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互聯網廣告的百度經驗:打擊“劣幣”、保護“良幣”

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出席參議院聽證會時,發生了有趣的一幕:

美國參議員奧林·哈奇嚴肅地向扎克伯格問道:“你們如何保證Facebook的商業模式能一直免費?”

面對這樣一道突如其來的“送分題”,扎克伯格愣了幾秒後輕鬆回答說:“議員先生是這樣,我們有廣告。”

哈奇和扎克伯格看似有些戲劇性的問答,卻也道出了互聯網商業的要義:我們享受著互聯網提供的免費服務,這種模式之所以可以延續幾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廣告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同時市場調研機構Zenith的數據顯示,2000年以前傳統廣告的市場份額幾乎是百分之百,但到了20年後的今天,全球廣告市場已經有近半的份額被互聯網廣告佔據,背後是高達萬億的龐大市場。

然而在利益的誘導下,作為互聯網最基本盈利模式的廣告市場,也出現了一連串不和諧的現象,互聯網廣告治理屢屢成為焦點話題。

01 互聯網廣告的亂象

廣告行業的歷史遠遠長於互聯網,卻在商業上天然耦合。

互聯網提供免費內容和服務供用戶使用,圈住用戶的注意力形成了流量,然後將流量賣給廣告主變現。

商業邏輯並不複雜,但在潛移默化中分走了傳統廣告的市場份額。據“互聯網女皇”瑪麗·米克爾的年度報告統計:紙媒的市場份額從2009年的26%下降到了2018年的7%,而互聯網廣告則從13%升至51%。

至於其中的原因,最為常見的解釋有二:

一是互聯網佔據了越來越多的用戶時間。CNNIC披露的報告顯示,截止到2020年6月份的時候,國內網民數量已經高達9.4億,平均每週上網時長為28個小時,幾乎覆蓋了用戶過半的休閒娛樂時間。

治理互聯網廣告的百度經驗:打擊“劣幣”、保護“良幣”

二是互聯網改變了廣告實現的邏輯。大數據、用戶畫像等新技術 的出現,改變了廣告市場的投放邏輯,可以根據目標用戶的興趣、屬性、消費能力等定向,有著秒殺傳統廣告的精準度和效率。

只是互聯網廣告進一步取代傳統廣告,每年有著上千億增量空間的同時,也滋生了這樣或那樣的頑疾。

比如一些廣告主的貓鼠遊戲,利用部分互聯網平臺的廣告規則漏洞,通過“二跳”等形式在用戶點開廣告後,自動跳轉到虛假廣告上。特別是在數據惡意採集的作用下,逐漸催生出了規模龐大的灰色產業鏈。

這也意味著,互聯網平臺其實扮演了雙重角色,既是互聯網流量紅利的直接受益者,也應該擔當起廣告治理的使命。

02 百度的“鬥爭史”

在一眾互聯網巨頭中,百度是最早付諸於行動的玩家。

把時間撥回智能手機剛剛普及的2013年,當新一輪的移動互聯網紅利出現時,幾乎所有的巨頭和創業者都將精力放在了“流量開採”上,唯恐錯過任何機會窗口。

百度卻在看不見的戰線上,進行著一場沒有太多人關注的戰爭。

2013年4月份,百度推出了搜索行業首個網民權益保障計劃,對生活消費相關的商業搜索推廣結果進行保障;

2014年3月份,百度網民權益保障計劃進一步升級,推出了覆蓋全網的“加V”保障,並引入外部調解專家處理疑難糾紛案件的調解工作;

2019年6月份,百度網民權益保障計劃在“加V”的基礎上增加了”保”字標,因為假冒官網、資質或釣魚欺詐而蒙受經濟損失,可以在30天內向百度申請保障……

治理互聯網廣告的百度經驗:打擊“劣幣”、保護“良幣”

2020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進一步加速了廣告市場的變遷,線上用戶時長的激增極大地刺激了大中小企業的互聯網廣告投放。但在互聯網平臺鉚足了勁爭奪新增客戶的時候,百度再一次將重拳砸向了互聯網廣告治理。

一方面,百度建立了一套“AI機器審核+ 人工複檢+ 人工巡檢”的商業風控體系,包括事前審核、事中巡查、事後處罰等多個環節,並嚴格按照廣告法進行審核,最終只有15%左右的廣告被上線推廣。

另一方面,百度加強了對遊戲、直播帶貨、名錶維修等風險行業的管控,並在疫情、高考等特殊的時間節點推出了疫情專項管控、高考放心搜計劃、“光明行動”反詐專項、打擊治理跨境賭博專項等等。

