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读经典?

为什么要读经典?

为什么要读经典?

经典是什么?


为什么要读经典?


经典就是我们常听人说,"我在重读……"而不是"我在阅读……"的那类书。 经典名著就是指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知名度,且包含永恒主题和经典的人物形象,能够经过时间考验经久不衰,被广泛认识以及流传的文字作品。

说实话,我想不少人只在学生时代阅读一些经典作品,至少我是这样,中学时的我阅读各种世界名著,现在的我看网络小说打发时间。因为读经典并不轻松,很多作品你要去了解作者的情况和时代背景才能理解其中蕴含的意思,我第一次读卡夫卡的小说只能感受到荒诞,鲁迅先生的文章更是我童年时做阅读理解的噩梦。

经典之所以禁得起时间的考验,是因为它们本身就是知识的沉淀。阅读经典就是在学习,而学习又是一件"苦差事",比如读小说时我们和作者可能有着巨大的代沟,使得一些情节让人无法理解,但我们仍要坚持读经典,即便从利益的角度看,不读名著的人会和周围的读书多思考的人相差很多。

为什么要读?


为什么要读经典?


博尔赫斯说过:"上天给了我浩瀚的书海和一双看不见的眼睛,即便如此,我依然暗暗设想,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模样。

每一次阅读经典实际上都是一种重读,每一次重读经典,就象初次阅读一般,是一次发现的航行,因为经典从来不会说,它当说的已说完了。

这便是经典的魅力。


纵观世界上的成功人士,他们大多内心笃定,有自己的想法观点,并坚持自己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最后能越走越远。我们的世界有足够大的度量,容得下各种各样的想法。但是,怕就怕没有独立的思考,不能明辨是非,跟着浮于表层的潮流四处飘泊,最终茫然不自知。我遇见过这种人,看过一些标签性的结论,听过一些消极的声音,就开始怨天尤人,这显然是不理智的。

现在这个时代,我们面对着巨大的信息洪流,大量碎片化无用化的信息变成了"信息噪音"也在干扰着我们。孩子们更容易受到影响,可能会把浅薄当深刻,把高音当强音。所以更要让孩子们读经典,不仅仅是为了应付学校的课程或者考试,阅读经典可以引出超龄眼界和心胸,经典中蕴藏的哲理已经经过时间的考验,不是那些杂乱的信息能比拟的。一个全民热议的话题,通常也只能维持几天的热度,随后就归于沉寂,但经典可以永世传颂。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研究表明:"对于培养性格,只靠说教是行不通的,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有效达到塑造性格的目的。"

经典具有特异的影响力,它们不可能从头脑中清除,它们潜藏在大脑的记忆层中,披上了集体或个体无意识的伪装。

人生有限,选择读经典可以尽可能获取更丰厚的知识。我们或许会感到经典枯燥又或是不认同其中的观点,其实即便大师级别的人物也不能互相理解,我们也不需要全部接受书中的观点,我们先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经典。

经典是这样一种东西,它很容易将时下的兴趣所在降格为背景噪音,但同时我们又无法离开这种背景噪音,经典是随背景噪音而存在的,哪怕在截然对立的兴趣控制着局面时,也是如此。我们读经典也无需放弃一些非经典的兴趣,毕竟对经典的解读也要符合自己的环境。你可以从经典中借鉴,并将其种在内心的土壤中,长出带有自己个性的树苗。

经典不一定教给我们以前不懂的东西。在经典中,我们有时发现的是某种自己已经知道或者以为自己知道的东西,但不知道是该作者率先提出的,或者至少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与其联系在一起,这同样是一种带给我们莫大欢愉的惊喜。通过阅读经典,我们感到它们远比传闻中所想象的更新鲜、更出乎预料、更不可思议。

如何读?


为什么要读经典?


我在前面也提到了经典难读,这是共性,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也在“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名列前茅。这本书“字字读来皆是血,十年幸苦不寻常”,也并非是所有人都能一下子理解曹雪芹笔下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以及“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中所浸透的空幻与凄凉的。

我读《红楼梦》时也异常艰难,那要怎么读?

著名评论家解玺璋在谈到读经典的诀窍时这样说:“别无他法,唯有一字一句认真读下去。”

对,只有一字一字认真读下去,可以先读感兴趣的作品丰富自己的素养,再啃难啃的“大头”。

最好是要做读书笔记,一定量的输出是必要的,这里就不说被老师们不停复读的记笔记的用处了,至少记笔记能给自己安慰,让自己坚持下去,毕竟努力不会欺骗自己。

什么时候读经典都不算晚,很难说孩童时期读就是好,而现在是过时的,这也跟命运一样,充满偶然的机遇,无论何时阅读经典都对人们的成长有益,也许经典不会让你我知道如何在人生之路正确前进,但会让你我明白自己是怎么走过来的,如何更好地面对自己,面对他人,怎样能够活得更加坦然。

现在拿起书本还不算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