;耗費巨資購置特技機;學習港臺和國外先進的電視劇製作經驗...

這就是楊潔導演的工匠精神,也正是因為她用工匠一般的精神,精心打磨著這部戲,才拍出了無數人心中真正的《西遊記》。

曾經在接受採訪時楊潔導演說過:"

因為我們是在搞藝術,我們沒有為錢,沒有為名,沒有為利,沒有為獎狀,那個時候也沒有什麼獎狀。我們六年拍了25集……是用性命在拼搏,用心血在創造。"

53歲拍《西遊記》,59歲拍完《西遊記》,她的一生有喜亦有憂


現在又有多少導演演員有骨氣能說出這句話呢?因為他們是在搞錢,他們沒有為藝術。

2000年車遲國王后趙麗蓉走了,2009年沙僧閆懷人走了,2017年楊潔導演也走了。

老一輩的藝術家,都逐漸離世,而他們身上所具有的工匠精神又會有誰來傳承呢?

真心希望現在的藝術工作者們能學習老一輩藝術家身上的工匠精神,為我們帶來更多更好的作品。

老將雖死,薪火尤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