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年輕人忍受無聊的能力只有3S


現代年輕人忍受無聊的能力只有3S

1

2

3

嗯,不合胃口,下一個吧。

不知不覺,我也成為一個沒事就刷抖音的人。

等電梯的1分鐘、等紅綠燈過馬路的10S,都變成了漫長而煎熬的時間,迫切想要打開抖音刷一刷。

而抖音幾乎也不會讓人的期待落空。即使有一些短視頻不合胃口,也只需要花費我3-5S內判斷出來,然後立馬劃到下一個短視頻。

如果每一秒都可以變得有趣,為什麼要容忍數分鐘的無聊呢?

於是,在嚐到抖音的甜頭後,我的生活變成了這樣:起床睜開眼刷一會兒抖音、上廁所刷抖音、等車刷抖音、睡覺前刷抖音,只要有一絲的空隙我都想刷一刷抖音。

這個狀態和沉迷有一些像,抖音也為此推出了防沉迷系統。其實,媒介使用的沉迷和上癮已經是常態,電視、王者榮耀、網聊都可能讓人上癮。但是作為一個有一定的自制能力的上班族,我其實並沒有持續刷抖音1個小時以上。

很多人應該和我想法一樣,抖音只是佔據了我平時那些可能只是用來發呆的、無所事事的碎片化的時間,讓你獲得在這段時間能獲得的最大的快樂,難道會有什麼壞處?

在持續沒事就刷抖音一段時間之後,我發現相比之下,自己的一天並沒有變得更有意義,而是變得更加容易焦慮,難以忍受自己有空白的無聊的時間,容易一直處在緊張的狀態之中。抖音無限填滿碎片時間、帶來即時滿足的能力對我們生活的影響,更讓我感到疑慮和擔心。

即時滿足,不費力的快樂


現代年輕人忍受無聊的能力只有3S

一般來說,8小時睡眠、8小時工作、8小時生活,構成了人一天的24小時。除開睡覺和工作的整塊連續的時間,生活時間其實是有很多碎片化的時間組成的,早上起床洗漱、吃飯時間、上下班通勤、家務、健身、英語學習等等。

每天生活節奏很快,在空餘時間,非常渴望能夠通過娛樂來放鬆身心,在此前,和很多人一樣,我一般會選擇打遊戲、看電視電影、聽音樂等方式。

一集電視劇在30分鐘以上,一部電影則要2個小時,時間成本很高,很難作為每天碎片化的生活時間的娛樂方式。而且,即使有時間,每次想要選擇一部自己喜歡的電影,通常都要花費很長的時間,一些電視劇看了一兩個小時才發現完全不對自己的胃口,沒法達到娛樂放鬆的目的。

玩一局王者榮耀大概需要15-25分鐘的時間,如果遊戲輸掉,很大程度上會破壞我的心情,作為萬年黃金選手的我,勝負率在50%左右徘徊,也就是說花費20分鐘的時間,我只有50%的機率能感到開心。

而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所謂的“兩微一抖”,其中,抖音對人們碎片化時間的佔據時長越來越多。2017年,用戶平均一天打開抖音20次,使用時長27分鐘,2018年底,用戶平均使用時長已經達到了76分鐘,抖音平臺日活突破2.5億,月活達到5億。

現代年輕人忍受無聊的能力只有3S

相比之下,在抖音上獲得快感則顯得前所未有的輕鬆。大部分抖音的短視頻時長只有15S,搭配音樂的高潮部分,以最快的節奏敘事。這種短平快的娛樂與越來越快的生活節奏完美契合在一起。

抖音的另一大特色則是個性化推薦。其實,在一開始使用抖音的時候,我並沒有那麼“上癮”,但是使用的次數越來越多後,抖音越來越知道我的喜好,我喜歡看什麼就推薦什麼,不用耗費我任何精力去找尋自己想要的內容,打開抖音,這就是為我獨家定製的快樂源泉,製造源源不斷的快樂。算法也證明了推薦的視頻是大多數人的快樂密碼。

在抖音上獲得想要的快感,完全不費力,而這正切中人類的弱點。

延遲滿足,長久的快樂

在抖音上獲得快感只需要15S,那麼是不是縮短了人們休閒娛樂的時間呢,能夠迅速給人以足夠的能量投入到更有意義的事情?

事實上,我發現,在獲得15S的快感後,我渴望下一個15S,再下一個15S,幾十個15S之後,我的視線還緊緊地被抖音抓取著。

現代年輕人忍受無聊的能力只有3S

在抖音上獲得的快樂,來源於感官,眼睛看到了好看的事物、耳朵聽到了令人激動的節奏,而這些感官刺激影響身體激素而產生的快感,也很容易消退。要保持快感,只能源源不斷的去獲取新的刺激。

追求快樂是人類一生的核心目標,也是難以達成的事情。在佛教的思想裡,對快樂的追求正是痛苦的來源。因為快樂的感覺只是一種短暫而毫無意義的感受,得到快樂時,我們的反應不是滿足,而是想得到更多,不論我們感受到多少幸福、興奮的感覺,也永遠無法滿足。

由此,越容易得到的快感,越容易俘獲人,也最是轉瞬即逝。

在那些通過感官刺激獲得的快感消失之後,人會回到一個特定的、長久的情緒狀態之中。《大連接》這本書第二章節裡提到一個研究,人的快樂很大程度上受到基因的影響,在理想情況下,長期快樂有50%取決於這個人的基因設定點,有10%取決於他們所處的環境(例如,他們住在哪裡,他們的富裕程度如何,他們的健康狀況如何),還有40%取決於他們思考和行動時所做的選擇。

一分鐘內,我因為搞笑視頻開心了3次,因為一段手指舞興奮了2次,因為好人好事視頻感動1次,然而在5分鐘後,我已經完全想不起這些那些讓我開心、感動的10S,很難會被我再次想起。

