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叛逆期,寶媽們用怎麼方式好呢?

彬彬210346344


你好,我是幾米媽媽,很高興回答你的這個問題。因為自己家寶寶也處於叛逆期的第二個階段,感同身受,希望能與你一起分享。在討論以什麼方式處理叛逆期寶寶前,我們先來明確孩子有那幾段叛逆時期。

首先、2~3歲的“寶寶叛逆時期”

這個時期的寶寶剛剛開始嘗試著探索這個未知世界,他們支支吾吾的想用自己的語言表達面前的事情以及想法,但由於掌握詞彙量少,無法準確表達自己內心的世界,加上大人們的誤解難免讓小寶寶不開心,甚至開始鬧情緒。

其次、7~9歲的“兒童叛逆時期”

常說“七歲八歲惹狗嫌”,這一階段的孩子開始對世界有一種懵懂的概念,加上上了小學後,同學之間的交流和攀比多了起來,接受到的信息量增加,並逐漸形成自己的主見。這一階段還被稱為“小團伙時代”。相互投機的孩子們組成“黨徒”在一起瘋來吵去,或跑到老遠的地方去玩耍。這是孩子確立自我的關鍵時期。如果缺乏對孩子心理瞭解的話,就很容易去片面地限制孩子的自由。當孩子感覺到自己不自由時,第一反應就是反抗,表現出來的行為,諸如:頂嘴,父母讓讓這樣,孩子偏不,並且會說出一大堆理由。或者有的孩子在反抗無果的情況下,乾脆就沉默下來,用不說話來反抗。

最後、12~18歲的“青春叛逆時期”

這一期反抗期的孩子們,已經有了自己獨立思考和判斷事物的能力,這時的孩子在人生觀和價值觀方面已經有了初步的形成,孩子們眼中的世界和家長有著很大的區別。這時如果家長們去人為干涉孩子的想法和做法,往往會發生親子矛盾和衝突。


那麼遇到不同時期的叛逆情況,我們家長應該怎樣應對來減少父母之間的衝突於代溝呢?

1.父母給予孩子更多自主選擇權

有些事情大人完全可以大膽的交給孩子,讓他自己做決定,不管好壞與否,首先孩子會覺得自己是被尊重的,如果做對了,心裡還特別有成就感,這樣也願意敞開心扉更想與父母交流了。如果做錯了,事後在幫孩子一起分析問題,給出正確的建議。

2.讓孩子多去感受美的東西

美的東西不限於實物,它可以是一件事,一個想法。美可以讓人的大腦產生多巴胺,進而使人變得心情愉悅。比如多出去旅遊,感受大自然的美麗。多參加社會活動,豐富自己的閱歷。多學一些東西,然自己變得充實。多去做運動,感受汗水的氣息。這些都會讓孩子身心都放鬆的。

3、父母多與孩子交流互動

溝通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最有效辦法,只要多交流,很多問題都可以避免,父母也可以將孩子的叛逆問題防患於未然。除了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外,彼此還是朋友關係,更加需要交流了。


總之,孩子一生還有三次叛逆時期,這是很正常的,父母和孩子都要以平和的心態去對待,然後多多相信彼此,一起攜手度過這段艱難歲月,共同迎來美好明天!


幾米媽媽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88b9b9ea620b4230824a964787df5538

愛笑的小肉肉


您好,這個問題北京天使兒童醫院兒科主任王玲來回答,期待您的關注~

幼升小是每個寶媽心裡最重要的事,但娃升入小學後,卻遇到了孩子的叛逆期。

這時候娃會化身熊孩子將家長折磨的精疲力竭,身為家長也是對孩子的教育和引導毫無頭緒。

遇到叛逆期,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1,多給予關心和愛

孩子剛進入校園生活,一下子會衍生出很多情緒,生活和學習都會遇到困難和麻煩,作為家長一定不要忽視。

不要覺得把孩子送到學校就不管了,一定要在這個敏感時期給予孩子更多的關心和愛,孩子可能不會表達,所以只好叛逆的宣洩自己的情緒和意見,家長要主動問詢,認真傾聽,時刻給予鼓勵和關愛。

2,不要指責打罵

就像上面說到的那樣,孩子在學校和生活中一時難以適應會有一些叛逆,家長就別在火上澆油指責孩子這個不好,那個不好了,這隻會增加孩子的負面情緒和自我放棄,沒有引導教育作用,更別談鞭策了。

所以面對叛逆期的孩子千萬不要動手打罵,多點理解和寬容吧!

3,給孩子處理權

當孩子上學之後會找到自我存在感,這時候會有很強的自我判斷力,很多事情願意自己嘗試,自己處理,如果家長過多幹預那結果可想而知。所以建議家長最好適當的放權,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讓小孩自己去處理事情,自己做決定。

你可以在旁邊適當的指導,但不要直接替孩子做決定,這樣可以淡化你與性格敏感階段的叛逆期孩子之間的矛盾和衝突點。

4,多和老師溝通

除了單方面的家庭教育之外,孩子的叛逆期主要表現場合就是學校和家庭,所以作為兩大主力軍,家長也要和老師積極溝通,準確掌握小孩叛逆期的行為表現和原因,有助於家長和老師的雙重引導和教育,能夠對幫助小孩順利安穩度過叛逆期有更好的幫助和引導效果。

上面介紹了4點對待叛逆期小孩的引導原則和方式方法,教育和引導是分不開的,家長在面對叛逆期孩子的時候一定要仔細認真,不要盲目的打壓和豎立威信,儘量做到與小孩平等,仔細尋找原因,然後對症引導才是最正確的做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