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受難史:奧托大帝東征、條頓入侵、蒙古西征、俄普奧三次瓜分

  公元10世紀,是歐洲近現代國家噴湧誕生的時代,這其中就包括了位於中東歐平原的重要國家——波蘭。波蘭人是西斯拉夫族群的一支,其先祖曾在匈人帝國崩潰以後西遷至易北河-奧得河-維斯瓦河一帶,後建立波蘭王國,並且一度發展成為影響範圍涵蓋整個中東歐地區的霸主。

波蘭受難史:奧托大帝東征、條頓入侵、蒙古西征、俄普奧三次瓜分


  進入近代以後,波蘭國力衰退,並於俄普奧三次瓜分波蘭的行動中王國。後雖在拿破崙戰爭和一戰以後經歷了兩次短暫復國,但不久便再度遭到瓜分。直至二戰結束,波蘭才逐漸恢復元氣,並在新世紀中成為西方陣營中的一份子。那麼,波蘭人究竟經歷了怎樣的興衰歷程呢?

​崛起:西斯拉夫人的領袖

  公元911年,東法蘭克王國(依據《凡爾登條約》從法蘭克帝國分裂出來,德意志地區)最後一位君主孩童路易無子而終,加洛林王朝繼承製度被廢,當地公爵們開始通過公選的方式推舉自己的君主,從此徹底隔斷了德意志與法蘭克之間的歷史紐帶,德意志民族雛形初現。及至962年,奧托大帝加冕成為羅馬皇帝,德意志王國由此演變成神聖羅馬帝國。彼時,由薩克森人(日耳曼部落名,渡海英格蘭的同族被譯作“撒克遜人”)主導的神聖羅馬帝國處於地緣利益的考慮,開始跨越易北河向東擴張,他們所面臨的是一群斯拉夫人部落。

波蘭受難史:奧托大帝東征、條頓入侵、蒙古西征、俄普奧三次瓜分


  為了獲得道義上的美譽和法統上的正當性,神聖羅馬帝國打出了讓那些不信奉天主教的斯拉夫人皈依的旗號,其首要目標便是易北河以東、奧得河以西的下游平原區域。在奧托大帝的鐵蹄之下,很快這片區域的斯拉夫人就選擇了臣服。不過,奧托大帝並未將這片區域劃歸自己出身的薩克森公國,而是通過建立主教區的辦法扶立了兩個地方性世俗權力——北部下游的梅克倫堡與南部上游的勃蘭登堡。其中,勃蘭登堡由薩克森貴族統轄,而梅克倫堡則由德意志化的斯拉夫貴族自行管理,畢竟相較於北方苦寒之地,南部地區更為溼潤宜人。

  不過,在獲取這片土地以後,同時擁有天主教(“神聖”)和奧古斯都尊號(“羅馬”)兩層光環的德意志人自然不會滿足於此。很快,他們就越過了奧得河,伺機入侵“波蘭平原”了。然而,此時盤踞於此的斯拉夫人已經被以格涅茲諾(瓦爾塔河河谷——波茲南)為中心的波蘭部落統一了。為了抵禦神聖羅馬帝國入侵,時任波蘭大公梅什科一世決定與波希米亞公爵結盟,暫時放下了兩者之間圍繞西里西亞和小波蘭地區的爭鬥,並於966年從波西米亞(捷克)那裡接受了羅馬天主教,消除了神聖羅馬帝國東擴的最大理由。不久,包括波蘭人、波西米亞人在內的西斯拉夫人全部歸入天主教旗下,與他們東歐平原上的親戚徹底走上了不一樣的道路。

波蘭受難史:奧托大帝東征、條頓入侵、蒙古西征、俄普奧三次瓜分


  當然,德意志人自然不會因為波蘭人信仰的更迭而改變向東擴張的大趨勢,畢竟不論是西邊的法蘭西、南邊的意大利還是北歐,都難以成為擴張的方向。然而問題在於,伴隨著8~10世紀全球範圍內的氣溫提升,溫暖溼潤的氣候一直持續到了13、14世紀,史稱“中世紀暖期”。歐洲降水量的增加有助於糧食產量的提升,從帶動歐洲人口從7世紀初的2000萬左右一躍居於14世紀中葉7000多萬的高位。這其中,人口增長最快的便是北海-波羅的海沿岸的歐洲平原地區了。