在長時間的使用後,我發現,刷抖音的每一秒都感到是快樂的,但是關掉抖音卻讓我感到疲倦和空虛。

這種刷20分鐘抖音就會感到的疲倦,一般在看電視3-4小時才會出現。電視相對來說敘事更為平緩,即使看的途中離開一會兒也不太影響劇情,而抖音卻要求你每秒都投入進去,並且20分鐘內就經歷多次情緒變動。

現代年輕人忍受無聊的能力只有3S

刷抖音的過程中,碎片化的時間,變得更碎,甚至沒有痕跡了。

我曾經看過一個實驗,一位教授往一個空瓶子裡裝了一些網球和一些石塊,然後加入沙子去填滿瓶子的空隙。網球和石塊象徵著人生中一些重要的事,沙子則像是碎片一樣的時間和事情,最像是一個又一個的15S,想象一下,如果你一開始就往瓶子裡放沙子,那麼就不會再有空隙去裝網球和石頭了。

碎片化的即時的消遣,會讓你不再擁有大片完整的時間去做有意義的事情。用更多的時間去追求更慢獲得的成就和滿足,才能得到更成就的快樂。

忍受無聊,挖掘快樂

不過,追求快樂而不得,是件悲傷的事,卻也不是件稀奇的事。抖音作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超級App,其對於使用者心智的改變更令人感到擔憂:15S的快樂唾手可得的當下,現代年輕人對無聊的忍耐力越來越低,甚至只有3-5S。

3-5S內短視頻如果沒有立刻吸引眼光,就會被立刻滑走;完整看完一部電影太耗費時間,不如在抖音上花幾分鐘看完故事梗概;大部分的音樂,都只記得住最高潮的副歌部分,整首歌曲都沒耐心去聽完;短視頻播放延遲了1S,也會被無情滑過,這些是抖音上難以容忍的無聊。

現代年輕人忍受無聊的能力只有3S

抖音之外,這種“快”和“沒耐心”也滲透到了生活的各個層面。就像新週刊微信上的一篇文章《現在的年輕人,耐心只有3秒》裡描述的一樣:叫網約車,如果等待5分鐘以上,立刻取消訂單,投訴“平臺排單太遠”;朋友約會遲到10分鐘就想拉黑對方;綠燈出現後,前面的車沒有及時啟動,就被後面的司機暴打一頓。

我們創造出媒介,一直都在消滅等待的時間。電報讓我們不用再花費數天的時間等待友人的來信,電話的發明使我們就即時與遠方的人對話,電視讓我們不用再每天去到電影院等待新片上映,移動互聯網讓我們能隨時獲得唾手可及的快樂。

同時,媒介作為一種人們生存的環境,也在重塑人們的心智。在文字發明之前,部落民族的人們熱情洋溢;而文字和印刷術使得人們崇尚冷靜理性思考;電視的出現讓形象勝過文字,娛樂成為主導,人們更崇尚感官的愉悅;互聯網打破了線性思維,文化更為多元,但是信息傳遞的速度也改變了人們的時間感,使得整個世界都在加速前行。

尼爾波茲曼的“娛樂至死”和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早已經成真,如今,如今,當人人都離不開娛樂時,即使是一種“毒藥”也沒人再會反駁。

現代年輕人忍受無聊的能力只有3S

前兩天在朋友圈看到一位朋友的視頻,在飯桌上,所有人在等餐時都在低頭看手機。他寫了一段話:很多年以前,有一個詞叫“網癮”,是人們心目中洪水猛獸一樣的東西,要被關起來電擊治療的。後來有了智能手機,大家都患了網癮,就沒人再提治療的事兒了。

抖音這樣的短視頻形式將大眾傳媒時代的視頻娛樂與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加速度結合在一起,開始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入侵人們的心智。

在抖音剛剛火起來時,不少人都在抵制抖音販賣膚淺的快樂,而當抖音已經達到月活5億多時,已經很少人再繼續抵制。

這麼大量的用戶群體,已經是一個社會現象,會產生複雜的多層面的印象。比如,抖音和快手刺激了內容的生產,更多草根和底層人們的生活受到關注,傳統文化也得以能夠傳播和保留。正如抖音的那句口號:記錄美好生活。

使用短視頻能滿足人們很多元的目的,比如:社交互動、休閒娛樂、展示自我、經濟效益、獲得關注、記錄生活。只不過在調研中發現,超過70%的用戶的主要訴求還是休閒娛樂,只是被動地使用。而如果提升主動使用的方面,比如記錄生活、展示自我、社交互動甚至去獲得經濟效益的比例,或許能破解掉抖音的“魔咒”。

現代年輕人忍受無聊的能力只有3S

我寫這篇文章主要在說抖音,也是因為我自己是抖音重度使用者,拿自己來當麻雀式的解刨和反省。在移動互聯網之後,人們就已經是碎片化的媒介使用,只是抖音這種短視頻,其娛樂性給人最直接的衝擊,帶來的影響也直接而可怕。

其實,上面的這些建議,我也懷疑自己能否做到。因為在寫文章的過程中,我已經開始有意識地控制自己沒事就刷抖音,但我已經多次在休息的間隙拿起手機,刷刷朋友圈,盯著微信對話框的小紅點,或者只是打開一個App又關掉。

或許在多年以後,15S的快樂就已經寫進我的基因,我的後代就只能忍受3-5S的無聊了呢?

參考文獻:

抖音的時間成本與大眾的快樂密碼. 吳卉. 2018. 社會科學報

短視頻社交媒體使用與滿足研究——以大學生對“抖音”APP 的使用為例.吳璧君. 2018.新聞研究導刊

娛樂至死.尼爾波茲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