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是一種遠見

洞見|善良,是一種遠見


數十年來苦海行,未除妄想不明心。

因為沒有修福慧,只嬴宏誓伴餘生。


——題記


洞見|善良,是一種遠見

故事一:


1814年,一支考古隊進入了撒哈拉沙漠,進入了這篇有去無回的“沙漠之海”。


當時,荒漠中隨處可見逝者的骸骨,隊長總讓大家停下來,選擇高地挖坑,把骸骨掩埋起來,還用樹枝或石塊為他們樹個簡易的墓碑。


但是沙漠中骸骨實在太多,掩埋工作佔用了大量時間。隊員們抱怨:“我們是來考古的,不是來替死人收屍的。”


隊長固執地說:“每一堆白骨,都曾是我們的同行,怎能忍心讓他們曝屍荒野呢?”


一個星期後,考古隊在沙漠中發現了許多古人遺蹟和足以震驚世界的文物。但當他們離開時,突然颳起風暴,幾天幾夜不見天日。


接著,指南針都失靈了,考古隊完全迷失方向,食物和淡水開始匱乏,他們這才明白了為什麼從前那些同行沒能走出來。


危難之時,隊長突然說:“不要絕望,我們來時在路上留下了路標!”


他們沿著來時一路掩埋骸骨樹起的墓碑,最終走出了死亡之海。


在接受記者的採訪時,考古隊的隊員們都感慨:“善良,是我們為自己留下的路標”!


洞見|善良,是一種遠見

◆◆

感悟


◆◆


墓碑,是沙漠中隊員們留下的退路;善良,則是人生路上留給自己的福報。

洞見|善良,是一種遠見

故事二:


羅循是江西吉水地方的人,很有陰德。壯年時期,他還沒有兒子。


有一天辦公事路過一座寺院,看見那裡停放著七口棺材沒有下葬。他把自己的官俸捐出來,叫和尚把那些棺材埋了。


晚上夢見神人,賞賜給他一個童兒,於是夫人就生下兒了羅洪先。他們替孩子取號為念庵,就是一念之善的意思。


明嘉靖八年,殿試時念庵得了第一名,後來成為著名的理學學者。羅洪先堪稱當時東方最偉大的地圖學家,並著有《念庵集》22卷,收錄於《四庫全書》。晚年致心修道,流傳有膾炙人口的《羅狀元醒世歌》,摘錄如下:


有時靜念千聲佛,無事閒看數卷經。

理念深處塵念少,世情淡處道情濃。


佛心本是凡心轉,世味何如道味長。

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


洞見|善良,是一種遠見


◆◆

感悟


◆◆


古人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古人是有遠見的,積跬步可以至於裡,積小善可以成大德。


人生的一切機遇,就蘊藏在一言一行的善舉中,你怎樣對待世界,世界就怎樣反饋你;你如何對待別人,別人便如何回報你。你選擇的善良裡,藏著你未來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