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三線律所碰瓷中國?解剖美國律所的私人公關

最近,一則新聞爆炸開來!

短短几個小時後,《環球時報》等主流媒體也火速跟進。

一時之間,“美國律所起訴中國政府”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網絡上有人咬牙,有人切齒,也有人憂慮。

眾說紛紜之際,我們決定一探究竟,深度解剖這則行業新聞。


美國三線律所碰瓷中國?解剖美國律所的私人公關

“The Berman Law Group”到底是誰?互聯網時代,佛羅里達和成都之間的相對距離,並不遠於香格里拉。

谷歌上隨意檢索一番便知,這只是個全部員工數不超過16人的地方小所。

律所主頁顯示,該所累計擁有執業律師16人,行政人員5個。

美國三線律所碰瓷中國?解剖美國律所的私人公關

按照司法部公佈的數據,截止2018年底,這樣規模(10-30人)的小所,我國內地就有9300多家。

細看律所創始合夥人,也就是伯曼兄弟,他們分別畢業於佛羅里達本地的萊文法學院以及邁阿密的斯泰森法學院。

根據相對權威的法學院排行類比一下,這倆兄弟的畢業學校排名一百開外,在我們這兒可能要離“五院四系”差著一千八百里。

翻看一下以往案例,不難發現,“The Berman Law Group”主營業務,是交通肇事和意外工傷。

我們不做學歷歧視和業務歧視,但是確實,很難看出這個律所在涉外的集體訴訟方面有什麼了不得的建樹。

綜合以上內容,我們基本可以確定,這條所謂“重磅”新聞不過這家美國小所的碰瓷操作。

勝則撈一筆錢,敗也一舉成名,橫豎都划算。雖然大所不屑為之,但有些小所樂此不疲。

這種碰瓷的操作,其實很多,比如針對江浙企業(通過亞馬遜銷售商品)的知識產權訴訟。

起訴的金額讓人不痛不癢,讓很多企業左右為難,有些嫌請美國律師麻煩,乾脆就認栽了事。

這種事,是一家小所的“生意經”,想搞一票免費大廣告,沒有多大用,更不存在所謂的“某股勢力抹黑中國”。

但是,也慎重提醒,千萬別一笑置之。

該如此處理呢?我們專門求證於美國亞太法學研究院執行長孫遠釗教授,孫教授表示:

這種叫做私人公關。

誰都知道只消中國政府一主張管轄權的問題就結束了。不過中國政府還是得應訴,主張法院沒有管轄權才行,不能置之不理。

於是那又幫這律所再作一次公關,讓他們可以上些媒體作免費廣告而已,順便再看看能否搞到一筆銀子。

國內媒體實在沒必要去為這麼個無聊透頂的事情大驚小怪。

否則正是中了那律所的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