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龍椅修復者,常被問有沒有坐一坐龍椅,他的回答令人感慨

故宮龍椅修復者,常被問有沒有坐一坐龍椅,他的回答令人感慨

“不似脫韁野馬的狂放,但似隨風起的沙子,始於撒哈拉,路見過蒲公英,在內蒙古騎過駿馬,卻在故宮淪為這人世間的一粒塵埃。”——冰心。

位於北京城的故宮,幾百年來不知埋藏了多少故事,它們有的流傳於世,在人們筆尖的字句裡,在桌上人們茶餘飯後的閒談裡。有的則跟隨著故宮中早已消散的東西一起,埋在塵土中,落在深井裡,再不見天日。

在古代,多少人都想坐上故宮中的那把龍椅,為此煞費苦心,踩著無數屍骨向上爬。也可以說,那把龍椅讓人染上了無數鮮血。

在現代社會,有人不用打打殺殺就可以坐上那把龍椅,可他卻堅決不坐,這是為何?今天就要來細細介紹這位故宮龍椅的修復者朱家溍。

與文物結緣

故宮龍椅修復者,常被問有沒有坐一坐龍椅,他的回答令人感慨

朱家溍生於1914年這個微妙的年代,自小在北京長大,是著名理學家、文學家朱熹的第25代世孫。父親是朱文均,是中國第一批公費留學生,就讀於英國牛津大學經濟系,回國後就任過財政部鹽務署署長,後致力於研究金石,是著名的金石學家。

朱家可謂是書香門第,因家世淵源,朱家四壁都是圖書,也收藏了不少歷史文物和中國的古籍碑帖。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長大,朱家溍自然也是受盡中華歷史文化的薰陶,與文物結緣,成為文物的鑑定者、研究者,似乎也是註定的事。

朱家溍在上中學時,除了要應付學校的功課外,在家還要誦讀經史詩文,看《資治通鑑》。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這些文化的沉澱都成為了他日後的基礎。

1943年,故宮博物館在重慶的圖書館內舉辦了一場展覽會,皆是中國古代名畫,朱家溍去展覽會當臨時工。

故宮龍椅修復者,常被問有沒有坐一坐龍椅,他的回答令人感慨

近距離接觸這些古畫的朱家溍十分興奮,這些東西對於他來說好像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他自小在家就接觸諸如此類的書卷,陌生的是這些書畫又和他從前見過的不同,彷彿帶著他走向那個有著笙簫古音和螢火流扇的時代。那大概是朱家溍第一次與文物結緣。

抗戰勝利後,朱家溍回到北京故居,便正式成為了故宮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他說,在故宮工作,走在紅牆下,接觸那些文物,他實在是太舒暢了。

他發現自己沒有見過的文物有太多了,要熟悉這些文物,把他們研究仔細,需要花上大半生的功夫。

他大半生的歲月,真的就流轉在故宮的這些文物當中。

修復龍椅,但堅決不坐龍椅

朱家溍在故宮工作努力,對文物的研究和鑑定也有超高的水準,漸漸地成為了文物保護的領頭人。20世紀60年代,故宮方面計劃修繕太和殿。但最大的難題便是殿中的那把龍椅早就不知所蹤。

故宮龍椅修復者,常被問有沒有坐一坐龍椅,他的回答令人感慨

原來,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實後打算稱帝時,把原本故宮裡的龍椅扔到了角落,換上一把不倫不類的西洋椅。據說,這把椅子椅背很高,但椅腿很短,因為袁世凱腿短,無法坐在龍椅上,於是要換一把椅子,以顯現他的帝王氣派。也有人說是因為袁世凱不敢坐龍椅,才把龍椅丟棄掉。但歷史的真相,誰又說得清楚呢。

總之,龍椅的下落是重中之重。朱家溍找遍資料,終於找到了一張1900年拍攝的太和殿龍椅老照片,依稀可以辨認出龍椅的模樣。朱家溍於是拿著照片,找遍故宮大大小小的地方,最終在一間存放破舊傢俱的庫房裡找到了被丟棄多年,破舊不堪的龍椅。