  很顯然,德意志人和法蘭西人固然在這段歲月中取得長足進步,但斯拉夫人同樣獲益匪淺。正是在這幾個世紀的環境變化中,整個歐洲的地緣重心開始整體北移。而當德意志人的公侯們在圍繞選擇誰做皇帝爭論不休,並屢屢被“進軍羅馬”(以此鞏固羅馬皇帝法統)吸引住精力的時候,波蘭人開始替代德意志人充當起向東歸化其他斯拉夫部落的任務了。到了公元11世紀,波蘭人已經相繼將大波蘭(根基之地、首府所在地)、波美拉尼亞(波羅的海沿岸)、小波蘭、加利西亞、西里西亞、摩拉維亞和斯諾伐克佔據,涵蓋了除了波西米亞以外的全部西斯拉夫區域。

波蘭受難史:奧托大帝東征、條頓入侵、蒙古西征、俄普奧三次瓜分


  隨著波蘭王國的崛起,它不願再屈從於神聖羅馬帝國之下,而是想要直接受命於羅馬教廷,擁有與德意志人平起平坐的地位。很顯然,波蘭人想要做的事情與當年德意志人脫離法蘭克自立的劇本如出一轍,甚至日後南下羅馬謀求“羅馬皇帝”之位也未嘗不可。於是,雙方圍繞波西米亞的爭奪逐漸達到白熱化的程度。前文提及,10世紀中葉,為了抵禦奧托大帝的入侵,波西米亞曾與波蘭保持過一段十分密切的關係,甚至就連天主教也是從波西米亞傳入波蘭的。然而時過境遷,在同樣擁有擴張野心的波西米亞人看來,波蘭王國擋住了自己的道路。更何況曾經創立過大摩拉維亞公國的波西米亞並不願意屈從於波蘭之下。於是,他們最終還是投向了神聖羅馬帝國的懷抱。

波蘭受難史:奧托大帝東征、條頓入侵、蒙古西征、俄普奧三次瓜分


  波蘭在11世紀並非沒有嘗試過吞併波西米亞,但在旁邊就是神聖羅馬帝國的情況下,第三方力量的介入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更何況彼時西歐正在展開如火如荼的“十字軍東征”計劃。面對波西米亞的歸附,德意志人投桃報李,承認捷克公爵為“波西米亞王國”,擁有帝國內部唯一王國頭銜地位,且其國王可由地方貴族自行選舉。甚至到了14世紀,波西米亞上層被德意志化以後,帝國首府也曾一度前往這裡,並直接由波西米亞王室出任過幾任羅馬皇帝。對波西米亞爭奪的失敗,導致此後的波蘭王國未能完成在地緣戰略層面的崛起,反倒經常因為德意志人的介入而頻頻發生王位內鬥。

鼎盛:向蒙古和條頓亮劍

  到了12世紀中葉,伴隨著經濟發展、教會封建所有制的深入以及城市的興起,波蘭很快分裂成為幾個公國,封建割據、諸侯爭霸長達200年之久。在此期間,教廷與西歐封建領主們所主持的十字軍東征因薩拉丁的崛起而逐漸平息,然而在第五次十字軍東征中對埃及的進攻失敗以後,具有德意志背景的條頓騎士團,開始將逐漸將目光轉向了與波蘭毗鄰的波羅的海沿岸。

波蘭受難史:奧托大帝東征、條頓入侵、蒙古西征、俄普奧三次瓜分


  事實上,在來到波羅的海沿岸之前,條頓騎士團曾到達匈牙利索要了布拉索夫地區充當封地,皆以作為匈牙利人抵禦金帳汗國的僱傭軍隊。然而十幾年後,匈牙利出於地緣安全考慮(條頓背後的神聖羅馬帝國與匈牙利相鄰)還是選擇驅逐了他們。然而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既然曾經強大的波蘭王國已經陷入內部割據的狀態,那麼在遭受周邊勢力威脅之下,這些割據一方的波蘭諸侯將不得不尋求外力的支持。請條頓騎士團前來相助的是波蘭境內的馬佐夫舍公園(以華沙為中心),其所面臨的最大威脅是東面的普魯士(指尚未被德意志化的古普魯士,屬於波羅的族群,古印歐人分支)。