治理互聯網廣告的百度經驗:打擊“劣幣”、保護“良幣”

可能在不少人的認知裡,像百度這樣嚴格治理違法廣告、淨化廣告市場秩序的行為,將直接影響其廣告營收。但數據再次刷新了外界的認知:截止到2020年7月中旬,百度拒絕的各類違法違規廣告超過13.25億條,對9.8萬個品牌詞進行搜索結果保護;期間百度的營收從2013年的319.44億元增至2019年的1074億元。

可以看到,互聯網平臺治理違規廣告與業績增長並不衝突,健康的商業環境終歸才是基業長青的根基。

03 一面圍堵一面疏通

作為商業世界裡最為成熟且運用覆蓋範圍最廣的變現手段,廣告與互聯網的“愛恨糾葛”還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問題在於,互聯網廣告的治理如何才能避免淪為無效的貓鼠遊戲,找到平臺、用戶和廣告主認同的最大公約數。百度與虛假廣告的七年博弈,留下的不只是耀眼的數據,還有一套可供參考並借鑑執行的實操經驗。

除了對虛假廣告的圍追堵截,對用戶權益的全方位保障,與之相關的還有兩個產品上優化廣告環境的動作:

治理互聯網廣告的百度經驗:打擊“劣幣”、保護“良幣”

一個是2016年推出的百度企業信用,並在2020年8月份升級為企業信息查詢工具“愛企查”。依託百度先進的AI和大數據技術,為用戶提供免費快捷的一站式企業信息查詢服務,通過對企業監管、經營行為、市場反饋、關係網絡等專業解讀,極大地降低了數據流通壁壘,繼而提升商業的安全性。

另一個是2019年推出的聚合優質資源的基木魚託管頁。不同於傳統的建站工具,基木魚集營銷場景、線索轉化、數據監控等優勢,根據不同的用戶需求提供了涵蓋H5、小程序、直播頁、問答頁等在內的多場景解決方案,幫助廣告主快速實現多類型的線索收集,並且支持全鏈路數據監測。

愛企查的作用並不難理解,本質上還是商業數據的沉澱,基木魚託管頁的價值似乎有必要做一個延伸解讀:作為一個開放的平臺,百度為用戶提供了搜索入口,可用戶去了哪裡,那裡的內容和產品是否友好,百度並沒有辦法直接管控。基木魚託管頁的出現,既是對廣告和頁面的規範統一,也提升了客戶轉化的效果。

治理互聯網廣告的百度經驗:打擊“劣幣”、保護“良幣”

以教育培訓行業為例,基木魚託管頁提供了一整套的內容模板,客戶可以快速搭建廣告內容並落地,同時諮詢和銷售場景的賦能,可以對客服回覆時效、回覆話術、銷售情況等進行監控跟進。最終獲取的線索量平均提升了29.1%,線索成本降低了27.8%,線索轉化率平均提升了38.1%。

簡單來說,百度對互聯網廣告的策略可以總結為:一面圍堵,一面疏通。

圍堵是為了將業務異常、信譽不良的客戶阻擋在百度生態的門檻之外,最終從源頭上降低用戶不良體驗的發生幾率,通過與不良商家和虛假廣告劃清界限的形式,恪守作為互聯網巨頭的本分。

疏通是為了給優質客戶提供全生命週期的體驗,構建良性的商業環境。特別是在整個行業處於拐點階段的時候,百度的選擇是提升客戶的轉化效率、降低客戶的獲客門檻,遏制市場環境被汙染。

畢竟互聯網上並不缺少劣幣驅逐良幣的逆淘汰現象,電商市場的假貨氾濫、二手車市場的真真假假、內容行業中洗稿者氾濫……輕則某個平臺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重則可能將一個行業引向不歸路。

百度所做的選擇並不複雜,即打擊“劣幣”、保護“良幣”,同時為用戶的權益加上一層層保護傘。

04 寫在最後

百貨商店之父約翰·沃納梅克提出過一個問題:“我知道在廣告上的投資有一半是無用的,但問題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

這句話一度被稱為廣告業的哥德巴赫猜想,也是每一位廣告從業者試圖回答的問題。直到互聯網打開了廣告的“黑匣子”,傳統廣告的一切弊端都遊刃而解。沿循這樣的邏輯,互聯網廣告的天花板遠沒有到,至少還可以從傳統廣告手中奪走剩餘的市場份額。

選擇最終還是留給了手握流量的互聯網平臺們,在創造商業利益的平衡木上,用戶權益、廣告主的權利和自身的利益該怎麼權衡?百度已經給出了治理廣告亂象的答案,可需要回答的遠不止百度一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