這把龍椅可謂是在故宮的角落飽嘗冷清的滋味,早已不復當年輝煌,而是面目全非,甚至是不能再使用了。

這就要對故宮文物之一的龍椅進行修復了。1959年,故宮博物館把這個艱鉅的任務交給了朱家溍。

故宮龍椅修復者,常被問有沒有坐一坐龍椅,他的回答令人感慨

朱家溍組了一個小組,又尋了許多工匠高手,開始了龍椅的修復工作。

這絕非易事,在做工、選材、油漆上都有很大的講究,並且破敗的龍椅有些脆弱,在修復時一定要特別小心。其次,龍椅留下的影像基本上就只有一張黑白照,要還原到原來的樣子,難度也是很大的。

朱家溍和其團隊費盡了心血,歷經934天,快三年的時間才把龍椅完全修復好,煥然一新的龍椅總算擺放到了原本的位置。

朱家溍是有機會坐上龍椅的,很多人也都問過他,有沒有坐一坐這把龍椅。朱家溍每次都回答:“沒有。”問到原因,他也只說了兩個字:“不敢。”

在朱家溍看來,文物代表著歷史,敬畏文物便是敬畏歷史。“我只是一個普通人,在修復椅子的時候都是抱著敬畏之心來修復它,不敢有其它想法。”他這樣說道。

故宮龍椅修復者,常被問有沒有坐一坐龍椅,他的回答令人感慨

一代大師

2003年,朱家溍在北京溘然長逝,享年90歲。

閱覽朱家溍的一生,可稱他為是一代大師。朱家溍學識淵博,研究廣泛,閱歷極廣,對研究故宮文物的貢獻一般人無法比擬,一生留下了《兩朝御覽圖書》、《明清帝后寶璽》、《歷代著錄法書目》等極具研究價值的著作。到了晚年仍孜孜不倦地進行研究,迎難而上,不斷挑戰自我,擁有太陽般的活力,這種難能可貴的學者精神更是大師的風範。

朱家溍鑑別文物獨具慧眼,早在1949年,他在天津海關檢查十幾箱要運去德國的仿古銅器時,就扣留了一件國寶級珍品“商代大鐃”,存放在國家博物館中。1992年到1997年,他作為鑑定國家一級文物專家組的一員,與專家組一起共同考察鑑定了全國22個省的種種文物。

朱家溍與京劇也有不凡的情緣。他不僅是文物專家、歷史學家,還是著名的戲曲研究家。他自幼酷愛京劇,五六十年代時,擔任梅蘭芳的藝術顧問。

故宮龍椅修復者,常被問有沒有坐一坐龍椅,他的回答令人感慨

梅蘭芳逝世以後,他為其編纂了年譜。對於楊小樓的表演研究,造詣頗深。在紀念楊小樓110週年的誕辰紀念活動中,他登臺唱戲,功底紮實,唱腔婉轉,贏得一片好評。看戲、聽戲、演戲是他的興趣之一,只是極其熱愛,於是扎進其中鑽研。他也表達了要保護中國傳統戲曲這一文化遺產的觀點。

除此之外,朱家溍在園林建築、繪畫、古籍研究等方面都有獨到的見解。

他的藏書之多堪比張伯駒,並且他把收藏的許多古籍、碑帖、珍貴的書畫都捐獻給了國家,其精神讓人敬仰。

朱家溍是中國的國寶級人物,而他尊重文物的精神品質,才是最寶貴的大師精神。

往期精選:

霍元甲被日本人毒死?去世79年後,人們挖開其墓地,終於真相大白

巾幗不讓鬚眉!這位漂亮的95後哈薩克姑娘,成功開上了遼寧艦

剛出生就轟動全國,37年前那個14.5斤“巨嬰”,如今咋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