  對於馬佐夫舍公園的求援,條頓騎士團驚喜若狂。這一方面在於失去了地中海和匈牙利兩處根基以後,這支由信仰凝聚而成的軍事力量急需一處新的天地;另一方面則是普魯士地區縱然不與德意志相連,但卻依舊能從海上獲得神聖羅馬帝國的支援。為了防止在匈牙利被驅逐的事情重演,獲得母國的支持對於條頓騎士團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事實上,在此之前已經有其他德意志先驅們來到波羅的海地區,並組建了聖劍騎士團。條頓騎士團來臨以後,很快與聖劍騎士團聯合在了一起,以“北方十字軍”的旗幟反客為主,成功佔據了普魯士地區,並脫離了波蘭人的管控。

波蘭受難史:奧托大帝東征、條頓入侵、蒙古西征、俄普奧三次瓜分


  大分裂時期,波蘭不僅在東線連連受挫,其西線同樣遭遇到正處於巔峰時期的神聖羅馬帝國侵襲。在巴巴羅薩統治時期,德意志人向東將波蘭沿海的波美拉尼亞西部兼併。13世紀以後,條頓騎士團又從東方西征,將波美拉尼亞東部納為己有。至此,波蘭淪為了一個內陸國家,同樣遭此厄運的還有立陶宛。於是,在面臨“神聖羅馬帝國-條頓騎士團”這一共同威脅的情況下,雙方決定結成聯盟以尋求打破德意志人對海岸線的壟斷。然而,蒙古人西征成為打破地緣格局的第三股力量,1241年在蒙古第二次西征中的裡格尼茨戰役,波蘭人損失慘重,德意志人同樣面臨生死存亡的考驗。然而也正因如此,痛定思痛下的波蘭開始重整旗鼓,並在幾十年後蒙古人再度入侵之時於克拉科夫保衛戰中擊退了蒙古人。

  當蒙古西征的潮水逐漸褪去,波蘭-立陶宛與德意志人對峙的格局再度出現,但此時(14世紀初)的波蘭王國已經大體完成了統一,並收復了大部分失地。然而,包括波美拉尼亞、西米西亞在內的眾多地區,依然被神聖羅馬帝國和條頓騎士團佔據。為抵抗條頓騎士團的侵略,波蘭王國和立陶宛大公國於1385年在克列沃簽訂聯盟條約,一個碩大的聯合國家形成了。團結的力量是強大的,公元1410年波蘭-立陶宛率領中東歐眾多族群組建聯軍,在格倫瓦爾德戰役中給予條頓騎士團以毀滅性打擊。

波蘭受難史:奧托大帝東征、條頓入侵、蒙古西征、俄普奧三次瓜分


  當蒙古西征的潮水逐漸褪去,波蘭-立陶宛與德意志人對峙的格局再度出現,但此時(14世紀初)的波蘭王國已經大體完成了統一,並收復了大部分失地。然而,包括波美拉尼亞、西米西亞在內的眾多地區,依然被神聖羅馬帝國和條頓騎士團佔據。為抵抗條頓騎士團的侵略,波蘭王國和立陶宛大公國於1385年在克列沃簽訂聯盟條約,一個碩大的聯合國家形成了。團結的力量是強大的,公元1410年波蘭-立陶宛率領中東歐眾多族群組建聯軍,在格倫瓦爾德戰役中給予條頓騎士團以毀滅性打擊。此後,波蘭人又於1466年從德意志人手中收復了富庶的波美拉尼亞東部地區。這段時間,波蘭國力昌盛、政治清明,其精銳軍隊——波蘭翼騎兵便是在此時開始嶄露頭角,並開始長達數個世紀的叱吒風雲。正因如此,這段時期也被波蘭本國史學家稱之為“黃金時代”的極盛時期。

危機:羅斯與瑞典的逼近

  正所謂物極必反,在經過了一段相當長時期的巔峰時期以後,波蘭-立陶宛開始逐漸走上了下坡路。這兩股地緣勢力從一開始就未能形成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僅僅維持著一個形式上的聯盟。進入16世紀以後,波蘭-立陶宛更是進一步通過憲法對王權進行制約。然而伴隨著莫斯科大公國的興起,它們開始遭遇到了新的挑戰。為了遏制莫斯科人的擴張勢頭,1569年波蘭和立陶宛大公國通過了成立統一波蘭共和國的決議,成立了盧布林聯盟(又稱波蘭-立陶宛王國、波蘭立陶宛聯邦)。

