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 第四品 譯文 翻譯 品讀

金剛經 第四品 譯文 翻譯 品讀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所謂不住色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佈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佈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複次,須菩提,再者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重點 菩薩了知一切諸法其性本空,為因緣聚滅會合,所以於世間所有的萬事萬物,都應無所執著,以此無住法中,修行佈施,利益眾生

六度波羅蜜: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止觀)、般若 通過這幾種方法都能成佛

佈施:財,授人以魚

法,不如授人以漁

無畏,信了宗教後對死不在恐懼 換句話說你相信明天會更好 樂觀 積極 向上 當你遇到事第一個想到的是誰,這就是讓你無畏的人 也就是心有依靠

方便,看見別人搬不動推一把,遠親不如近鄰

同喜,人家有喜事要祝賀他們,其實是幫助自己,中國傳統的事 恨人有樂人無

外,以上都是外佈施 是你教或者做 別人

內,放下心中的雜念

所謂不住色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也就是六根清淨,六塵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而去行佈施。不執著

好壞 捐財物是一樣的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佈施,不住於相。菩薩應該行無相佈施,無我無他於我心不著相 於他因材施教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這是什麼緣故?若菩薩修行無相佈施,沒有佈施的我,受佈施的人,所佈施的物,當然佈施後更不存求報的念頭,這種三輪體空,無相而施的福德是不可思量。 大染缸式填鴨式因材施教——以上都是論述教學大綱的下面就開始具體的講解了。三輪體空指佈施時之應有態度。又稱三事皆空、三輪清淨。指佈施時住於空觀,不執著能施、所施及施物三輪。就佈施言,施者、受者和所施之物,謂之三輪,行施後,此三輪相,不存於心,名“三輪體空”。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須菩提啊你好好想一下(仔細)想一下,你往東邊看(走) 你知道有多遠麼!

“不也,世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那你接著往其他的方向看,你能想象這四維上下虛空麼!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宇宙到底有邊界麼,如果有邊界外面是什麼。人家幾千年前就知道“四維”了。

“不也,世尊。”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佈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因體悟三輪體空,不執著事相而行佈施,其所得的福德,也和十方虛空一樣,是不可思量。福德做好事 功德修身心

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須菩提!只要依著菩薩的教法修行,自然能令妄心不起,真正安住於清淨的菩提本心。無相佈施

再者,菩薩了知一切諸法其性本空,為因緣聚滅會合,所以於世間所有的萬事萬物,都應無所執著,以此無住法中,修行佈施,利益眾生。也就是六根清淨,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而去行佈施。這是什麼緣故?若菩薩修行無相佈施,沒有佈施的我,受佈施的人,所佈施的物,當然佈施後更不存求報的念頭,這種三輪體空,無相而施的福德是不可思量。「須菩提!你認為東方的虛空可以思量得到嗎?」「不可思量的,佛陀!」「須菩提!那麼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的虛空,可以思量得到嗎?」「不可思量的,佛陀!」「須菩提!菩薩因體悟三輪體空,不執著事相而行佈施,其所得的福德,也和十方虛空一樣,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只要依著我的教法修行,自然能令妄心不起,真正安住於清淨的菩提本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