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解決家羊與“野羊”共“槽”的後顧之憂

政府解決家羊與“野羊”共“槽”的後顧之憂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記者 朵海平報道) 草場是牧民群眾守望著的生活,也是賴以生產的基本資料。近年來,青海省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各地生態趨好,牧民群眾從中得到了很多實惠,但隨之而來的也有不少“幸福的煩惱”,比如環境好了,野生動物多了,就時常進入到人類的活動範圍,出現了攻擊人類、與家畜爭食等問題。

4月17日,“一法兩決定”執法檢查組一行來到海北州剛察縣,就該區域是否存在人獸衝撞情況,地方政府是否採取預防、控制野生動物造成危害的相關措施,是否按要求兌現農牧民群眾因保護國家或者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造成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的補償經費等,進行了實地檢查。

海北州剛察縣是我國首個普氏原羚專屬保護區,2007年12月27日,我國在該縣哈爾蓋地區建立了青海湖普氏原羚特護區,隨後的2009年9月,“剛察縣青海湖普氏原羚特護區保護站”正式掛牌成立,區域總面積161.8平方公里。2017年海北州更是被中國野生動植物協會光榮授予“普氏原羚之鄉”榮譽稱號。

普氏原羚別名灘原羚、黃羊, 1996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普氏原羚的瀕危程度評定為極危(CR)級,1988年普氏原羚被列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999年我國瀕危獸類紅皮書中也將其列為極危級動物。2001年國家計委批覆國家林業局實施的“全國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規劃”將普氏原羚列為全國15種急需拯救物種之一。近年來,海北州高度重視普氏原羚這一瀕危物種的保護工作,從提高公眾對普氏原羚的保護意識,加強對普氏原羚棲息地的保護與恢復,促進普氏原羚生存環境的改善等方面著手,切實加強對普氏原羚的保護工作。隨著該州生態環境的日益改善,人民群眾保護意識的提高,普氏原羚種群也在不斷擴大,由最初的不足300餘隻,增長到目前的2400餘隻,數量上翻了八番。

政府解決家羊與“野羊”共“槽”的後顧之憂

記者在採訪途中也切實感受到,在進入剛察縣沿途經過的地方,都會發現成群結隊的普氏原羚,在追逐、覓食、嬉戲的身影……

可普氏原羚種群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其覓食範圍也不斷擴張,加之周邊農牧區家庭性畜、家禽的養殖數量不斷攀升,導致了草場壓力增加,出現普氏原羚同家畜爭奪草場的現象。

“普氏原羚跟牧民家畜爭食的現象近些年不可避免地經常發生,牧民為了保護草場,就設置網圍欄將普氏原羚分割在特護區各個狹小地域內,而這樣一來,普氏原羚棲息地面臨破碎化,阻斷了種群間基因交流,提升了種群退化的風險。”海北州林草局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

對此海北州想了各種法子,其中通過政府購買草料,定點補飼投食,從而解決了普氏原羚冬春結冰季節覓食難的問題,緩解了野生動物與家畜爭食的矛盾和草場壓力,這不失為一個有效方法。去年海北州在投放點80餘處,飼草料30餘噸,青稞小麥投放20000餘斤。

“我們自籌資金40萬元,同青海湖農場簽訂牧草種植、儲備、補飼協議,劃定500畝土地,專門用於種植普氏原羚食用的牧草。”該負責人告訴記者。

同時,海北州妥善補償群眾損失。2019年以來,該州共發生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黑熊和狼咬死家畜案例100餘起,普氏原羚等破壞農作物案例5起,相關部門均第一時間組織人員趕赴現場,妥善做好了受損農戶的解釋和安撫工作,共補償受損資金14.6萬餘元,進一步調動了農牧民群眾保護野生動物的積極性、自覺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