波蘭受難史:奧托大帝東征、條頓入侵、蒙古西征、俄普奧三次瓜分


  在歐洲三十年戰爭剛剛爆發的那一年(1618年),波蘭立陶宛聯邦一度建立成為橫跨東歐100萬平方公里的霸主,統治著包括斯拉夫人、波羅的人、馬札爾人、韃靼人在內的眾多中東歐民族。然而當三十年戰爭塵埃落定以後,整個歐洲經濟佈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方面由於戰爭造成德意志地區以及意大利半島餓殍遍地、一片狼藉,從地中海經由威尼斯翻越阿爾卑斯山到達中歐的商貿線路遭受重挫;另一方面也在於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大航海探險,開闢了通往亞洲和美洲的新航線,從而導致整個歐洲經濟重心從地中海沿岸朝著大西洋沿岸轉移。這就導致包括德意志、波蘭在內的中東歐地區逐漸被歐洲貿易網絡邊緣化了。

波蘭受難史:奧托大帝東征、條頓入侵、蒙古西征、俄普奧三次瓜分


  相比較德意志的地理位置,波蘭距離大西洋主要貿易據點的距離更遠,其農奴制經濟模式隨之進入了危機階段。1648年,波蘭統轄下的烏克蘭爆發哥薩克起義,統治貴族內部也隨之分崩離析。不久,沙俄也對波蘭宣戰,意圖趁機重新掌控烏克蘭等東斯拉夫地區。同時,作為歐洲三十年戰爭的勝利者,瑞典的勢力進一步擴大,並於1655年掀起對波蘭戰爭,並攫取大片土地。曾經龐大、昌盛的波蘭在整個16世紀不斷遭受打擊,並在17世紀初徹底陷入了經濟崩潰、軍事疲軟的態勢中去了。

悲歌:三次肢解後的覆亡

  事實上,波蘭立陶宛聯邦的衰落原因,僅從其制度模式上就可以窺探端倪。它一方面採用了類似神聖羅馬帝國選帝侯制度的國王貴族選舉制,另一方面將古希臘時期的古典民主發揮到了極致,賦予了所有議員以否決權,從而導致整個官僚體系運轉效率低下,甚至宛若無政府狀態。如此僵化的運轉體制在工業化革命即將席捲全歐洲的時代,毫無競爭力可言。

波蘭受難史:奧托大帝東征、條頓入侵、蒙古西征、俄普奧三次瓜分


  17世紀,在波蘭周邊逐漸興起了三個強國,他們分別是沙皇俄國(莫斯科大公國演化)、普魯士(古普魯士被條頓騎士團德意志化後形成)以及奧地利(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同時統轄了德意志區域外眾多領地)。在17世紀的100年裡,由於波蘭議會和國王無法對國家進行有效統治,從而招致俄普奧三國前後對波蘭進行了三次瓜分。第一次瓜分源起于波蘭與奧斯曼結盟,導致俄、普為了反制而皆為同盟。只不過隨後由於俄國對波蘭展開入侵併企圖獨霸,招致奧地利和普魯士方面的不滿,迫使沙皇不得不同意了三方瓜分計劃。至於第二次和第三次瓜分,均發生在法國大革命期間。受到大革命和民族解放思潮的影響,波蘭人掀起了對周邊強敵的反抗。奈何終究實力太過懸殊,最終亡國。

波蘭受難史:奧托大帝東征、條頓入侵、蒙古西征、俄普奧三次瓜分


  不過,正是因為波蘭人的亡國之恨以及對俄普奧三國的敵視,才促使他們將宣揚革命思潮的拿破崙視作自己的解放者,並在拿破崙戰爭期間極力支持法軍。為此,拿破崙扶立了華沙公國以作為法蘭西帝國的衛星國。不過,當他失敗以後,華沙公國也隨之遭到反法同盟的肢解。只是波蘭人的抗爭並未結束,縱觀整個19世紀,都可以看見他們起義的身影。一戰前夕,波蘭地區已經擁有了多個頗為成熟的政黨了。

