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勇醫生出院:醫鬧事件,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4月16日,出診時被砍傷的眼科醫生陶勇,在住院後的第84天出院了。他的出院,重新把這起惡性傷醫事件推向話題高峰。

近幾年來,醫鬧事件層出不窮。每一起醫鬧事件,都將醫生和患者推向更遠的對立面。

醫鬧事件帶來的影響,絕不僅僅是一時的。

醫鬧事件涼了醫者心

每一起醫鬧事件中,都會有醫生受到影響,有的被革職檢討,有的則因此失去生命。

2019年12月24日,孫文斌刺死北京民航總醫院值班醫生楊文。2020年01月20日,崔某刺傷朝陽醫院眼科醫生陶勇,使其無法再進行手術。

從這兩起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出:醫鬧不僅僅是一場鬧劇,甚至會直接影響到當事醫生的職業生涯。

醫鬧事件的根因是醫患矛盾

很多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不信任醫生,總是懷疑醫生沒有全力救治,醫生故意不給患者治療。更有甚者,會將個人情緒發洩到醫生身上。


陶勇醫生出院:醫鬧事件,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很多醫生在醫治患者的時候,一邊要照顧患者的各種情緒,一邊又要擔心自己會不會受傷。

如果醫生的生命都受到威脅了,那麼他們怎麼能夠好好的去做研究?醫學又該如何進步?那些疑難雜症又該如何根治?

受傷的醫者心,又該如何治癒?

醫鬧事件涼了患者心

我們每個普通人,都有可能是患者。每一起醫鬧事件,都是對醫患關係的一次考驗。

但不是每個患者都在醫鬧事件的第一現場。

很多人都是通過媒體平臺來了解醫鬧事件,但那些消息未必都是真的。又或者說,不一定是事件的全部。我們知道,斷章取義是不可取的。新聞事件的一部分,可能會把人引導到錯誤的方向上去。

很多患者沒有真正瞭解過醫鬧事件的全部,單憑事件的一部分,就對醫生下了定論,開始各種不信任醫生。


陶勇醫生出院:醫鬧事件,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可是,這樣是不是對患者更不利?

長此以往,最後受傷的又會是誰?

希望醫鬧事件越來越少

曾經看到一個醫學生的評論說,學校的老師教他們,如果遇到醫鬧事件,就往醫院最貴的醫療器械後面躲。因為醫療器械被損壞,醫院會追責,但醫生受傷的話,醫院不會。

這條評論雖說不能概括現狀,但是起碼可以表明現在一部分狀況——很多醫院在醫生受到傷害時,沒有第一時間站出來保護醫生。

醫護人員是醫院重要的組成部分。相對的,醫院在必要時候也要出面保護醫生,給他們足夠的安全感,讓他們能安心的救治患者。


陶勇醫生出院:醫鬧事件,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醫生在工作過程中,要注意保護好自己。一旦發生危險,要第一時間逃生。陶勇醫生在受到患者攻擊的時候,下意識躲過第一擊之後,就開始往外跑。即使是這樣,還有好幾處傷口差點危及性命。

陶勇醫生在直播中說,受傷後很多朋友會問他大概能恢復成什麼樣。但他自己不會這樣去問醫生。因為這樣會表達出自己的期望值,會給醫生帶來很大的壓力

很多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都會有類似”我最後能恢復成什麼樣”這樣的問題。其實我們換個角度去想,最後能恢復成什麼樣子,是由過程決定的。在這個過程中,患者能做的,就是相信醫生,並且積極的去配合醫生的治療


陶勇醫生出院:醫鬧事件,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醫生和患者,從來都不應該站在兩個對立面。

醫生和患者,應該站在一起,而對面的敵人,是病魔。

醫患關係的緩和,靠的從來不單單是哪一邊的力量。更多的,應該是雙方一起的力量。

畢竟,醫生和患者彼此間的信任和包容,才是對抗病魔的最佳藥品。

#情感寫作小能手##醫生#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嗨,我是小花,90後向日葵女孩。
謝謝你能來看我的文章。如果喜歡我,請關注我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