重塑:地緣擠壓下的道路

  一戰後期,德國許諾成立獨立的波蘭國家。1918年,蘇俄採取實質性行動,正式承認了波蘭的獨立和統一。當年11月,波蘭在經歷了長達123年的淪喪以後,終於復國了。然而,在受到一戰後民族主義思潮影響,被積壓了百餘年的波蘭民族情緒徹底反彈,它不顧自身軍事實力的不足和協約國的共同協商,貿然發動了針對蘇俄的戰爭,意圖趁蘇俄紅白內戰之際恢復到1772年的俄波邊界。最終蘇俄紅軍將波蘭軍隊趕出了國界線(但也未能攻克華沙),波蘭不得已之下同意媾和。然而,對蘇作戰的失利並不能抹平波蘭人的反俄情緒,他們逐漸開始在國際上尋覓任何可能對蘇俄(包括後來的蘇聯)構成挑戰的國家,並加以示好。

波蘭受難史:奧托大帝東征、條頓入侵、蒙古西征、俄普奧三次瓜分


  20世紀20年代,基於歷史上長期面臨德意志人和俄羅斯人兩個方向的地緣壓力,波蘭人選擇與英、法保持密切的聯盟關係,意圖在幫助盟友牽制住德國的同時獲得英法在對蘇戰線上的支持。只是進入30年代以後,隨著德國工業經濟重新崛起,波蘭也逐漸改變了他們的戰略方案。一方面,他們開始大肆加強與日本的交好,並不惜以犧牲中國利益為代價幫助日本展開對華、對蘇情報工作,並在國聯承認偽滿洲國、為日本侵華辯護,以期獲得日本在亞洲方向對蘇聯的牽制(日本與波蘭均曾在蘇俄初立之時出兵干涉);另一方面,他們消極對待法國提出的“對德東方防禦體系”,不願與捷克斯諾伐克加強聯繫,反而在後來“慕尼黑陰謀”時,出兵攻佔了捷克切欣地區和斯洛伐克方面的一小部分地區。由此,在二戰正式爆發之前,波蘭儼然成為法西斯陣營的僕從國,名聲急劇下降,這也是德國入侵波蘭以後英法“靜坐戰”的原因之一。

波蘭受難史:奧托大帝東征、條頓入侵、蒙古西征、俄普奧三次瓜分


  最終德國出於戰略考慮決定與蘇聯東西夾擊波蘭,至於波蘭一心想要謀求的“潛在盟友”日本,更是很快宣佈與波蘭斷交。直至1942年,波蘭才最終放棄對日本的幻想,轉而同意與民國建交。不過,從二戰到冷戰期間,波蘭人依舊無法完全掌控自己的命運。冷戰結束以後,波蘭在德意志人主導的歐盟和俄羅斯之間的地緣夾縫中重塑戰略策略,開始以“新歐洲”執旗者的身份積極尋求與超級大國美國建立特殊聯繫,繼續推行波蘭特色的外交方略。當然,“一帶一路”計劃提出以後,波蘭人同樣頗感興趣,這其中同樣有地緣方面的考量。

波蘭受難史:奧托大帝東征、條頓入侵、蒙古西征、俄普奧三次瓜分


  綜上所述,波蘭人本為西斯拉夫族群的一個部落,後在面臨東日耳曼(德意志)的壓力下逐漸統一了西斯拉夫大部,並於奧托大帝東征後不久通過與波西米亞的聯姻皈依了天主教。此後,波蘭王國在接受神聖羅馬帝國羈縻統治的同時,開始以傳播天主教的名義東擴。進入“中世紀暖期”以後,波蘭實力更加強勁,並與立陶宛人結盟,先後擊潰了蒙古人、條頓騎士團等,從而進入鼎盛階段。16世紀以後,波蘭-立陶宛大公國開始逐漸衰落、危機不斷。三十年戰爭以後,歐洲經濟重心從地中海轉移到了大西洋沿岸,加之瑞典、沙俄、普魯士和奧地利的持續入侵,這些都加速了波蘭經濟、軍事實力的衰落。18世紀,經過俄普奧的三次瓜分以後,波蘭亡國。直至一戰以後,波蘭才重新復國,卻還是因為地緣環境而再度亡國。冷戰以後,波蘭開始積極引入周邊以外的力量,介入和平衡德意志和俄羅斯兩大傳統宿敵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